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城外

现在没什么好介绍的.
正文

西皮导板

(2009-05-27 18:10:51) 下一个

(西皮导板)昔日有个三大贤,(原板)刘关张结义在桃园。弟兄们徐州曾失散,古城相逢又团圆。关二爷马上呼三弟,张翼德在城楼怒发冲冠。耳边厢又听(流水)人呐喊,老蔡阳的人马来到了古城边。城楼上助你三通鼓,十面旌旗壮壮威严。哗喇喇打罢了头通鼓,关二爷提刀跨雕鞍。哗喇喇打罢了二通鼓,人有精神马又欢。哗喇喇打罢了三通鼓,蔡阳的人头落在马前。一来是老儿命该丧,二来弟兄得团圆。贤弟休回长安转,就在这沙陀过几年,落得个清闲

 

 

我不是老北京,更不是八旗子弟。听京戏,完全是缘于偶然。记得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小人书在我家楼下天天放两盘录音带:一个是马连良先生的专辑,一个是周信芳先生的专辑。磁带一面长度30分钟,一个来回1小时。这小斯,不分白天黑夜地在那里放。再不好听的东西,听得时间长了,也不那么难听了,就像当年有人总喊“某某某万岁”一样。。。呵呵,听顺耳了,就不难听了。

 

其实,小人书那么放录音带,我最清楚他的目的了,无非是在我面前臭显配他家新买了个录音机,呵呵,那个年代,一个“砖头”录音机胜过现在的ipod,很馋人的,暂且不表,单表自从那年夏天,我居然爱上了京戏——这个曾经被鲁迅先生描述成“咿咿呀呀的国粹”的东西。

 

喜欢京戏是从马派的空城计,借东风开始的。那个年代,老人家俺正在变声,说话唱歌“调”总找不准,忽高忽低的。难怪小人书与我合演《空城计》之后我们问他妈妈,

 

“我们像不像马派的?”

 

他妈妈回答很绝:“你们不像马派的,却像拍马的!”

 

上面的回忆完全缘于偶然间听到《珠帘寨》这个片段。

 

京剧的魅力我认为,可以从上述的这段唱词中看到冰山一角。三国演义中,一个完整的“古城会”的故事,被短短的四行半字勾勒的那么生动清晰。即写实,也写意!配上行云流水般的胡琴伴奏,闭上眼睛,你会感觉到身前就是千军万马!

 

google上打上珠帘寨三个字,我们很容易找到相关的所有信息。多数记录是关于几代京剧泰斗的创作过程和创作差异。然而,最初是谁撰写的这些台词和骨架,却无从考证。这话说来有点像《圣经》,问世400年后,却不知道始作俑者是谁,呵呵。知识产权方面,孔子做的很好,他身后的72大贤人,把是与不是的,他讲过的话统统归结在《论语》里了,并冠以“子曰”。(“子曰”可以被看做一个品牌,孔子是代言人,哈)

 

记得17年前,一个来中国淘金的美国留学生,据他自己说是哈佛建筑系的,在我面前大侃美国建筑如何如何了得。我也不甘心,就说中国建筑又如何如何伟大,比如:太和殿上的木结构,没有用一个钉子,而是用的一种叫做斗拱的东西。他瞥了瞥嘴,操着美国口音的中文嘲笑我“没有钉子就很了不起吗?”我听了,觉得这是一种挑衅,也不知道怎么就忽然想到了我们京戏的代表人物,先生。我说:“你知道布莱希特,斯丹尼和梅兰芳吗?他们被称作世界戏剧三大流派的代表!他们之间无所谓好坏,是风格和流派不同,都得到世界的认同。这个道理与我们谈论的建筑风格是一样的!”那个老美不知道该如何接我的话题,他的新加坡女朋友倒是很诧异地看着我,问我是学什么专业的。我告诉她,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于是,他们似乎更诧异了!如果,谈计算机,也许我应该在美国人面前闭嘴。但是谈到文化,嘿嘿,还是请我的米国朋友shut up吧。两百年的文化,谈谈“汉堡包”还可以,呵呵。。。我是不是有点偏见,或者有点酸?;)

 

看,我写着写着又跑题了,本想写写京剧的。不过,大家看多了就了解我的风格了,哈!见笑,见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