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话说cyber attack

(2014-12-03 18:06:03) 下一个
CBS 的招牌节目60 minutes的一期,讲的是2014年美国多家零售商信息系统受到黑客攻击,导致几百万信用卡账号外泄的事。节目中说,几乎所有的美国公司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可能来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黑客攻击。这种攻击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我听着新闻,眼前闪现的是多年前的黑客帝国里,从屏幕上方瀑布般流下的那些绿色数据。这天刚好是Cyber Monday,仅仅这一天,恐怕就会数以万计的私人信息落入他人之手。
记得刚来美国的时候,老爸每次付款都是皱着眉头一脸的不安。他说你们这儿信用卡消费,从来也不问个密码,大笔一挥就结账了。甚至有时候连签字都懒得签,那不是谁拿着卡谁刷吗?我说,你的卡丢了赶紧打电话通知银行就是了,不是你花的钱人家不会管你要的。他还是不放心,中国人一辈子的习惯,拿着人民币付钱最踏实。我在旁边轻轻地笑,心想这在国内形成的不安全感,什么时候才能改的掉。
年中我妈来美国看我,到了美国才发现国内一张信用卡到期没有还款。我爸揣着我妈的身份证去银行,银行说必须本人来。我妈说那就网上还款吧,指挥着我爸满屋子的找一个叫密码锁的东西。好不容易找到了,发现密码锁还是要和某个特定电脑匹配才能使用……我看着他们折腾,心想这国内的信用卡使用起来真是繁琐,要是向美国这般简单该多好。
这一年里,老公的信用卡号被盗了3次。信用卡公司打来电话核实信息,一看不对,马上封号。没两天,快递寄到家里一张新卡,一切照旧。我摆弄着新卡跟我妈说,你看美国公司这服务态度多好,信息被盗了,个人不承担一点经济损失。新卡马上接上,照常在各处刷卡消费。我妈看着我一脸疑惑的说,咱们没有经济损失,那买了的东西谁付了帐呢?我想也没想:中间就截下来了吧,八成是网上填了个信用卡号,货没发,骗子也没买成。她紧接着问,那要是商店里买的,当时就拿走了呢?我还强词夺理:那种,那种情况应该很少的。
有句话说,懂得越少的人,相信的越多,说的大概就是我这种不做研究调查,全凭感觉下结论的人。我天真的以为美国的信用系统是如此的完善,科技又在世界的最前沿,区区信用卡这点小事成不了什么问题。而事实是,东西已经卖出去了,信用卡的持有者不会买账,买账的,大多是不得不付款的金融机构,而这笔数目,是非常可观的。金融机构是如此的为难,因为黑客入侵很难被拦截,即使被拦截,也很难抓到远在天边的窃贼。即使抓住了窃贼,还有无数的新手“前赴后继”。利益的驱使让这一行业建立起了完善的产业链。本来绝密的信用卡号被公开在网站上拍卖,每个卡号20美金。如果买完发现不能用,还可以无偿退款,一条龙的服务精心地让人恐怖。
今年我换了3次信用卡,明年就可能换6次。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我发现我每个星期都不得不拿一张新的信用卡来用。而我的父母在国内,虽然每次刷卡要先输密码再签字,可是从没听他们说过自己的卡号被偷了,要换一张新的。繁琐的程序也有它安全的意义,最原始的方法有时候也可以是最合适的方法。
当然我不是建议美国要和中国一样在刷卡付款前竖起层层安检,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美国的信用体系建立在绝大多数人守信用的基础之上,再通过适度的监管和评级体系使之牢固。只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窃取的行为越来越猖狂的时候,监管力度就应当随之加强。监管需要合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商家的重视,和银行的实时追踪。监管不应当因为人们的道德素质提高而松懈,而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一个高素质的社会,配合完善的监管制度,才称得上真正的安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