泽文H

滌荡襟怀须是酒,优游情思莫如诗。
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安达卢西亚的早春之行(十六) 格拉纳达(3)阿尔拜辛

(2023-07-24 07:33:26) 下一个

格拉纳达(3)阿尔拜辛

格拉纳达城内的达罗河(Darro River),一条沟深水浅的小河,自西向东逶迤流过城区。在河谷的北岸,与阿尔罕布拉宫隔河相望处,有一片山坡,山坡极广袤,坡上密密麻麻布满了屋舍楼宇,白墙红瓦,鳞次栉比,点缀着高高的青松翠柏,一直堆砌到视野的尽头(图1、2)。在其左边,则是连接格拉纳达平原的新城区,现在的市中心(图3)。

图1-3

这就是格拉纳达有名的阿尔拜辛Albaicin区。阿尔拜辛是格拉纳达一带最早的定居点,被视为格拉纳达城的发源地。整个阿尔拜辛区,依山而建,屋舍古旧,街道狭窄,陡峭曲折,遗留下了许多历史老建筑。1994年,在阿尔罕布拉宫被定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之后十年,阿尔拜辛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添加到此遗产之中。

十二世纪,来自北非的柏柏尔人曾在这里建立起齐里德王国(Zirid Kingdom of Granada),他们在达罗河谷的北坡,修筑城墙,建宫室,在高高低低的山坡上,铺上了鹅卵石,筑起了台阶小道,建成了一座座房屋。直到今天,当年奠基的城墙和城门仍在(图4、5)。从这里前瞻,可俯视整个格拉纳达平原(图6);而从这里后顾,则可依靠背后的高山防卫。的确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风水佳地。

图4-6

历史进入到十三世纪时,这里又经历了一次改朝换代。穆斯林摩尔人的安达卢斯,小国林立,征伐不断,更迭频繁,这次建立的就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纳斯瑞德王朝。此小朝廷的开国君主穆罕默德一世,不喜欢前朝宫殿的老旧和阿尔拜辛的逼仄,决定在达罗河南岸的山坡上,新修自己的城堡、宫殿和花园,这就有了阿尔罕布拉宫。

“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风水南移后,北坡的阿尔拜辛,就成了寻常百姓的家园。再后来,基督教君主的军队打了回来,纳斯瑞德的末代君主投降,摩尔人也就星散,阿尔拜辛又成了基督教老百姓的居所。据说,后来这里居住的人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基督教居民,一类是犹太人,还有一类是少量没有离开的摩尔人或摩尔混血人的后代,他们被西班牙人习惯性地称为“摩里斯科”人。

今天,是我们此次西班牙安达卢西亚三周旅行的最后一天,我们决定去阿尔拜辛区探幽访胜。

清晨,寒雨已过,曙光初照,碧天如洗。我们轻装徒步,沿达罗河东行,尔后转入一条小巷北上,进入阿尔拜辛区。一进入此区,即开始攀爬,时而是台阶,时而是慢坡。一路上,深巷狭窄,高墙夹道,街道错落,房屋密布,有如迷宫。沿坡而建的房屋,大多是白墙红瓦,依街巷的走向顺次铺开,错落有致,高低起伏(图7)。

图7

时为清晨,四周阗寂无声,往往整条街不见一个人影。顺街而走,踏着鹅卵石的街面,发出空寂的声音,在清晨的上空回响。迎面偶遇行人,也漠然不语,埋头而去。我们心怀忐忑,不辨街名,仅循大致方向,朝着一处观景台慢慢登去。

约半时许,在三次问路后,终于登上了圣尼古拉斯观景台Mirador of San Nicolas)。此台果然名不虚传,台高而宽,开而明,站立于此处,视野广阔,眼界无穷。今日,一扫昨天的阴霾,红日高照,天朗气清。阿尔罕布拉宫的全景,尽收眼底(图8),其碉楼上的游人,依稀可辨。更有甚者,碧落之下,远处的内华达雪山巍然矗立,其上的积雪遥遥可见(图9)。

图8、9

如此美景,岂可遽去。见平台之下,有一咖啡店,依坡展开,矮桌上洒满阳光。遂推门坐下,各点一杯咖啡,面对阿尔罕布拉宫的全景和皑皑雪山,边酌边赏,心情极佳。饮赏之余,还特请侍者,以阿宫为背景,为我们拍下了一张合影,以誌此行(图10)。

图10

观景台一侧,有穆斯林的清真寺(图11)。清真寺同样是白墙红瓦,与四周环境融为一体,如果不看门口的铭牌说明,会误以为是又一所深宅大院。清真寺的存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阿尔拜辛区内,的确生活着摩尔人的后裔。

这是一座非典型性的清真寺建筑,宣礼塔修得有点像基督教堂的钟楼,高度也有点委屈,唯有塔楼上的马蹄形拱窗,尚带有穆斯林的痕迹。清真寺的庭园在上午11点后对旅游者开放,里面环境清雅,布局整洁(图12)。园中有一座八角形的喷泉水池,立于庭园正中,这是伊斯兰风格的标识景观,象征穆斯林信徒所憧憬的天堂之水(图13)。

图12、13

观景平台后面,矗立着一座基督教堂,叫圣尼古拉斯教堂(图14、15)。这是一座按照穆德哈尔风格修建的基督教堂。笔者曾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过,穆德哈尔Mudéjar风格是基督徒光复安达卢西亚后,在原穆斯林建筑艺术基础上,融合基督教建筑的一些元素,所形成的一种西班牙独特的民族风格。

图14、15

此教堂不大,但经历颇奇特,值得在此一述。教堂最初建于1525年,那是格拉纳达城回归基督怀抱的初期,在格拉纳达大大小小众多的教堂里,此教堂算得上是老大哥。但教堂毁于第二共和国时期的1931年,唯留四壁和钟楼。当年,由于激进的社会变革,导致了敌视宗教的国家新宪法和社会情绪,圣尼古拉斯教堂被某些民众焚毁。待佛朗哥将军控制南部局势后,此教堂于1935-1947年期间重建。

此时已至正午,观景台周围人流涌动,十分热闹,但教堂里面却极为安静。我们在内缓步参观,所见却颇有意思。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教堂前厅。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时,此教堂原哥特式的穹顶,补修部分画成了彩顶。而耶稣基督不立正位,亦无十字架上受难的悲悯姿态,而是以常人之身,以常人依依不舍的情绪,在回首作告别状(图16)。也不知左下方之跪者,是否是耶稣的父母?

图16

更为奇特的是,侧面墙壁上所画的圣母玛利亚和怀中初生的耶稣,均是黑人面孔,就连旁边的十二圣徒,也通通是黑人面孔(图17)。走遍世界,看尽大小教堂,此处是独一份,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图17

离开圣尼古拉斯观景台后,我们在阿尔拜辛区里四处闲逛,在纵横交错的中世纪摩尔街道上,慢慢地行走着,边走边看,悠哉游哉。所见多古寺、深院、旧楼、老树,街巷陡峭而狭窄,但多能单向通行小汽车。街巷两旁,许多院落的大门紧闭,唯有盛开的不知名的小花,爬满院墙,向行人露出笑脸来,告诉我们,这里有庭院深深的人家。而沿街的居住者,也同样爱花,当没有地方安放花台时,就干脆把鲜花种在墙上(图18、19)。

图18、19

图20是一处犹太人的居所,门上的大卫之星明白无误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自从1492年伊莎贝拉和斐迪南双王收复格拉纳达后,胜利带来了傲慢和心胸狭窄。随之而来的排犹,迫使阿尔拜辛聚居的犹太人或者改宗,或者被驱除,但也有坚持下来不走的。同样受到驱赶迫害的还有吉普赛人,据说,在阿尔拜辛区的上面,靠山处,现今居住着不少的吉普赛人。可见,他们同样有着坚韧的执着精神。

图20

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阿尔拜辛区的商业中心。和所有欧洲的老城一样,凡为中心,必有广场。这座广场不大,呈长方形,年岁虽老,但颇为整洁(图21、22)。四周皆是商店、酒吧、饭馆,也有办公楼之类。尽管摩尔人已经远去,但房屋仍然带着摩尔人的特色,这大概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吧,同时也让人能感觉到西班牙人现今的开放心态。

图21、22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