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正文

内观一生活的艺术(九)

(2014-04-27 08:41:27) 下一个
第三章 苦的直接起因
真实世界与童话世界完全是两回事,没有人能够“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我们无法逃避生命的真相—生命是不完美、不圆满、不尽如人意的—这就是苦的真理(真谛)。

既然真相是如此,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知道,痛苦是否有起因;如果有的话,是否能够去除苦因,以止息痛苦。如果痛苦的起因,只是一些毫无脉络可寻的偶发事件,我们完全无法控制或影响它们的发生,那么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我们只好放弃寻找离苦之道。或者,如果痛苦是由独断独行、莫测高深的全能主宰所控制,那么我们该做的,是想办法讨好这位主宰,恳求他不再降苦给我们。

佛陀体悟到,我们的痛苦并不是偶然形成的。就如同所有现象皆是其来有自,痛苦的背后也有原因。对所有的存在而言,这因果的法则---业(kamma)----是普遍而基本的。而且,痛苦的起因也不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



业(kamma)这个字(或是它较为人知的梵文字karma),一般被解释为“命运”。不幸的是,“命运”这个字的涵义,和佛陀的原意恰恰相反,“命运”是指我们所不能控制的东西,是天意,是命运,是命中注定的,然而“业”字面上的意思是“行为”。我们的行为是因,遭遇是果:

众生拥有自己的行为,继承自己的行为,由自己的行为衍生,与自己的行为密不可分;自己的行为是自己的皈依处。行为卑劣或高尚,则他们的生命也一样卑劣或高尚,(众生拥有其业,继承其业,因业而生,业随其身。众生依止其业。其业卑劣或高尚,其生命亦复如是。)(注一)

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只要我们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为负责;每个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止息痛苦。佛陀曾说:

你是自己的主人
你创造自己的未来。(注二)

事实上,每个人都像是没有学过开车,却蒙着眼睛,在繁忙的公路上开车行驶,这样想平安抵达目的地也难。他以为是自己在开车,但事实上,是车子驾驶了他。姑且不论他是否能到达目的地,只要他不想发生意外,就应该先除去眼罩,学会开车,并尽速驶离危险。同样地,我们必须清楚觉知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学会奉行正当的行为,才能够到达我们真正想去的地方。

三种行为

行为(业)有三种:身体的行为(身业),语言的行为(语业),意念的行为(意业)。通常我们最重视身体的行为,其次是言语的行为,最后是意念的行为。出手打人看来要比出言侮辱要严重的多,而这两者比未说出口的恶念,也似乎更严重。当然,这种看法是根据各国人为制定法律而来。但是,根据“法”—自然的法则—意念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会因为意念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果报。

例如,由一位外科医生用手术刀动紧急手术救人,不幸手术失败,导致病人死亡;另一位凶手是拿刀杀死被害人。这两个人的身体行为类似,结果也相同,但是意念则是天差地远。外科医师的行为出自慈悲之心,凶手却是基于怨恨之心。由于意念上的差别,两个人的结局也会完全不同。

同样,在言语上,意念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和同事口角,那是因为愤怒而咆哮。而同一个人在看到他的孩子在玩泥巴,爱怜地骂孩子“笨蛋”,则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心。在这两种情况下,他说了相同的话,但所表达的却是两种相反的心念。说话是心中所存的意念,决定了我们的果报。

身体和语言的行为,以及它们表现在外的后果,都是意念行为的结果。言行的善,要有意念的性质来判断,所以,意念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业”,才是会在未来产生果报的原因。佛陀了解这个真理,他说:

万事万物,由心而生;
至要为心;万法为心造。
若言谈举止出于不净之心,痛苦则如影随行,如车轮紧随于拖车牲口之足后。若言谈举止出于纯净之心,快乐则如影随行,须臾不离。(注三)

苦的起因

然而,究竟是何种意念的行为在决定我们的命运?如果心是由识。想。受。行四蕴(四部分)组成,那么是其中哪一部分使苦生起的呢?在痛苦形成的过程中,四蕴或多或少都与痛苦的生起有关,不过前面三者基本上是被动的。识蕴(认知)只是接收经验的原始资料,想蕴(辨别)是将资料加以归类,受蕴(感受)展现出前两个步骤的发生。这三者的任务只是将输入的信息加以吸收。但是一旦心开始生起习性反应(行蕴),就由被动转变成喜爱和厌恶了,心的习性反应带动新的连锁效应,连锁效应的开始生起,就是“习性反应”,所以,佛陀才说:

任何痛苦的生起,
都起于习性反应。
如果所有的习性反应止息了,
所有的痛苦也止息了。(注四)

真正的“业”—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习性反应。一闪即逝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可能不是非常强烈,也没有显著的果,但是它却会有积累的效应。每分每秒习性反应,重复不断的发生,每重复一次就更加强烈,最后就形成贪爱或是嗔恨,这就是佛陀在他第一次开示中所称的“贪爱”(tanha),其字面上的意思是“渴”:是内心对眼前没有的东西,一种永无止境的贪求习性!同时也意味着对于现状,有着同样强烈而难以抚平的不满(注五)。贪求和不满越强烈,对我们的想法,言语,以及行为的影响就愈深—因此也制造更多的痛苦!

佛陀曾说,有些习性反应就像水面划过的痕迹,立即消失。有些反应,就像沙滩上留下的线条,早上划的,晚上就已随着浪潮或海风消失无踪。另有一些习性反应,则像是用凿子或铁锤 ,深深刻在岩石上,虽然刻痕也将随着岩石的剥蚀而消失,但是却得花上漫长的岁月(注六)。

在我们一生当中,每一天我们的心都不停的产生习性反应。但是,如果我们在一天结束之前试着回想,顶多只能想起当天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一月结束之前试着回想,顶多只能想起当月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同样的,在年终,我们顶多只记得那年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像这种深刻的习性反应,非常危险,会导致很大的痛苦!

想要从如此强烈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第一步就是接受苦的事实,不要把苦当成是哲学概念或是一种信条,而是接受它存在的事实,它影响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如此接受并对苦及苦的起因有所了解,我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学会了直接体认自己的本质,我们就可以步上了离苦的正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Quarx 回复 悄悄话 真正的“业”—也就是痛苦的真正起因—是心的习性反应。 Yes it is the truth! we are not taught by any schools when we were young. So funny we have to seek it outside of schoo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