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男人

回忆往事就像水墨画,不经意的一滴墨掉在纸上,慢慢化开。又滴上一滴,化开,和原来的混在一起构成一幅画。往事就这样成了历史的一片。
个人资料
上海大男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理发剃头趣事一桩桩

(2015-02-26 06:57:42) 下一个
  理发,上海人叫剃头。

  我出生刚满月,父母请来剃头师傅上门,把头剃得精光,比当今NBA运动员还亮。这是胎发,师傅搓成一个小球。母亲保留了很久,后来给我搞丢了,很是可惜。多一句,儿子的胎发藏得太好,从来就没有找到过,希望有一天会蹦出来。

  记忆中的第一次去剃头,实在不是开心的事,头发刺在脸上,脖子上,痒痒的,可又不认人抓痒,以大哭结束。以后坚决不肯去剃头店,但有时经不住大人的食品点心利诱,胡萝卜加大棒就是这样知道的。

  稍大些,父母给我们几个孩子搞烦了,因为几个兄弟有样学样,都知道先哭闹不肯去,然后就有去剃头的好处。反正又不谈恋爱,不去剃头谁怕谁啊。当时小孩子剃头是在理发店的转椅扶手上搁一块板,坐在上面。一次感到头发刺得太难受,身体一扭动,竟从板上滑下来,幸亏剃头师傅一把抓住,没落下残废。搞得后来去剃头,我大哥要站在边上“保护”我,但十有八九我回去会向母亲告状:我要他帮我抓痒,或者他不肯,或者他跑开了。

  一天,老爸宣布他来帮我们剃头,大哥这时已经念中学,知道头型的重要,表示反对。我们几个小的无所谓,只要老爸保证不会把我们的耳朵剪掉即可。然后要母亲保证,这原来给理发店剃头的钱应该是我们的,不能算老爸的工钱。

  又到了该剃头的日子,母亲准备了全套配件,热水也烧好了,家庭理发店正式开张,老爸问谁是第一个?以大哥为首,我们几个都哄小弟先上,我的理由是新的理发剪快,后剃的因为刀口钝了,剃起来很疼。 

  有朋友建议我多写回忆文章,说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心里美啊。从小写作文。老师就要求我们立意要深,目标要远大,后来还知道要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咱继续写,争取和历史挂钩。

  家庭理发店正式开张,把小弟哄上前线,做老爸的第一个顾客。这新推剪真是快,新中华刀剪厂的东西实在是好,用了近20年,只去磨过一次刀刃,这是后话。母亲在旁边伺候弟弟,说哪痒,母亲就抓哪。一会儿,不哭不闹就完事了。呵,老爸还有这一手。下面和历史有点关系。

  父亲告诉我们,当年抗战,大学内迁到后方贵州,当地人不会剃学生头,大家就自己剃。后来他出国找不到中国剃头师傅,大多时候也是中国同学自己解决,这手艺不断提高。所以吾辈出国自己理发,也算是继承光荣传统。

  从此,家庭剃头店生意兴隆,众弟兄一反过去不肯理发的故事,一到星期天就主动要求理发。然后老爸给我们理发,母亲则把老爸的工钱给我们当零用钱。那时轰动一时的“101生发水”还没有发明,我们就盼头发长得快,可以多拿钱,唉,从小就是个“小财迷”。最后大哥也加入我们的队伍,要求母亲一视同仁,理发钱算作零用钱,而且比我们多。没办法,谁让外面的理发店小孩剃头便宜。我们经常去打听外面剃头的价钱,可惜从来不涨价。

  好景不长,文革开始了,历史重新写过了。父母“被参加”史无前例的,触动思想灵魂的运动,当时规定“运动员”不能回家,裁判员连暂停都不叫。家庭剃头店只能关门,我们又回到剃头店去理发。

  经常去的是家附近交通大学里的理发店,很小,记得只有二位师傅,没有复杂的工艺,但价钱比外面的要便宜,也不用排队,人家大人全在搞文革。

  这儿交大毕业的不少,大家是否还记得靠近3号门,在浴室锅炉房旁边的理发室? 现在回上海,如要剃头,多半还是去哪,就是要体验那个感觉。

   老爸家庭理发店也不能正常营业了,可我们的头发不会停止长。兄弟几个又到理发店去报到。那时弟弟还小,平时享受惯了家庭理发店的舒适,每次去理发都是哭哭啼啼。一次我烦了,说要么马上去理发店,要么我帮你剃。就这样,我接了老爸的班,不记得是如何闯过头一关的,估计是“马桶头”持续了一段时间。

  到了1968年底,毛主席把红卫兵送到农村去,大哥去安徽插队,我们几个小的也不用念书,整天和弄堂里的孩子玩,大人根本没有精力来管我们。同龄的玩伴知道我会剃头,慢慢都叫我剃,手艺突飞猛进,照现在讲就是打出了知名度,有了稳定的顾客群,有时候女孩子也会叫我剪几刀。最快,我大约10分钟不到解决一个,那时我才12岁多一点。

  但一次忙中出错,一失手理发推剪掉在地上,把手柄摔断了一边。好在生产推剪的新中华刀剪厂就在延安西路定西路,离家不远。由一位大人陪同,到厂里维修门市部换了一个把手。后来我还去那把旧刀片重新磨快,所以一把推剪用了20多年,带到美国还用。

  讲一点题外话。新中华刀剪厂可是大有来头。1949年后,据说全国只有它生产理发工具,全国只有一个牌子,大名鼎鼎的“双箭牌”。换句话讲,吾辈男性,恐怕都是双箭牌剃刀的剃头对象。剃刀结构简单,把手表面镀铬闪闪发光,刀齿热处理过关,只要每次用完刷干净,滴上几滴缝纫机油,刀刃锋利可保持很长时间。大概是80年代初,该厂研发出中国第一代电动剃须刀,风靡一时。特别是剃须刀的网罩工艺,全国有多少厂家想学,想偷。

   可惜后来晚节不保,2000年还有600多职工,现在只有10个工人。技术买给别人了,谁干的傻事,一直是个话题。索性再扯远点,新中华刀剪厂隔壁不远有一家上海咖啡厂,当时也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除了生产咖啡,还有乐口福,麦乳精,全国有多少人喝过不知道,但上海人没有喝过的恐怕很少。同样是没有竞争对手的老大,现在上海咖啡厂还是老大,两家厂的命运天南地北。

   我把用了20多年的“双箭牌”理发剪带到美国,继续帮人理发。最难的是替我儿子剃头,小家伙坐不定,无数次问我,好了吗?后来我和他讲好,剪100次保证完工,多一次以后可以拒绝再理发。如此培养他的数学兴趣。他和我讨价还价,除了推剪,用剪刀的次数也算。没问题,我有时故意只剪99次,小家伙还巴巴等我最后一剪。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HUDIEMI 回复 悄悄话 好玩,回到从前
sherelot 回复 悄悄话 故事不错。不过,不只上海人叫剃头,麦乳精也不只上海人喝过。上海生产的?很值得骄傲哈。
JusticeD 回复 悄悄话 “洗头”叫“汏头”;“洗衣服”叫“汏衣裳”,“打”与“汏”,音同字不同,沪语没有楼主想像得那么恐怖,哈哈哈!
上海大男人 回复 悄悄话 洗发叫“打头”,很怕人的。
mamacao 回复 悄悄话 楼主写的好温馨幽默!楼主年纪比我年长些,但我现在还把“理发”叫做“剃头”,不论男女,上海话里,说惯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