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记录

用手中的笔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个人资料
淡淡的日子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什么是“印象派”,终于弄明白了

(2021-05-17 06:55:30) 下一个

我们中国人从小学习知识都属于填鸭式教学,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是以这样不平等的模式授课。至于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都不是教和学的人说了算,而是由国家教委,教育局的专家们研究指定,所以我们从幼年开始就习惯于被动式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这些问题好像都不需要我们考虑,我们只要按时端正的坐在教室里就可以了,当然端正的不光是坐姿,还有思想。可是至于在这种端正的状态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好像并不重要,没有人要对我们的兴趣开发负责任。反正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不记得在学校里我真正对什么知识产生过兴趣,但这却又并不影响我们的学习成绩,多么有意思的现象。由于长期习惯于被动式学习,所以直接导致很多中国人的知识匮乏。学习成绩不错,但不一定知识全面,更不一定有文化,我想我就是其中之一吧。尤其是艺术素养匮乏,我对很多音乐绘画方面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什么都好像听过一耳朵,但深究起来却好像什么也不了解。

不过即便是知道自己学识浅薄,但以前仍然没有想过要补补课,因为人在不感兴趣的时候是没有学习动力的。直到最近开始学油画,我才慢慢的开始关心好奇以前随耳听到的很多关于绘画方面的名词到底有什么内涵,而“印象派”就是其中之一。

莫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但说实话我却从来没喜欢过莫奈的任何作品,无论是《日出印象》,《草地上的午餐》,《撑阳伞的女人》,还是他最著名的《睡莲》我都无法欣赏。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我看不懂,欣赏不了,不明白这些让后来艺术家们津津乐道的画作到底杰出在哪里。但是当我弄明白什么是“印象派”之后,我不得不同意世人对他作品的认可。莫奈作为一位有自由思想的画家,他确实颠覆了艺术自古以来固有的规则,让绘画从传统又典型的学院派解放出来,从而延展到更接近生活,更清新活泼的绘画风格。

“印象派”最初起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巴黎,是一群年轻艺术家们探索出的画风。他们主张在户外的自然光线下描绘身边的真实生活场景。在“印象派”之前,西方绘画史经历了14至15世纪的“文艺复兴”。那时的绘画重视构图、明暗、透视、色彩,最独特的艺术语言是运用“明暗法”和“渐隐法”创造出形象的真实感和立体感。这种典雅优美,高度技巧的艺术典型,被后世奉为古典艺术的楷模。比如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

随后风行于17世纪欧洲的“巴洛克艺术”,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追求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偏爱复杂的结构和豪华的气派,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比如卡拉瓦乔《圣马太的殉难》,鲁本斯《法厄同的坠落》以及伦勃朗的《夜巡》。至于繁盛于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风格,则是从古希腊罗马吸取艺术形式和题材,提倡典雅崇高的主题,庄重单纯的形式,崇尚理性,克制情欲,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典型代表是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安格尔的《荷马的礼赞》。18世纪伴随着路易十五的登基,奢靡享乐的法国宫廷生活催生了“洛可可风格”,以上流社会享乐生活为对象,运用清雅鲜明的线条色调搭配精致柔媚的曲线构图,让画面显得优美而神秘。典型代表是华托的《舟发西苔岛》,以及弗拉戈纳尔的《秋千》。而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失败,波旁王朝复辟,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风靡欧洲的“浪漫主义风格”也应运而生。与古典主义静止肃穆的画风迥然有异,浪漫主义绘画重个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以大胆剧烈的运动,富有戏剧张力的构图,呈现出人性的冲突和社会的矛盾。典型代表是史籍里柯的《美杜莎之筏》,以及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同时期还有另外一种风格的画家呈现“写实主义”,他们开始反抗程式化的艺术题材,提出艺术应当如实描绘事物和反映现实生活,强调个性表现、主张创作自由、重视想像和感情。比如库尔贝的《画室》,以及米勒的《拾穗者》等,都以反映现实生活为题材,深刻的刻划出当时平民的人性和思想,倡导对社会的评价和对生活的关注。

所有这些“印象派”之前的画作无论是什么绘画风格,有什么艺术效果,欣赏的人都能看出来它是一幅画,也能看明白它画的是什么。然而到了“印象派”之后的“立体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时期,画家们的作品到底画了什么,我们一般人还真是很难说的清了。比如拍出一亿美元的毕加索为情妇创作的《坐在窗边的女人》,就是一幅很挑战我们审美能力的绘画。



人们之所以可以从只欣赏古典的学院派画作,过渡到接受超现实主义的各艺术流派,正是因为有“印象派”做了承上启下的工作。然而“印象派”从出现到兴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在初始时期保守的学院派才是整个艺术界的绝对主流,它的权威性堪比中世纪的教会。而马奈,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修拉,高更,塞尚,凡·高等“印象派”创始人的画作却不被学院派认可。因此在1874年,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举办了一次自发性的民间展览,首次向世人们展示他们的绘画理念。展览受到了评论家们的极力嘲讽,称他们的画作有如草图,只画出了“Impression”, 这也正是“印象派”名称的由来。当然无论评论家们如何评论,也不管学院的保守派多么排斥,“印象派”都是符合时代进步的产物。因为在工业革命的催化下,新兴的中产阶级跃升为社会主流。人们不再需要英雄题材的装饰画,而是更容易接受清新活泼,贴近生活的绘画。

“印象派”改变了古典绘画的主题,也就是说画什么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传统绘画都十分重视作品的内容情节。古典主义喜欢宗教和历史;浪漫主义热爱文学故事和异国风情;现实主义则力图描绘时代现状和社会百态。似乎再精心描绘的画作,脱离了宏大的主题和深刻的思想也变的毫无意义。然而“印象派”对这类情节描绘毫无兴趣,他们只是单纯的追求“色彩”这一艺术形式,关心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关心“怎么画”而不是“画什么”。他们的创作灵感通常是眼前的瞬间印象,甚至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在绘画过程中,“印象派”认为物体不是绘画的对象,光色才是。色彩是介质对光的反射,物象都是传达光色的媒介,它们本身的意义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于“印象派”的画家来说,是画人还是画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或者树在自然环境中的色彩呈现。难怪不懂“印象派”精髓的人们欣赏不了那些精美的画作,因为人们看一幅画的时候往往注意力会集中在画中的物体上,而欣赏“印象派”的画作要忽略物体,更多的去关注画家对光影色彩的处理。









这几幅画作就是很典型的代表。画面里的人,树,花,船都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但每一幅的色彩却鲜艳明确,光与色的变换也呈现出无穷的魅力。

另外,“印象派”认为在绘画的表现力上,重要的不是画面上的色彩,而是你眼中的色彩,这大概可以十分贴切的解释“印象”两个字吧。瞬间压倒长久和永恒,每个片段都是稍纵即逝的一闪念。印象派首先想表达就是这种独特的体验,强调现实不是存在,而是变化,不是状态,而是过程。也就是说“印象派”不是重在还原自然界最真实的场景,而是要描绘自然界某一瞬间给画家留下的印象。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梵高会把星空画成了黄,白,蓝相间的“流星雨”,那正是夜晚某个瞬间在画家的眼中形成的永久定格。



至于“印象派”对审美的追求也是别具一格的。“印象派”认为理智不是艺术的追求,感觉才是,所以“印象派”画家不讲究物体的形似和比例,而是强调感觉和意境。当然感觉和意境因人而异,随手涂鸦的二流之作也可以称自己的作品为“印象派”。但对真正的“印象派”而言,只有通过娴熟的绘画技巧才可以捕捉光影与大气之间微妙的变化,用纯粹的观察真实的把握和描绘瞬间印象和感官气氛。







一边学画一边兴致勃勃的学习艺术史的相关知识,一边努力理解前人的绘画意图,一边思考将来如何在画作中呈现自己的思想。我已经不再满足于只简单的“照猫画虎”的模仿了,而是希望有一天能通过画笔反映我的情感和观念。我想,同样是用一支笔,文笔可以做到的,画笔也应该能做到。正像一位刚结识的画家朋友说的一样:“画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画的就不再是技巧而是素养了。”所以我要让自己的头脑逐渐的丰满起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8)
评论
beachlver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感悟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rimeryColor' 的评论 : 明白了,我自己有时间也去研究研究。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我前面说的流派,是印象派后衍生出来的。既有强调光-色,又有传统的技法。 是比较好学的单一流派。 印象派流派太多,前后相差太大。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我跟你一样,不理解的时候无法欣赏。我以前只喜欢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曾经以为“蒙娜丽莎“是很大一幅画,后来在卢浮宫看到原作时甚至有些失望。所以说我以前完全时“二把刀”看热闹。:-)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rimeryColor' 的评论 : 我刚刚弄明白什么是“印象派”,还实在属于学疏才浅阶段,所以不知道你说的那个画派。:-)不过画照片不可能画的像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刚完成了两幅画都是朋友的摄影作品,我就发现无论我如何调色都不可能呈现照片中的“亮”。后来请教我舅舅,他说:“照片中我们看到的颜色是光的叠加,而油画中的颜料是利用光对不同矿物质的反射,所以不可能有一样的效果。而且绘画一定有画家对现实物体的主观处理,不像相机那样不动脑子的Copy。”所以你看,绘画是活的,照片是死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行者陌言' 的评论 : 你说的不错,我以前总觉得大家都应该只喜欢那些文学巨匠的作品,但现在明白了人的喜好跟自己的感受直接关联。有人喜欢名著,有人喜欢流行小说,没办法统一。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树羽音' 的评论 : 说实话,不懂的时候很难做到欣赏,即使是泡在画堆里也不行。我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性质,基本上是泡在各种画册里长大的,但直到现在才真正对绘画产生兴趣。很高兴我的分享也能给你一点点收益。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it_英伦97' 的评论 : 艺术家的水平有高下之分,艺术形式也有高下之分,所以才有“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之说。无论是画家还是作家当然都有他们自己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但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当他们把作品抛给大众的时候就只能让观赏者自己解读。而问题是观赏者的水平相差悬殊,所以才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看到大师的作品也欣赏不了,有的人对二流作品“捧臭脚”不遗余力,但这都不是限制艺术多样性存在的理由。有的时候正是二流作品的存在,才能更好的凸显巨匠作品的价值。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对印象派的理解,超过以前在城里的类似文字。 不知楼主有没有注意 plein air 或 California impressionism 这个画派. 我理解,画要像画,画得像照片肯定是比不上专业摄影的 - 记得以前街道边用9宫格放大照片的老人。
实际上,计算机有很多地方可以帮助理解光和色彩。 因为它可以非常容易分离和调节色彩,明度和饱和度这3个要素。另外,新的技术可以引入更高维的世界。如何表现,是一个好问题。
行者陌言 回复 悄悄话 贡布里希说过:“从来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有各自的兴趣,感动和感触,但各有不同 ,因而造就了形形色色的表达方式和欣赏角度. 萝卜白菜,阳春白雪 都有人喜欢和追求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我以前也不喜欢印象派的画,因为不理解。结婚以后他的欣赏给我很多启发,我开始想了解印象派的画,了解流行音乐,对音色和声音有了更多关注。很喜欢印象派的模糊和混沌:)
古树羽音 回复 悄悄话 小时候住在中央美院附近,放学后总要去其附属的小小美术馆转上一圈,因此对各类绘画很感兴趣。因为是一般人,所以比较欣赏“印象派”,感觉到一种朦胧的美感。但读了此文以后,明白了个中的道理。“关心“怎么画”而不是“画什么”。他们的创作灵感通常是眼前的瞬间印象,甚至是生活中不经意的一瞥。在绘画过程中,“印象派”认为物体不是绘画的对象,光色才是。“ 很长见识,以后去美术馆,恐怕比起欣赏,更多了理解其创作的意图。感谢分享
Brit_英伦97 回复 悄悄话 艺术百家争鸣是好事,但艺术确实有高下之分。否则就没有大师或巨匠这一说。但现代人欣赏艺术听情调个人感受,恣意解读,其实有很多自作多情而已。其实任何艺术作品的背后都带有作者本人的精神信息,这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因此,多少人还在精神病人面前顶礼膜拜,感觉挺不错,其实只是被忽悠而已。我看到有个别人把来涂鸦只作,还自恋地做一番自欺欺人的解读,还有跟风的粉丝,本来是个人自由,畅所欲言。但因为看到有些东西看过了伤人身体,画廊的东西要有选择的看。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rimeryColor' 的评论 : 工业革命给印象派提供了颜料,不知道如今的电子时代会对绘画艺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反正我知道画家已经越来越不被这个时代需要了。首先是任何形式的画的效果都很难和相机产生的影像媲美。另外,现代的电子技术可以合成各类画种的效果。我不知道将来的艺术家们还能通过绘画达成什么样的目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stshore' 的评论 : 艺术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为它没有定论。无论舞蹈,音乐或者美术,都很难说哪个作品更胜一筹。不像体育运动那样,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评定胜负。这也就是你说的感受,对艺术的欣赏和接受完全凭自己的感受。所以当绘画里写实的各种风格都极度成熟以后,再衍生出来的画风就一定是印象,抽象或者极简的了。也就是像你说的,画家要通过一定手段来刺激观赏者的想象力了。我的认知水平刚刚达到印象派,对毕加索的画还是欣赏不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it_英伦97' 的评论 : 完全同意你的精神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世人都说灵魂是平等的,但其实人还是分三六九等,区别就在于精神层次。不过我们即便是崇尚经典,但也需要多样性的存在。因为存在即合理,不强调精神格局的画作也有美感,尽管它不一定是“大家闺秀”,但“小家碧玉”也别有风情。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铁驴' 的评论 : 谢谢你分享你的看法和感受,我也有同感。无论什么事都要有相似的经历才能感同身受。欣赏绘画也是一样,只有了解了背景知识,才能站在画家的角度去感受他要表现的思想,传达的情感,展示的效果,否则就无从谈到理解。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1970年之前, 不是七十年之前。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据我所知, 70年之前,大陆是没有紫罗兰颜料的。好的桔色有没有。白色主要是铅白。所以没有工业革命,印象派很难产生。 伦伯朗已经非常主意光-色了。库尔贝也一样。可惜时代不允许。
曾经在学分析化学定性反应时,简单的反应,就得到普鲁士蓝和铬黄。 那可是纯色啊。
其他的现代流派,没有工业革命,应该还是可以创新出来的。
westshore 回复 悄悄话 艺术这东西是凭感觉,作品给你的感觉,而感觉是大脑联想能力的表现,联想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如果测过智商的话,可以知道所谓的智商,不过就是connect dots的能力。
而这东西是个正反馈,也就存在积累的特点。
接触抽象派远远早于印象派,毕加索一般人们都听说过,熟悉二战历史的人知道西班牙小城被轰炸有关的那副作品,当时在中学时代是欣赏不了的,其实根本看不懂,哪怕很多文章介绍那副画,也是看不懂,更别提欣赏。而印象派留下深刻印象其实晚的多,不过十几年前。
我感觉不论印象派还是抽象派,如果单独一副作品放在墙上,比如家里,而不是类似博物馆里好几幅的那种,会有非常明显的不同感觉,很容易在大脑里潜意识中产生比较的概念,其实对什么类型的艺术更喜欢,是比较的结果,从喜欢提香或者维米尔那种细致风格,到印象派其实是个很自然的过程,我觉得任何人都会有这种过程。
以我个人的体验,喜欢印象派的话,很快就会走到抽象派,因为后者是更加刺激想象力的作品。几年前看毕加索的Dream,就是很容易欣赏。
再有就是莫奈的作品,他的毛病,或者特点是每一个场景画很多幅,知名的日出和草垛都是如此,更别提水莲了(没有100幅也有50幅),知道其中一幅就够了,看过了同名的第二幅就感觉难受了,算是个人经验之谈,我认为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失去了想象力的刺激。
有一段时间在画廊里挺注意印象派的(当然不是莫奈的)。能欣赏印象派也不说什么高雅或者如今说的凡尔赛好了,而是想象力被刺激到了另一个层次的表现,对艺术的认知,甚至世界观,都有帮助(看待事物更加注重整体效果)。
Brit_英伦97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回复 'Brit_英伦97' 的评论 : 你一定是学院派,

我崇尚经典,但也不排斥真正现代的作品,当然忽悠人的涂鸦作品除外。我欣赏经典作品只要从艺术水准看。丹青难写是精神。 一件作品,只谈光英和色彩,只讲瞬间的情绪,去忽视了整体的精神,难成上品,格局有限。
看画如看人,没有精气神,只看穿戴,舍本逐末耳。
铁驴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的画非常好,欣赏绘画有慢慢习惯的过程,慢慢的就能体会画的好,能多一些东西去享受欣赏是好事。
印象派其实就是中国画,意境美很重要,但是是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印象派和古典都有它的魅力,后来的一些写实绘画,加入新的色彩理念,感染力也大大增强,比达芬奇的那个什么微笑有感染力多了。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自己觉得不好,但是他后来的水平就很高了,对光影的描绘把人带入了现场,很美。加入了画家的笔墨情趣,就比实物更美,你这里的荷花池塘,就非常美。
铁驴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的画非常好,欣赏绘画有慢慢习惯的过程,慢慢的就能体会画的好,能多一些东西去享受欣赏是好事。
印象派其实就是中国画,意境美很重要,但是是用色彩表现出来的,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印象派和古典都有它的魅力,后来的一些写实绘画,加入新的色彩理念,感染力也大大增强,比达芬奇的那个什么微笑有感染力多了。
莫奈的日出,印象我自己觉得不好,但是他后来的水平就很高了,对光影的描绘把人带入了现场,很美。加入了画家的笔墨情趣,就比实物更美,你这里的荷花池塘,就非常美。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rit_英伦97' 的评论 : 你一定是学院派,哈哈哈。我对印象派之前的那些气势恢宏,结构严谨的画作多产出的是一种膜拜的感觉,总是觉得可望不可及。印象派的画作好像是从神坛上走下来的“一般人”,离我们很近,看得见摸得着。就好像文学作品里的随笔,虽然写好了不容易,但谁都可以写,主题不限,结构不限,文笔不限。至于印象派以后的一些画作我是真的欣赏不了。不过我想无论什么绘画,能够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特有的精神所在,否则不可能得到世人的认可。但是绘画艺术将来会何去何从还真不好说,因为人类的发展越来越机械化,电脑正在一步步代替人脑。人都不用自己的脑袋想了,还有什么精神可言呢。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luckystarweiwei' 的评论 : 现在我能体会它的美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Bucks!' 的评论 : 师哥看到水面的光就能想到印象派,可见内心也有绘画的冲动。我记得你以前说过也想学画,赶快开始吧。:-)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PrimeryColor' 的评论 : 说的太对了,印象派绝对是时代的产物。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田姐' 的评论 : 谢谢田姐。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心已远' 的评论 : 完全同意,现在想学点儿什么真是太方便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estshore' 的评论 : 我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刚刚达到印象派画作,抽象派可是真的看不明白。我现在出门看外面的风景总是不自觉的想这应该用什么颜色表现,有点儿走火入魔的趋势。:-)
Brit_英伦97 回复 悄悄话 艺术创新是个难题。现代或后现代的所谓大家忽悠人的不少,被忽悠的绝大多数。因为艺术史的发展轨迹和认了文明史的轨迹并不容易用常识梳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让人反思:中国书法高峰在晋唐,原因在于无论技法和性情后人无法逾越。技法是一关,但最难的是精神。现代人是不可能超逾前人,因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史在走向低谷。所以
真正伟大的作品在文艺复兴中的经典。后面的现代派作品只是鼓努为力,只能在形式上做点文章,精神气象颓靡也。因此,所谓大家不少是神经异常者,其实不是偶然。 因此真正艺术品还需在经典中找寻。
luckystarweiwei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的是最美的
GoBucks! 回复 悄悄话 哈哈,想曹操曹操到。昨天我坐在三楼的deck,看水面的倒影,色彩极其丰富,突然想起了印象派。难道大师的灵感是从这来的?有微风的水面倒影是有点模糊,但色彩极其丰富,给画家很大的创作空间。写实的空间并没有太大,还有些呆板。

画应该有多个学派。印象派的产生不奇怪,也正常。相信还有更多的学派存在。
行者陌言 回复 悄悄话 PrimeryColor 发表评论于 2021-05-17 10:19:54
——
哈哈, 的确如此. 那时也刚出现了小管装的油彩, 方便这些人自己背着画架,油彩和笔到处走.
PrimeryColor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是工业革命和不怕晒太阳的户外小画家的产物。没有工业革命,就没有鲜艳的颜料和光学理论,一定规模的雾霾,摄影技术等等。同样,在英伦室内,可能也不可能有印象派。 屁民画家,不用画历史画面,画日常生活即可。
田姐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分享!
心已远 回复 悄悄话 其实学啥不重要,重要的是为啥学和怎么学。互联网时代,想学啥就学啥
westshore 回复 悄悄话 无论印象派还是抽象派,产生吸引人的效果是迫使人从整体效果思维,从而刺激人的想象力。
而这是个对绘画艺术感受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讲没有人是从一开始接触绘画就能产生喜欢这类绘画的感觉的。
这是我的经验。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古龙' 的评论 : 你说的一点错没有,可惜我几年前去巴黎的时候还对这些绘画不感兴趣。那时去卢浮宫和其他博物馆都是走马观花的瞎逛,以后一定要回去认认真真的欣赏。
古龙 回复 悄悄话 印象派的画作在电脑上杂志上是很难看出其美的。我也是在巴黎桔园看到四面墙上那巨幅的画作,一下子就被震撼了。一下子就想到小时候在北京八一湖边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光影。在法国意大利旅行参观博物馆对于理解西方艺术史很有帮助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ufang' 的评论 : 那你有福去欣赏了。我以前真对这些展览不感兴趣,现在真的喜欢去看,可见人的兴趣会主导一切行为。
chufang 回复 悄悄话 这两天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将展出"Monet and Chicago"。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行者陌言'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分享,更细节化的介绍。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乐维' 的评论 : 谢谢评论,我现在很感兴趣这些相关知识。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的评论 : 谢谢!
行者陌言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又学习了!
洛可可艺术风格是在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之前. 另外,之所以被称为 印象派画家是莫奈他们搞得画展中他的一幅画的名字是“Impression, Sunrise”. 来看究竟的专栏评论员 就戏虐的称这帮反叛的新锐画家的风格是impressionist 风格. 因而得名!
乐维 回复 悄悄话 很好的深刻的理解。
我是通过看蒋勋的视频知道印象派的。
息于目-好于心-候于手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分享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