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奥本海默传记 -1

(2023-08-20 14:33:01) 下一个

奥本海默传记(1)

看完“奥本海默“这部电影之后,我们都感到不过瘾。奥本海默无疑是个奇人。电影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内容集中在他在新墨西哥州制作原子弹的人生高光时刻,和他被迫害被质问对国家是否忠诚的人生低谷。镜头在彩色和黑白之间来回跳转,那是导演诺兰最喜欢用的玩转时间线,也在提醒我们,这是诺兰解读的奥本海默的一生。我想要知道奥本海默的真实人生。

《美国的普罗米休斯,奥本海默的胜利与悲剧》是作家Kai Bird 和 Martin J Sherwin, 历经25年的心血之作。赢得了普利策奖,也是诺兰电影的基础。
这本将近600 页的传记出乎意料地好读,让我深深沉浸其中。我也没有想到会和这本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激动着奥本海默怒马鲜衣的成功时刻,也为他后来的遭遇而流泪。

 

奥本海默出生在纽约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制衣商,母亲是画家。奥本海默从小就是个天才。父母极尽全力保护他这种天才,他的家庭环境富有对他也很宽松。其实我有点疑惑,感觉他应该有个比较幸福的童年生活,为何他后来的婚姻生活却成为一种难以描述的状态。也可能这都是因为他从小就个性敏感脆弱吧(估计是来自画家母亲),在学校被霸凌过。他少年上的是犹太人自己开的私立学校,后来上了哈佛。
书里很多次提到犹太人的处境,比如哈佛当时并不想犹太人过多,他后来在伯克利,伯克利校长也屡次拒绝他延揽朋友的请求,私下里说学校不想有太多的犹太教授。确实和中国人的处境很像。不过犹太人处理方式非常不同,还是因为犹太人白人文化同源吧,人家就自己办学校之类的,现在也不会再有人抱怨大学里犹太人太多了。只是在今天申请大学的难度,我在想天才如他,会不会也奔波在各种课外活动的路上呢?还能轻易就进哈弗吗?

奥本海默在大学里很晚才发现自己对物理的兴趣,选定物理作为未来的方向。哈佛毕业后,他决定到剑桥读物理,因为欧洲的物理当时非常先进,而美国还近乎文化荒漠。
不幸的是在剑桥第一个学期,奥本海默就陷入精神危机。电影里他实验物理过不了关,气愤中要给教授在苹果里下毒,就是这个时期。他父母从纽约赶来陪伴他,他不得不去看心理医生。而当代心理学那时候也是个新鲜玩意儿。有趣的是他换了两个心理医生,都没有帮助,因为“心理医生需要比病人更聪明“才能够领导病人,显然伦敦和巴黎的两个医生都不能满足这一点。
奥本海默最后靠自己平安度过了精神危机,这种危机应该是他敏感多思的性格的一种反应,也是他在青年时期,精神独立时期的必经的一个经历吧。经历了危机的他,强大起来。这仿佛是一个预言,他的灵魂就是要在这样的危机中淬炼,提升。
熬过危机的奥本海默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就是理论物理。在剑桥一年后,他转学到德国的Göttingen大学,那里是理论物理的中心,量子物理在这个小镇如火如荼展开。

 

查了一下, Göttingen这个小镇在法兰克福和汉诺威之间。这两个地方我都去过,好遗憾当时不知道这段历史,Göttingen这个小镇以后有机会要去打个卡。读他在德国求学的经历异常过瘾。那些物理书上神一样的如雷贯耳的名字频繁出现,而且每个人拿诺贝尔奖都如切瓜削菜一般轻松;仿佛三步一个普朗克五步一个波恩。而且物理学家之中有好几个富二代,包括奥本海默自己也是。那真是物理的黄金年代啊。
奥本海默找到正确方向,不再彷徨,天才得到施展。他在九个月(!)内发表了几篇论文,拿到物理博士学位,顺利完成在欧洲的学业。

书中说奥本海默没有赶上理论物理的第一波热潮,但是赶上了第二波。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感叹“吾生也晚“,要是他赶上了第一波,第一波的理论还是浅显一些,凭他的才能诺贝尔奖应该手到擒来。虽然赶上了第二波,但是奥本海默没有拿到诺贝尔奖。尽管他是天才,但是普遍的看法是他是idea man,有很多新想法;但没有耐心,不能深入。有好几个人都是根据他的论文往下走,后来拿了诺贝尔。他在三四十年代就很有洞见提出恒星最后的结局是不断坍塌,引力越来越大,最后形成黑洞。这个观点直到七十年代才得到证实。其实二战后,他的一篇论文也被送到诺贝尔委员会,但是评委们犹豫了。他们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不是应该和“原子弹之父“这个“恶名“联系在一起。所以阴差阳错,尽管奥本海默很多朋友,学生,都得了诺贝尔,只有他没有得奖。命运为他安排了“原子弹之父“这个头衔,他一生荣辱都由此而来。

奥本海默在欧洲游学几年后,拒绝了东岸名校的邀请,在伯克利建立了量子物理中心。是他把量子物理从欧洲带回美国。他春天还在加州理工学院教物理。奥本海默很喜欢加州的气氛,同时这里也离他最爱的新墨西哥州很近。

奥本海默人纤瘦,外表看着脆弱,其实很强壮。他从少年时代跟朋友去新墨西哥州游玩,就爱上了这个地方。经常到新墨西哥州骑马,露营,爬山,徒步(他的生活我太羡慕了!)。他曾经说,“我的最爱一个是新墨西哥州,一个是物理。可惜我无法把它们结合起来“。 后来他主持曼哈顿计划,却意外得到机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

奥本海默在伯克利的生涯就是鲜衣怒马的轻快少年时光。他在学校广受学生爱戴,他从那个害羞敏感的人成为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教授。“ In less than a decade and a half, Oppenheimer had transformed himself through his work and his social life from an awkward scientific prodigy into a sophisticated and charismatic intellectual leader. ”
学生会追随他,春天去加州理工听他讲课,然后夏天也跟他去U Michigan讲课。他不光是有钱,为人慷慨,经常带大家去下馆子;也不光是他长得帅,有一双漂亮的蓝眼睛;还因为他对学生非常宽容。
他当然喜欢有天才的学生,这样的人会跟他一起发表论文。学生们有时候写不出来论文,跑去请教奥本海默。奥本海默就让他们自己在旁边玩,他亲自上阵写。对于笨拙的学生,奥本海默有无限的耐心,会给他们简单的题目,但是还不伤害他们自尊心,要布置的像他们自己找到感兴趣的题目一样。
读到此处,我只能哀叹“吾生也晚!“ 我自知没有那个才能,1920 年前后去德国读书和大神们聊天,赶上物理浪潮不管是第几波,这种梦我就不用做了。可是我多么希望可以在三十年代的伯克利读物理,一睹奥本海默的风采啊!要是有奥本海默这样又宽容又帅气的导师,我没准最后也可以读个物理博士呢。现实是我被量子物理给吓坏了,只读了个物理硕士,就赶紧转学到了工程学院。当时还很庆幸脱离了物理的苦海,现在才感到当了逃兵的遗憾。

在伯克利几年后,1936 年奥本海默遇见了一位伯克利教授的女儿,她本人在斯坦福读医学院,后来成为执业心理医生。可惜她自己有严重抑郁症,后来也自杀了。电影里的nude场面毫无必要。事实是这位女友对奥本海默有很大影响,他从一位不关心政治的学者,开始关心美国大衰退时期的弱势群体。他和美国共产党左翼产生密切连接。他的若干社会活动中有一项和中国人有关“In 1940, he was listed as a sponsor of Frien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became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Committee for Democracy ”。

这段经历导致他后来反复被锤打,埋下了他人生悲剧的开端。当时青年学者,特别在伯克利这个地方,很多人都支持左翼。当然这中间也有明白人,他在伯克利的好友,实验物理学家(也得了诺贝尔), Ernest Lawrence当时反复告诫他不要卷入政治。
此处联想到今天的现实,也很悲哀啊。科学家可以谈论政治吗?如果真是一个言论free的社会,他们为何不可呢?
这位女友虽然对他影响很深,但是两次拒绝他的求婚。也因为她自己有抑郁症,表现得喜怒无常。后来奥本海默和Kitty结婚。有人问这位前女友,是否后悔,她说后悔。
奥本海默好像喜欢和这些美貌,有魅力,聪明,又心理破碎的女性交往。(难道他母亲也是如此?)
奥本海默的妻子是德国移民,两岁来到美国。她有皇室血统,和荷兰的王后是表姐妹。她和一位德国表兄订婚过,这位表兄后来成为希特勒的幕僚,战后经过审判被吊死了。Kitty年轻时候跑到欧洲读大学,在各大城市晃荡,然后和酒馆结识的美国人结婚了。很快就发现这个人是瘾君子加同性恋,离婚后回了美国。然后嫁给一个美国共产党领导人。这位跑到西班牙去参加西班牙内战,支持共产国际,死在战场上。悲痛的Kitty后来回到大学,终于在U Penn完成大学学位。然后嫁给一个医生。随这位医生搬到加州,认识了奥本海默,两人共堕爱河。
奥本海默邀请医生夫妇俩去新墨西哥州度假,医生说太忙没有去(咋想的?书里没有说)。Kitty就自己去了,然后怀孕了。奥本海默给医生打电话,两个人友好协商,Kitty离婚,然后第四次结婚嫁给了奥本海默。
Kitty必然是非常美了!书里说,奥本海默是marvellous丈夫。因为她本人酗酒,经常喝得烂醉;她也不是好母亲,不爱孩子,不善家务。两个孩子出生后,Kitty都似乎有严重产后抑郁,两次都把新生儿托付朋友几个月,自己跑出去度假。奥本海默的家庭是个悲剧,两个孩子都很凄惨。但是,奥本海默非常信任妻子,“无条件的接受她“。知道她酗酒是因为精神痛苦,从来不责备她。奥本海默后来成了政治人物,这种人不是都应该有个Queen Bee一样的妻子,打点张罗,但是他老婆也不喜欢这些社交,根本就安排不好酒会。
但是又有人说,Kitty就是奥本海默能找到的最好老婆了,因为奥本海默本人不善交流,冷淡无情,在家里也无法平衡妻子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他也严重依赖Kitty的精神支持,需要她帮助做很多决定。 
不管怎么样,这两人这样,就是爱吧?没有利益交换,只有接纳。奥本海默书里只提到一个长期情人,并不是花花公子。他在伯克利有一个大12岁的情人。或者这位情人给了他从家里得不到的体贴和温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大赞乐游一如既往的深度好文,现在这个电影很火,我要去看电影,读书,向你学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