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风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正文

内观一生活的艺木(二十二)

(2014-10-28 19:36:50) 下一个

第十章 生活的艺术

我们的许多成见中,其中最基本的是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这样的假设,使我们每个人把“我”摆在首位,视自己为宇宙的中心,尽管在大千世界中,我们毫无困难地看到我们的世界只是其中的一个;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我们也看到自己是其中的一个。无论我们如何自我膨胀,与浩瀚的时空比较,“自我”实在显得微不足道。“自我”的概念显然是错误的,虽然如此,我们仍致力于追求自我实现,认为这是快乐之道。若想以别种方式来生活,反而显得不自然或甚至觉得有危险。

但任何经历过自我意识折磨的人,都知道那是多么大的痛苦。一旦我们局限于欲望、恐惧、身份,我们就被限制在狭窄的自我监牢中与世界隔绝而与生活脱节。从自我的妄念中苏醒,才是真正的脱离束缚,使我们走向世界,对生命开放、对别人开放,找到真正的实现。我们并不需要自我否定或自我压抑,而是要从错误的自我观念中解脱。这条解脱之路是要先明白我们所谓的“我”,事实上是短暂的、不断变化的现象。

内观是获得这种洞见的方法,未曾体证过身心变化无常的人,必会落入自我主义的圈套中,而招致痛苦。一旦恒常不变的错觉粉碎后,“我”的错觉自然就会消失,痛苦也会消失无踪。对内观者而言,体认自我与外在世界生灭的本质,用以打开解脱之门的钥匙,就是“无常”。

了解无常很重要。“无常观”连贯整个佛陀的教导。他说:“只要能活着一天了解生灭的实相,好过活了对它无知的一百年”。

对无常的觉知,他比喻为农夫的犁头;犁田时,能断除所有的根;又好比屋顶的最高屋脊,高过所有支持它的梁;好比强权的领袖统治诸侯;好比月亮的光亮使星光失色;又好比升起的太阳驱散所有的黑暗。他临终前的开示:“所有的业行、所有有为的事物终将会毁坏,努力去学习体悟实相吧!”

无常的实相不能只在知识上接受,也不能由于情绪或虔诚而接受。每个人都必须从自己身上去体验无常,直接了解无常,同时了解自我的幻化本质与痛苦的本质,才能建立走向解脱的正见,这才是正当的了知无常。

当戒、定、慧三种练习到极致,内观者即可经验到解脱的智慧。除非接受这三种训练,一步步地走在这条路上,否则不能达到洞见而解脱痛苦。但即使在开始练习之前,也必须具有某些智慧,或许只是先从知识层面上认识苦谛。即使是浅显的了解,如果没有这样的了解,是绝不会生起想努力解脱痛苦的念头。所以佛陀说:“正见是首要的。”

因此,八圣道的第一步就是正见与正思惟。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决定要解决它,这时才有可能去练习。我们开始在道德上实行此正道,遵照戒律来端正我们的行为。藉由专注力的训练开始训练心,靠察觉呼吸来培养定务,靠观察全身的感受,培养解脱习性的智慧。

当我们从自身经验中,体认到真理时,正见又再度成了八圣道中的第一步。透过内观的修习,了解变化无常的本质,便可脱离贪、瞋、痴三根本烦恼。有了纯净的心,不可能想伤害他人,反而对所有人充满了善意与慈悲。在语言上、行动上及生活上,都会过着无过失、宁静与祥和的生活。内心的平静来自戒律的实践,因此容易培养专注力。定力越强,就越有深入的智慧。如此良性循环走向解脱之道。戒定慧互相支援,就像三脚架的三支脚。三脚缺一不可,且要一样长,否则就无法站起来。同样的,修行者要戒定慧共修,平衡培养八圣道。 

佛陀说:“从正见进入正思维;有正思维走向正语;正语导入正确的行为(正业);正业可发展正当的职业(正命);正命带来正确的努力(正精进);正精进就能产生正念;正念导致正定;正定能产生正智慧;正智慧才能得到正解脱。”

即使在此时此刻,内观修行也能有相当深远的实用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状况发生威胁到内心的平静。意想不到的困难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人会跟我们对立。毕竟,练习内观并不是保证不会面临困难。正如学会开船,不代表航程会一帆风顺,暴风雨还是会来,问题依然会发生。想逃避是枉然的,而且会有挫折感,相反地,正确的开船是利用学得的所有技术,来让自己安然驶离暴风雨。

为了能做到这样,首先我们必须明白问题的本质。无知使我们责怪外在的事件或人物,认为他们才是问题的根源,因而花费所有的精力想去改变外在事物。但修习内观会明白除了自己以外,没有人该为自己的快乐与否负起责任。问题存在于盲目反应的习性,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内心所习惯反应出来的内在风暴。只是下决心不起习性反应的方式是行不通的。只要盲目反应的习性仍存在潜意识中,尽管我们尽全力压抑,它迟早会生起并且压倒我们的意识。故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去学习观察和改变自己。

说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困难,问题是,我们应如何去观察自己呢?面对逆境时,负面的习性反应——生气、恐惧与憎恨已经油然而生,还没想到要去观察它,早已被这负面情绪制服了,并且做出负面的语言或行动。等到伤害已造成,再来认错后悔,已晚了一步。但下一次,我们再度面对逆境,仍又重复同样的行为。

或者,假定我们能体会生气的习性反应已经发生了,我们尝试着去观察生气本身。当我们尝试时,这些令我们生气的人或事物会在心中出现。想起这些会更增强我们的愤怒。要将这些人或事物隔离,只单纯地去观察我们的情绪,这是超出一般人的能力之外的。

但是,经由从观察身心的究竟实相,佛陀发现到无论何时心里生起情绪反应,在身体层面会有两种变化,一个非常明显,就是呼吸会变得粗重些;另一变化则比较细微,是生化方面的反应:身上会产生感受。经由正确的训练后,一般人可以很容易培养出观察呼吸和感受的能力。这样我们可以利用呼吸和感受的变化作为警示,在负面习性反应聚集到危险强度之前提醒我们。如果我们可以持续观察呼吸和感受,我们很容易从负面情绪中解脱。

当然,惯性反应的旧习已根深蒂固,无法立刻去除。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加强练习内观,我们会发觉至少有一些状况,我们不会不知不觉就起习性反应,渐渐地,观察的时刻会增加,而习性反应的时刻,即使在最令人生气的状况,我们也能够观察呼吸和感受,而保持平稳平静。

以这种来自内心最深层的平等心,我们首次才有能力采取真正正面的行动——而真正正面的行动总是积极且具创造性的,而不是对别人的负面情绪盲目地生出反应,例如,我们会选择最恰当的处理方式。当遇到一个怒气冲天的人,无知的人也会跟着变得很生气,结果引来争吵,双方都会不愉快。但如果我们保持平静沉稳,我们会帮助别人远离愤怒,建设性地处理问题。

观察感受使我们学到:我们自己被负面情绪压倒时,我们就会痛苦,所以我们看到他们有负面反应时,我们明白他们正陷于痛苦之中,而不会让他们更痛苦。我们感到安详与快乐,也帮助别人得到安详与快乐。

培养觉知与平等心,并不是让我们像植物一样不动,也不是漠视他人的痛苦,而一味追求自己内在的平和。正法教导我们,对于自身和别人的幸福,我们都有责任,我们要尽可能帮助别人,但须始终保持平衡的心。看到一个小孩身陷流砂中,愚笨的人会变得心慌,奋不顾身跳入流砂中,使自己也陷在其中。而有智慧的人,会保持平静沉稳,找树枝搭过去,把小孩拉到安全地带。随着别人跳入贪嗔的流沙中是无法助人的,我们必须将别人带到心里平衡的坚硬平地上。

有时候在生活中,强烈的行为是必要的。但在行动之前,我们必须先自我检查内心是否平静、是否对这个犯错的人充满爱与慈悲,如果是这样,这行动才会有用;若不是,一点帮助也没有。如果我们做事出自爱与慈悲,就不会错。当我们看到强者欺负弱者,我们有责任去制止这有害的行为。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会这样做,虽然可能出自同情弱者而气愤侵略者,而内观者会对两方都有相同的慈悲心,因为必须保护弱者不受伤害,也要保护强者不受他自己有害行为的伤害……

采取任何强硬行为之前,检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后才回顾辩解是不够的。如果我们无法体验内在的安详和谐,也无法带给他人安详和谐。作为内观者,我们要学习超然,既慈悲又冷静。我们培养觉知与平等心,以帮助所有的人。如果我们都不做增加这世界紧张不安气氛的事情,就已经是做有益的行为了。事实上沉默平等心的行动是很大声的,它具有深远的回响,对许多人事物都会有正面的影响。

 

毕竟,负面的情绪,不论是自己或别人的,都是人类痛苦的根源。内心变得纯净时,无限宽广的生命就会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可以享受,也可以和别人分享这真正的快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