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华夏族传统服饰简介(三)北齐北周篇(常服与铠甲)

(2016-04-22 10:22:52) 下一个

李辰在发迹之前,他穿的衣服是这样的: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平上帻小冠,身穿红、绿、黑色袴褶,腰系蹀躞带,脚蹬靴。最前一人的蹀躞带小环下悬挂着短剑、小囊等物。其后跟随一侍者,梳双丸髻,怀抱长剑。这是一群地位不高的庶民。从这个式样上看,当时中下层人民是典型的鲜卑族风格打扮。

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

忍冬纹蹀躞带(唐)

当了大官的李辰,平常在家是穿成这样的(穿深蓝色的那位):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南壁

此时的李辰已跻身贵族行列。脱离了劳动人民本色,服装宽袍大袖随意而舒展,曲领内衣,头戴笼冠,典型汉人的打扮。

 北魏 莫高窟第257窟 南壁

贵族长者戴合欢毡帽,着交领宽袖袍服,腰束带,是典型的汉服。

西魏北周时期,平民男子的常服与王宫贵族大不同。平民是以窄袖干练的胡服为主体。汉风主要在上流社会传播。而平民阶层的汉装不及上层社会普及,大多身着胡服,这应与胡服更适于西北地区骑马或劳作有关。而上层社会已是典型的汉族人打扮。上图中的两个人,左边是信士优婆塞,右边是国王。两人均戴笼冠,国王手里拿着的和风火轮似的玩意叫麈尾,轰苍蝇用的,坐在方褥上,有侍从持华盖和羽扇。从服饰到用具不仅完全汉化,而且有南朝魏晋风度。看那三个侍从,短袍窄袖,就是上面典型的庶民打扮。

北魏北周直到隋唐,常服里最常见的是一种叫袴褶的衣服。就是莫高窟那群平民穿的短衣下裤,为胡服。特点为上身齐膝,可能大袖衣也可能窄袖,下身肥管裤。男女通穿。

再上一群西魏平民:

西魏 莫高窟第285窟 北壁

袴褶上褶领口和前襟有缘饰,下摆装饰燕尾形缘边。发式各异,最后那个东张西望的小男孩梳小辫儿,为鲜卑族索头的形象。

花木兰少女版。这华丽丽的大喇叭裤!

然而这正是袴褶的标志。南北朝的裤有小口裤和大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大口裤打仗干活不方便的时候,就用带子系上:

称为“缚袴”。此等形象到处都是男女通吃老少咸宜:

这是一群要打仗的男人。

这是小女娃:

上一张可爱版的:

原图是固原北周李贤墓壁画,守卫李贤的文武二将。

就左边这位文官的那条八分长肥腿靴裤,他就是走在今天的大街上,他也不过时。

咋样?

现在领先潮流时尚大咖穿的,都是咱一千多年前玩剩下的。话说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和他太太吴辉的墓,有机会真应该去看看。出来的都是国宝。

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金城兰州民众们:

一群人在建塔:

北周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北坡

农夫在春耕:

北周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顶部连环画

此肌肉男与上面那几位泥瓦匠,都只穿着小短裤。此三角裤在当时有个十分动听的名字:犊鼻裤。是一种无裤腿的短裤,用三尺布缝制,因形似牛鼻而得名。犊鼻裤是下层劳动者的常服。在壁画中着犊鼻裤者多是渔夫、屠夫、船夫、泥瓦匠等劳动者,从汉至唐宋一直在下层社会中沿袭。

身着袴褶,穿长靿靴的马夫:

 西魏 莫高窟第288窟

猎人在山涧捕射野牛:

西魏大统年间 莫高窟第285窟西壁北坡

上述各位都荣幸地进入了新中国的邮票里。

这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52年7月1日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邮票一套4枚中的第一枚:

这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53年9月1日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三组)敦煌壁画》邮票一套4枚中的第一枚:

这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88年5月25日发行《敦煌壁画(第二组)》(T.126)特种邮票一套4枚。

大部分敦煌壁画出自佛经。比如这四张。西魏狩猎,乃第249窟北坡壁画。取自于佛经《帝释天》的故事。西魏战斗,取材于第285窟的佛经故事画《五百强盗成佛因缘》。北周农耕,取材于第296窟顶部连环画《善事太子入海取宝珠本生》的佛教故事。古印度波罗奈国的王子善事一天出城郊游,看见无数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人,才知他们是为了生存终生操劳。善事太子决心入海取宝,救世人于苦难。历尽艰险和折磨,终于从龙宫取得如意宝珠,以此人们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北周建塔,取材于第296窟北坡东端的《福田经变》里砌造佛塔的故事。

 

以西魏战斗这张图为例,介绍一下当时的铠甲。李辰他们打仗时就是这个形象:

原图:

官军骑兵从将士到战马都有防护装备,战马全身披金属铠甲,骑兵头戴兜鍪,着裲裆铠,执长柄鎙,属于军事装备精良的重装骑兵。着红色垂袖战袍的是军官。兜鍪:战士戴的头盔。

魏晋时期军戎服饰复原图。后面那位头戴兜鍪,比起胄来,形较方而短,铁片铸成,也有以厚革制之,在其表缀于铁片,并有护耳,较胄轻便灵活。前面这位头戴的是胄帻,顶上常饰有红缨或者野鸡毛,有高而圆尖的胄帻,也有圆而似锅的。他身上穿的就是裲裆铠。

集合了集合了。排排站,吃果果。

从左到右:

裲裆铠(北魏加彩陶俑,原件现存日本早稻田大学东洋美术陈列室);

明光铠(北齐临漳大墓出土明光铠俑);

筩袖铠(河南堰师出土魏晋俑,可以明显看见封闭式袖甲)

筩袖铠出土实物:

1968年在河北省满城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铁制筩袖铠实物所绘,该甲用两千余鱼鳞甲片编缀而成,身甲上身的均为用丝绳固定组编,钎(披膊)与垂缘(甲裙)六排甲片为活动编缀,钎的腋下封口形如短袖,故名”筩袖”,该甲领口为方形,前胸对开襟,用丝线做绊扣连接,用织物包边。墓主汉中山靖王刘胜死于汉元鼎四年,也就是该甲大约是在公元113年随葬入土的,按时间计算该甲应该属于汉武帝中期的遗物。

贺兰三兄弟。马比人威风。

北周 陶甲骑具装俑

注意他们身后竖起来的那个大扫把。

前面那个敦煌壁画上也有。

这是河南邓县出土墓砖浮雕。时间是南朝。全身披甲的战马身上的大扫把。

这大扫把就是那“寄生”。好奇怪的名字。是全套甲骑具装的一部分。安置在骑兵后背,保护将士性命。所谓“寄生”,应该就是“寄托保住骑兵生命”的寓意。是南北朝时出现的一种具装配件。用植物的枝条捆箍而成,呈长条扫帚样,安插在骑兵身后的马背上,用以保护骑兵避免背部受袭。

“这队人马虽然人数不多,却是装备精良,人人全副甲胄,配弓带箭,人手一只长槊,高高竖起,徐徐如林。

当中三人,甲具更是华丽,他们每人骑一匹高头大马,整个马身穿有黑色的皮质马铠,马头套着纹样繁缛的金属面罩,露出耳鼻,面罩的正中竖着一根长长的尖刺。让战马看上去犹如远古时期的怪兽。战马束鬃结尾,马鬃梳作三花,马臀上竖着红色的寄生,上面插着七根长长的雉鸡尾羽,宛若孔雀开屏一般。这就是当世所谓甲骑具装。”

---《北朝风云 第十五章 马贼惊现》

 

北朝时的骑兵装备叫做甲骑具装。也就是人甲和马甲的合称,是北朝重装骑兵的防护装具。这是全套马甲骑具装图示:

马穿齐了就成这样了。马鞍后面那个孔就是安装“寄生”的。

咸阳出土施釉马具战马。不知道啥朝代的。出现了单边的马镫,应是南北朝,马镫刚发明出来的时候。

南朝甲骑具武士(江苏丹阳出土)。寄生刻的跟喷泉似的。

用威武雄壮的大将军大都督李贤的排列成阵之军马陶俑垫底:

最前面那两位铠甲将士:

两位都怀孕了。和前面那两个守门的时尚文武官一样,都是栗特人。

那把鎏金银壶瓶!此瓶刻画的是引起著名的特洛伊之战的美女海伦的三段故事。壶身上的人物是希腊的,制作是波斯的,使用的人是中国的。这么一把银壶把世界三大文明串起来了。

再接着八一下。这位柱国大将军有个儿子叫李崇,李崇有个儿子叫李敏,是个大帅哥。李敏娶了北周宣帝宇文赟的女儿宇文娥英为妻,生了个女儿叫李静训,字小孩。这李小孩九岁就殁于宫中。她墓里出的珍宝,比她曾祖父李贤的还多。230多件随葬品,塞在不足3平方米的石棺里。几乎是把死者生前所需的日常物品一件不漏地都殉葬了。最显赫的就是那串项链,出土时套在小孩的锁骨上,她戴着它下葬的。也是波斯进口的。看来那时候上流社会流行波斯货。

欣赏几件葬品。全是波斯货。现在都在国家博物馆里。中间就是那个项链,我买了一个仿制品,还要一千多块人民币!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