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healtheasy健康易-愛心會枯竭,同情易疲勞

(2015-07-20 02:52:56) 下一个
在中國,要通過層層審批成立一個慈善基金會面向公眾募款,是非常困難的事。但看起來,讓那些業已成立的慈善基金會把善款公開、及時地花到該花的地方,似乎是件更加困難的事。

《紅十字會法》規定其經費使用接受」人民政府的檢查監督「,卻沒有向公眾公開的責任。但2011年,上海盧灣區紅十字會一頓飯吃掉9859元,發票 曝光後引發「吃的是飯還是血」的爭議。此後郭美美話題的不斷延燒,更是讓紅十字會聲望落到谷底。而其他基金會的善款使用同樣有人非議。2014年年初,爆 料人周筱贇指稱嫣然天使基金會有7000萬善款下落不明。2014年4月,四月網指責壹基金善款撥付遲緩,為雅安地震募到的3.85億,一年後僅撥付 4907萬元,不到13%。8月6日,演員袁立則在微博發聲,認為兒慈會旗下的天使媽媽基金善款使用混亂,受捐病童後續情況也不清楚。

每出現一次類似事件,對社會善心都是一次打擊。如今媒體上,痛苦災難源源不斷,募捐活動接二連三,捐助結果則讓人失望。被悲劇和黑幕連續「轟炸」後,原本充滿熱情的善良公眾,很容易因此進入「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的狀態。

布什當政時有個黑色笑話——布什召開發布會宣布,「我們將槍殺四千萬伊拉克人和一個修單車的」。記者大為驚訝:「什麼?為什麼要槍殺一個修單車的?」布什轉頭與鮑威爾說,「你看,我就說沒人會關心那四千萬伊拉克人。

這笑話其實有科學依據。從心理學上說,我們看到他人受苦,會感同身受。而捐贈錢物能幫我們舒緩這種情感痛苦。但與此同時,人類對數字鈍感,對故事則 敏感,會主動幫陷入困境的個體,但對不幸的群體則有點麻木。四千萬伊拉克人只是面目模糊的人群,修單車的才是你想幫助的鄰家小哥。告訴人們有1000個人 因某疾病受苦,最後能募集到的款項,還不如講述單個患者的人生故事募到的多。

正因如此,如今的募捐活動,往往有著明確的捐助對象,並用這個捐助對象的清晰照片、悲慘故事來訴諸人的情感。看到的人很容易對捐助對象產生感情,覺得「我捐的錢有明確的去向」,於是願意慷慨解囊。
這種「催款方式」非常有效,但有效的方式如果在短期內反復使用,一而再,再而三,再富有同情心的人都忍不住覺得倦怠。再者,既然當初人們是被「這些錢肯定會按時流向某人某地」打動才願意捐助,此後對於「錢是不是真的花在了該花的地方」,自然就會更認真計較。

對於基金來說,既然募捐時利用了人的心理機制,此後就該做好准備,及時反饋開支明細和救助進展,來安撫這個心理此後的反彈。當袁立對救助過程有疑問時,天使媽媽基金官方微博說「袁立是故意的」,天使媽媽代言人邱啟明說「因為捐了錢就跟大爺似的把人家往壞裡頭想」。這兩種回應實在非常糟糕,不但無助於基金本身建立公信力,更會加速捐款人的同情疲勞。

自願捐助尚且如此,有時捐助帶有道德壓力(「怎麼才捐那點兒」),有的甚至是強制性的行政攤派,更會加速耗竭人們的愛心。同情變成失望,失望變成憤怒,有人捂緊了錢包,有人開始追責質詢,而紅十字會發一條募捐微博,「收獲」的只有幾萬個「滾!」。

最容易出現「同情疲勞」的人群,正是那些最經常幫助他人的人——照顧危重病人的醫護人員,開導痛苦人群的心理工作者,向災民伸出援手的救災隊員,以及最心軟最慷慨的頻繁捐贈者。一個人越是能對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就越是容易把別人的創傷變成自己的創傷,這種創傷還會慢慢累積,直到一個人不堪重負,變得憤怒、悲哀甚至抑郁。因此,助人者要多注意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高自己的減壓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而募款機構則最好永遠銘記一點:善心時時要呵護,好人常常需治愈。
作者: 
游識猷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