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窗口

边走边看,边看边思,边思边写……
正文

旧物利用家门口(澳洲散记)

(2015-11-23 15:41:41) 下一个
 
   据说,每一年的某个时候,比如九月的某一周,居住在澳洲悉尼社区的居民,可以自由地将自己家不需用的物件,摆放在自家门口路边,任人自取……若干天之后,当地社区居民管理部门派出专门人员车辆,将所有大路边的居民家庭剩余物件全部清理之后,这个社区的居民谁也不能再自由在家门口公共场所摆任何物件了——我把此类居民生活现象称之为澳洲悉尼的“旧物利用家门口”。

  它与我在中国大陆长期生活所经历的家庭“垃圾”回收有着不同的概念内涵。

  幸运的是,我能够有机会亲眼目睹这样的事儿。

  难得的是,它是定期的。换句话来说,它只能发生在一年之中的某个月某个周之中:它在公共路边允许存在的活动周期大约只有几天。平时,居民社区的所有道路旁边,除了树木、草地与停放的汽车,是不能放置任何其它生活用品的,更不用说生活垃圾的。

  九月的一天,突然间,悉尼某居民社区中,邻居们开始把自己车库里保存的某些家俱啊、家用电器设备啊、家用绿化设备啊……陆陆续续整齐划一地摆放在自家门前的路边。它在示意:这是我家准备抛弃的物件。任何路过的人儿,如果有你需要的话,请自行取走。完全免费哟。THANK YOU! 

  一户人家家门前的草地上,摆出了一个练习骑行用的健身器材。上面布满着灰尘。看上去,它的主人家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使用过它了。一眼看去,基本上是好的——当然,如果有心取走自用的话,最好具备起码的机械故障维修的本领才好。在澳洲悉尼,如果自己不会修理,需要请专业人员维修的话,所支付的昂贵的人工费用,恐怕就会大大得不偿失了。比如,请一个正式电工,他的标准工资时价是每小时二十五澳洲元,相当中国人民币每小时大约一百五十元了。如果你自己足够聪明能干,自己会维修,又加上有合适的地方摆放的话,请搬走它吧——真的,我亲眼所见,当这户居民把它从车库里搬出来摆在大路边之后,不到三个小时之内,它就被另外一位不认识的路人静悄悄地搬走了。

  一户人家摆出了成堆的木柴。看得出来,这户人家有着茂盛树木的后园。精心剪切的树技,有碗口粗,大约五十公分长,齐齐整整的。或许,这户人家的客厅里没有采用贡英国老式的柴火壁炉取暖:南半球七月、八月的时期,正是最寒冷的季节。英国人旧式砖墙墙壁里的火炉,干燥的木柴,燃烧着,发出暖暖的热力——西方童话故事中,大雪纷飞的时候,圣诞老人就是从那样的壁炉烟囱里进来的,他会给人们特别是儿童送来冬季节日的礼物哟。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温馨的家庭生活场景啊——这户人家放弃这成批的柴火:他家肯定没有取暖用的柴火炉。我想。

  一户人家把儿童的玩具车也摆在路边了。这是一个红色的儿童玩具车,也许,它正适合两三岁以下的儿童推着玩的。我走近看看,呵呵:它的推手部位已经开裂了。主人家大概不会也不想修理它,就把它送向路边了。

  还有的人家,把家庭的书籍包扎封装好,一堆一堆地摆放在自己家门前的大路边。

  ……

  我带着小外孙出去散步,一路走去,三步之内,五步之遥,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品,钢铁构造的、木材构造的、塑料构造的……应有尽有。基本上都是旧物。极少看见有崭新的家庭用品摆在路边。所以,我特意在此文字中将它定义为“旧物利用家门口”。

  一位中年男人来到我的身边。看上去,他对路边某户人家摆出的某一个木柜极感兴趣。他示意于我,“你需要吗?”NO.“谢谢!”他就动手把它搬上他的汽车上了。

  我的女儿的一位朋友说过一件她们亲身经历的故事。那天,她与她的母亲在路边走,看见一户人家搬出一个婴儿床摆在路边。“你不再需要它了吗?”YES.“我可以取走它吗?”YES!她与她的母亲,高高兴兴把那个半新不旧的婴儿床搬上汽车:回家洗净、凉干、重新油漆——这像一个新的一样。

  时间长了,大家都不要的物品,都这样摆在路边。我问我的女儿。

  那是不可能的。半年之中,只有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可以摆出来。没人取走的物件,社区居民管理部门会派出专人专车搬走它们。听说,其中一些经过简单修理能够继续使用的物件,就会送给慈善机构专门处理这类物品了:我到过这样的慈善机构所开办的旧物商店,那儿的商品都是旧物,标着极低的价格。比如一本书,壹元澳币。你如果中意的话,请取走吧。

  我发现,悉尼社区居民的平常生活中,每个周五的早上集中收取一次生活垃圾,每半个月的周五早上再集中收取一次绿化垃圾,或收集一次可回收利用的比如纸张啊、塑料啊、包装盒啊等家庭生活用品——这已经形成一种社区居民群体的生活习惯,形成着一种社区居民文化。

  居民家庭不再需要的的旧物,一年两次,摆在路边,任人选取后,集中回收处理。

  或许,有些人家自行进行网上拍卖——图片介绍、性能介绍,价格自议,上门自取。

  真的,它与我所生活着的中国社会中基本存在的旧物回收方式太不一样了:轮番上门“抢收”的垃圾收集人员、各式各样土法上马的垃圾处理方式比如燃烧电线的剌鼻狼烟、形形色色的回收站、莫名其妙的收垃圾发家的百万富翁……

  我自己居住社区居民区里每天都有人清理垃圾,每天都有人上门有偿回收旧物……居民之间,相互免费提供旧物利用?目前可能还很难成为时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