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杂文

闲时,一杯茶,一支笔, . . .
正文

小城故事 - 读书的故事

(2023-04-24 08:48:12) 下一个

读书的故事

记忆是个很有趣的东西。小时候经历的很多事情没有自主记忆,但却在其他感官上留下极深的印象。一个图像、一个声音、一种味觉都会被记录下来,让人从中找回当年的经历。

南台小学
入学南台小学时被安排在一年一班,是班级里个头第二高的学生。二年时被转到一年二班后,便于南大街的一堆淘气孩子在同一个班里,上课下课经常打架。有一次因为与同学打架后逃学回家,后被老师家访,吓的我躲在灌木丛中不敢进家门。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文革高潮,批斗老师极其普遍。记得开学时每天上学走进校门时,就看到一位叫陈大元的男老师弯腰鞠躬站在大门口。脖子上挂了一块很大的牌子,口中念念有词地说,我叫陈大元,罪该万死,我要向毛主席请罪行。弯腰时,人们就能看到挂牌子的铁丝已经紧紧嵌在脖子上,令人同情。

一年级的同学都是家住南台的邻居。现在能叫得出名字的同学很少。能够记住的只有向二牛、姜鹏、田斌和燕妮。由于我下乡时跳级,他们后来都成为我弟弟高中的同学。二年级只念了半年就随父母亲下乡,并直接进入三年级学习。因为农村孩子上学本来就晚,所以我就成了班级里年龄最小,个头最矮的孩子。

闲书
小学一二年级时,看过一些哥哥姐姐们的中学语文课本,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一个白描插图把一个爱情悲剧带到顶峰,让人终身难忘。后来也看过很多当年称之为“老书”的小说。如《皖南烽火》、《多浪河边》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皖南烽火》讲的是新四军突围后小股部队的故事,《多浪河边》讲的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新疆土地改革故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延安小说,读起来很枯燥,很快就放下了。

小学时,由于课余时间很多,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经常找来妈妈的医学书籍看。解剖生理都看了一遍。其中骨骼记得最多,到现在还记得母亲教过的“舟月三豆,大小头钩”。因为不懂化学,生理读得很少。只是挑了几个感兴趣的章节看看,特别是对生殖系统的介绍。旧时的生理学对人类生殖过程使用了近乎文言文的表述:“如欲达到受精之目的,男子之...必须...女子之...”,如此云云。其实这些对于下过乡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神秘而言,但也自然让人联想到在农村观察到的各种牲畜交配生产的过程。

四书
中学一年级时,赶上了“批林批孔”。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习了儒学经典—四书。父亲有一本郑板桥四书手迹字帖,书法流畅,装潢精致,非常令人喜欢。《大学》短小精华很容易背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下来便是“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反排比句,背起来朗朗上口。《论语》里故事多多,处处名言至理。待读到《中庸》和《孟子》时,兴趣已经大减,《中庸》只读了一遍,《孟子》没有读完就放弃了。开始读《论语》时,有些像为批孔而阅读参考文献。但是看着看着,看到参考文献里去了,全盘接受,等于没批。时至今日仍能背下好多经典条目和段子。那时候还讲究“读书无用”,批判“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其实,文化传统的东西不能否定。不批还好,一批反倒是产生强大的逆向作用。

四大名著
说来奇怪,我读的第一本四大名著竟是竖排繁体《三国演义》:“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尽管当时家中只有上卷,对于三国政治也不了解,但还是看得非常起劲。最喜欢的章回是长坂坡、过关斩将、三顾茅庐和三气周瑜等。既然读了三国,当然能背上几段关于主要角色的描述。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关羽: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看完了三国,繁体字也就再也没有生字了。

小学四年级的时,父亲买回一套西游记。夜以继日一气呵成。五年级的时发现家中竟有一本红楼梦中册,因为无头无尾,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得朦朦胧胧,读不起兴趣来。上中学时批判水浒时,读了一遍《水浒》,武松打虎生辰纲又热闹一通,后来还找来水浒后传看了一看。因为那时评水浒批投降派,有一种政治导读的味道,总的印象不是很好。

诗与文
说到古诗词,倒是挺有意思。当年是先背会了全部主席诗词,然后才看唐诗三百首,宋词则读的很少。这在顺序上有些本末倒置。可见当年语文教育光顾着解释伟人诗词,从来没有教授这方面的知识。宋词则是在长大以后才开始渐渐喜欢。诗词方面的教育至今还仍然是很大的空缺。

中学的时候渐渐地喜欢上了散文,它的表述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最喜欢的散文是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和佚名的《文竹和无花果》。景物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都可以写出独特的意境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成为业余写作的一个重要启蒙作品。后来买了几本鲁迅的文集,把他的文章认认真真地读了几遍。呐喊、祥林嫂、闰土和孔乙己都是很好的学习写作范文。

时到今日,仍感觉读书太少,尽管是个十足的理工男。

 

2019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ID的D主 回复 悄悄话 同龄人的回忆文章,就是那么感人!

我的经历有相同也有不同:
全家下放时,我半年没上学。再上学的时候,留一级,重读小学三年级。

繁体字:第一个三年级时,读到一本繁体横排连环画《狼牙山五壮士》。吭吭哧哧读完后,繁体字算是全认识了。

四大名著:初中时迷恋《西游记》。当时许多同学住校。每天晚上熄灯后,给同学们说上一阵。大段大段背诵打斗场面。

诗词:我也是先会背老毛的诗词。许多年后才接触唐诗宋词。

知青:还是赶上下乡的末班车。好在半年后考上大学了。理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