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怎么看待古人的饮食结构

(2018-01-09 16:20:06) 下一个

本文原创。仅限站内转载,站外转载请私信联系作者。

最近网络上流传这么一篇文章《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文中以一个穿越者的口吻科普了如今常见的蔬菜水果走进中华文明的世界表。同时这篇文章也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误的印象,难道先秦的先民每天只能吃到水煮白菜这种单调乏味的饮食吗?

这个问题应该换一个角度来看。根据上面提到的文章介绍的知识,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 “现代人穿越回秦朝会不会enjoy当时的吃食?”,““秦朝人(古人)的饮食结构是不是丰富?”。

如果从前者的来看,就会发现下列这些“没有”:

没有“大米,玉米,西红柿,土豆,胡萝卜,西瓜,石榴、芝麻、葡萄、黃瓜、菠菜、芹菜等等”,准确的说,大多数今天的常见粮食,蔬菜水果当时都没有;没有”炒菜,油炸,馒头,包子,面条,等等”,可以说,大多数今天常见的烹饪方式与菜式当时也没有;没有“辣椒,胡椒,糖,大蒜,茴香等等”,可以说,大多数今天常见的调味品当时也没有。所以说,现代人穿越回古代的饮食并不会感到习惯接受。

中国的饮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变化,早已跟秦汉时期大相径庭。随着外来物种的引进(作物、蔬菜、水果),新来的物种凭借着本身的优势(适应性、高产、口味好等等原因),不断地淘汰原本大面积出产的本土作物,由新的作物取而代之。这个转变过程一直持续到清代,可以这么说,我国当前的饮食文化,是由清代以来逐渐成型的。举一个小例子,湖南人与四川人都很能吃辣,而“吃辣”的传统可不久远,它是在明末辣椒由南美洲传入中国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我们可以从两部先秦时期重要的古籍取证,来验证上述说法的正确与否。《诗经》里面提到过130多种植物,其中的20多种是当时人们常吃的蔬菜,主要有葵、韭、葱、薤、蓼、苏、姜、芸、蒜、荠、芥、茱萸、芜菁、襄荷、芜荑等。这里面有一些植物至今仍然经常出现在我们饮食中。另外的那些,或者是因为口感、营养与气候变化的原因,退出农田,成为野生植物(野菜);也有一些被缩减种植面积,成为现今的地方特色蔬菜。比如荇菜,生长于池塘与流动缓慢的溪河中,茎叶可以食用。目前在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大规模养殖,但多用做饲料与绿肥。在家庭多为庭院观赏植物;苕(紫云英),现多为牲畜饲料和绿肥;蘋(铜钱草),现多被作为有害植物(野生),或者观赏植物(庭院);葵(冬葵),是明代以前的主要蔬菜之一,但明代之后已经很少栽培食用;藿(豆叶),是大豆的嫩叶。如今已经很少有人食用,而我们常吃的豆苗其实是豌豆的嫩叶。

另外,即使是原产地于中国的蔬菜,经过漫长时间的人工培育,如今也与古时最初形态大相径庭。就像金鱼源自晋唐年间的鲫鱼,现代的大白菜是由春秋时期的某种小白菜与其它6、7种植物逐渐“混血”形成。

那么可不可以这么说:古代社会的老百姓也能够像现代人一样,每天能够吃到营养均衡,有饭有菜,有肉有蛋的饮食吗?这个应该是远远做不到的。人类基本解决饥饿问题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在漫长的古代社会,执政者与朝廷向来都在为人口的日益增长与国家的粮食生产而殚精竭虑。在中国历史上,抛开战乱、饥荒年景不提,即便是在富裕的宋代,文献中提供了一般家庭的饮食结构。日常通常是三餐,也有两餐的。早餐很简单,多为粥、饼之类。晚餐最为丰盛,每隔两天会有一顿肉菜。如果是农忙季节,则每天都有肉菜。反之,如果农闲季节,餐桌上就只有素菜。古时期由于农作物产量的限制,肉类食物的生产成本很高,也弥足珍贵。从当时的文学作品中也能看出,那个时期富人(包括皇家)的宴席都是以绝大比例的肉类为主。但古时期的餐桌上的主食与副食(蔬菜)的品种可不比现代少多少,即使是新鲜蔬菜匮乏的季节,古人们也会有很多种类的腌菜、酱菜、干菜等等作为选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