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晚妆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上阳白发人 (覆灭)

(2015-03-09 08:28:54) 下一个

就在宫门即将下钥之即,我匆匆赶往上阳宫南门,拦住了准备回宅的太平公主。

"公主不必担忧了!"我欣然看着她:"诛杀来俊臣的制令不日就要出笼了。"

"你是如何知道的?!"

我将午后发生的那一幕讲与公主。她听后迟疑道:"可是,宅家一直以来,对来俊臣宠信有加的..."


我笑着摇头道:"若果真心无介蒂,宠信有加,怎会凭空想到司城子罕这个人?"我两眼放光,神采飞扬道:"洋洋一部淮南子,典故众多人物无算。公主想想,倘若不是宅家内心深处早已对来俊臣有所忌惮,何以单单挑出这个故事?宅家怕是早已不安,只是连她自己也未察觉的到罢了。"说到这里我心头忽然涌上一阵悲哀。做皇帝的,是不会对任何其他人产生真正的信赖的。只是此番感慨,不可对公主明状。

公主仰天祈祷:"如此,天下有救了!"

我愉快地看着她欣喜的样子。这得来不易的如释重负一扫心头多年积压的郁结,值得我们每个人展颜。

我忽然又想到了什么,有些试探地问道:"那张六郎...听说是官宦人家出身?"

"是的。永徽初年曾辅佐爹爹的宰相张行成,是他的从祖。"

"张行成!那可是配享高宗太庙的重臣,名震四海的大儒!怎么他的后代..."

"如此不学无术是么?" 公主笑道。

我忍着笑意点头:"没读过多少书也就罢了。从政之家出身,如何这般纯真烂漫?"我想着皇帝对他的评语,山中高士纯洁如雪,无奈摇头笑道:"帝王之心,最忌讳的就是被人看穿摸透。偏他在那里左猜右猜,猜个没完!毫不掩饰。"

公主吐舌瞪眼道:"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美貌与才华并存!"

我们一起哈哈大笑。天边一只孤雁,穿过乱云逐去晚霞,于昏青色天迹线上翩然而逝。我收回视线,望向公主道:"孤身一人承恩宫闱,伴君朝夕,以色事人,"我低头叹道:"他却是如此的毫无心机。"

"他还有个堂兄,名叫张易之。吹的一手好竖笛。"公主想了想,道:"过几日我把他也送进来罢!两人在一起,遇事也好有个商量。"他看我道:"他们若能长侍宅家左右,一可解阿娘孤老之忧,二可缓宫中暴戾之气,三..."

可充为耳目。他们地位若能稳固,与公主外臣们也多有便宜之处。那时,我们都是这样以为的。

公主的厌翟车缓缓驶出门去,沉重的宫门随即徐徐阖拢。我再次举首望向天空,耳边沉闷吱呀的阖门声流传在空旷殿宇间。如此反复回荡,心情象这水洗过的明澈青天一样,舒朗宽放。

当晚敕令便从上官手中草出,送与凤阁复核时,我见到了面带倦色的上官婉儿。

"这是两份死刑令,"她对我道。

"李昭德和来俊臣,将同日获斩。"她叹气道:"宅家果然如了李相公的愿。"

我呆立在原地。黄泉路上,宿敌相伴。三途河边,繁花泣血。如来俊臣那般绝恶之人,能否踏着彼岸花香,平稳来到幽冥之界,洗涤他罪恶的灵魂。

后来传入宫中的消息,着实令每个人大惊。来俊臣的黄泉路,不仅不平稳,简直是史无前例,疯狂无比。六月初三,忠臣国贼共赴阴曹。当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天地霎时昏暗如墨,怒云暴雨泼泻而下。成千上万的洛阳百姓蜂拥而至,目睹一代名相与酷吏之王同刻就戮。愤怒的黎民发出怒涛般的吼声,整个神都在他们脚下颤动。人们争相告谓呼叫,"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呼声中满是对李昭德的敬重怜悯,和对来俊臣的憎恨诅咒。刀光电光同时闪过,两颗人头顷刻落地。人们再也忍不住内心的狂躁,瞬间扑向来俊臣的尸体,争着挖眼摘肝,扯掉肢体,连皮带肉张口撕咬,五脏六腑全掏了出来,所有的人,状若疯癫,凄厉似鬼。须臾间整具尸体变成一副残缺的骨架,和着雨水血泪,被一拨又一拨民众带回家去喂狗。

惊呆了的女皇,独坐上阳宫中,打了半天寒颤,才惶惑回过神色来。"快...快下制,暴来俊臣罪状制..."她不成句的对上官吩咐道。

多悬啊!就差一点。她仿佛看见了民众怒火燃烧的红眼,要将她碎身万段。那具被吃的渣都不剩的残尸,是百姓对她的预警,对她的反抗。谁都看的清楚,她是这一切的幕后指使者,她是令千万人家破人亡的主凶。

那么此时最要紧的,就是及时向天下人解释,向天下人撇清干系。她看了上官婉儿的草稿,眼眸一转,亲自加上几句:宜加赤族之诛,以雪苍生之愤...朕一直被这恶魔蒙骗着,如今天道好还,报应不爽,朕顺天承意,替民除害。一切都是他来俊臣的错,翻手之间,她还是英明盖世,万民拥戴的女皇。

傍晚闲来无事,我来到尚服局,翻出些黑绸网巾之类的零碎,打算改良一下我们带的假发髻。林司饰走了过来。

"做什么呢?"她开朗笑着。

"我想用馬鬃毛染色,试试做发髻。现在我们用的太过笨重。新罗人最近朝奉天朝,说他们宫内女官竟有被木头义髻压断脖子的。"

此时却见姜尚服神色黯然走进来,对林司饰道:"来俊臣案了结,他的家眷姬妾舞婢几百女子尽数没为掖庭宫奴。才刚一个侍妾自尽了,我们这里也有几个原是他家的,你看紧点。"

这些可怜的女子,本来就是被来俊臣强夺的,现在又因他的败亡而沦为最下等的宫婢。受不了的可以去死,活着的永无出头之日。

林司饰不解道:"来俊臣得罪的大多是李唐宗室及五品以上大官,于低层士庶百姓并无太多瓜葛,为何如此遭人恨,神都民众竟是争剐其肉,奔走相庆?"

姜尚服叹气道:"他每一个铁案,牵连的就是上千人,只他一个酷吏手中就是上千家灭族,怎会不牵扯到下面百姓?其他酷吏照着他样子学,几年前派往黔中安南六道的监察御史,干脆来个杀人比赛,一句不问,几千流人或投入河中或屠于刀下,当真是人命如芥。如此无视律法存在,百姓虽是坐观虎斗,不免也会生出狐死兔泣之殇。因为他们会想,王公大臣尚且如此,若有一天沦到自己头上,拿什么保命?我朝本是延用长孙太尉手书的永徽律,其中明确规定人犯不服时,如何上奏表状,甚至可向天子直接申诉。现今已形同虚设。"

"更为可怕的是,酷吏办案鼓励告密,亲人相互揭发,朋友相见莫敢交言。人人小心谨慎占占兢兢地检讨着自己每一句言语,人人生活在恐惧之中。"她再叹气道:"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可不是杀尽酷吏就能止住的。纲常破坏仅在弹指之间,恢复起来怕是要数十年。"

她苦笑道:"来俊臣编的那本罗织经去岁曾流入宫中。你们若有兴趣,不妨从书馆那里借里看看。"

人虽倒台,言论倒还保存着。我跑到内书馆,找到那本奇书,看一遍出一遍冷汗。看到那套令我似曾相识的办案程序,我除了苦笑还是苦笑。先确定对象,然后从各地向中央发密告检举信。等实权人物拍板,把对象逮捕审讯。酷刑逼供,被告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不招认要不死于酷刑之下。审讯时让犯人们在口供中互相牵引,并扩大向外牵引,人数和范围随心所欲。后来明清的瓜蔓抄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最后把口供整理编撰,使其互相吻合,毫无破绽。

我合上书,初见时他温柔俊雅的脸又浮现在眼前。我无声叹气。伟大的心理学家,卓越的特务爪牙,天才的秘密警察。可惜你生错了时代,没有一个叫美领馆的地方,为你挡一片天。

*********************************************
注:竖笛,即箫。唐代箫和笛都叫笛。所以现代意义上的笛子又叫横吹,箫又叫竖吹,竖笛。唐代说的箫,指的是排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