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透苦乐两边,勘破有无二见

相遇便是有缘,茫茫生死苦海,与您一起直面佛法真谛,共饮一味清泉,永脱生死缠缚!
正文

爸爸,我们去哪儿呀?

(2014-02-02 14:24:54) 下一个
爸爸,我们去哪儿呀?-佛陀,我们去哪儿呀?
 图片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爸爸的指点与帮助的,那做为佛子的我们,可曾问过我们这位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佛陀,我们去哪儿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曾经的佛陀与他的儿子的对话:《杂阿200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正信非家,出家学道,修持梵行,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说已,还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说五受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广说六入处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为人广说六入处。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广说尼陀那法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尔时,罗睺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于如上所闻法、所说法,独一静处,思惟称量,观察其义,知此诸法,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如上无常广说。

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学道,纯修梵行,乃至见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成阿罗汉,心善解脱。

 

 读完了经文,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经文,大家可曾读出其中的深意?针对此篇经文,我们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一、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是做了哪些事才得到最终的解脱?也就是说,佛陀带他的儿子去哪儿了?这条路是怎么走下来的?
二、从佛陀对儿子罗睺罗的教育中我们得到的什么样的启示:
三、从罗睺罗学习的态度中我们又得到的了什么启发:

 

那么,接下来,请随我来,让我们依次来还原经文的原意吧!你准备好了吗?


一、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是做了哪些事才得到最终的解脱?

第一步:罗睺罗显然已经熟悉法要(即是四预流支中的第二支:多闻熏习的结果),能尊重并随顺于法,但还没能结合自己的身心进一步去落实而已。

第二步:主动请法,希望世尊能传授他能了生死的法,愿意听闻法后,独一静处,不放逸,思维法义直至自知不受后有,换言之,他有对出离的向往。

第三步:此时的世尊要求他为人讲说五取蕴,当罗睺罗已经为他人演说五取蕴后,第二次来请佛讲法的时候,世尊观察他的心智还没有成熟。

第四步:要他继续进一步为他人讲解六入处,其目的是教他在对法清楚明了之后,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去体会,彻底了解六处的整个造作过程,建立起思所成慧,不仅能依文取义,还要能深入的思维法义,透过语言文义的表相而明其真实的意趣,通达佛法的真意。罗睺罗为他人演说五蕴、六处后,世尊观察他的心智还没有成熟,需进一步对缘起法的学习与体会。

第五步:世尊让罗睺罗为人演说缘起法。但如需为他人演说缘起法,自己必须对缘起法有深刻的体会,只有通过自己身心的因缘变化,去了解、了知缘起法,明白缘起的内涵后,才能为他人演说。其后世尊又观察罗睺罗其解脱智仍没有成熟。

第六步:世尊告诉罗睺罗说:你应当对于上面所说的诸法,独自一人,远离嘈杂,在于静处,专心思维,观察其义。最后罗睺罗就依照上面所说之法,去思维称量,观察其义。最终有这样的念头:这些诸法,一切都是随顺于涅槃、流向、流入于涅槃,最后安住于涅槃之法。

第七步:到这里为止,世尊知罗睺罗尊者的解脱智已熟,最后世尊才对他讲法,要他观察自己的六根是无常,六尘是无常,六识是无常。当眼根触色尘的刹那生起的眼识,由此而产生的感觉,要体会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包括耳鼻舌身意及所生起的受想行识,都是无常,苦空,非我。由于对身心内外的观察,最终认定此身心非我非我所,而不再执着,解脱世间的生老病死苦。

 

二、从佛陀对儿子罗睺罗的教育中得到的启示:
佛陀的教育很有艺术。他不会因为你是我儿子我就心急。虽然当时佛陀很多声闻弟子都已经证入圣流,获得解脱了,可作为儿子的罗睺罗还仅是稍懂五蕴、六处、缘起法。这一路下来作为父亲的佛陀没有急。而且佛陀在讲法的时候,更没有主动把法送给他的儿子罗睺罗。什么叫法情?什么叫人情?大家要自己去体会。身为佛陀的儿子罗睺罗,没有享受到作为佛陀儿子应有的优待。要学佛法,必须要恭恭敬敬地请法。即使来请法了,也不一定跟你讲法,还要给你磨性,先让你出去弘法。就在这人情、法情之间,我们要去对比,以此来了解自己,我们为何解脱不了?都说根性差,到底差在哪里?都说业障重,到底都在哪里产生的深重?

罗睺罗反复地请法,佛陀却始终没告知法要。为何?佛陀在帮助他成长、帮助他自立,帮助他对法进行深入的体会。世尊在引领、指引他对法的体会,使他导向自觉自悟、自知不受后有的境地。

世尊的教育方法是与众不同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佛法中的善知识起到的作用就是协助、帮助大家成长,辅助大家建立完善的法住智而导向解脱,这是善知识能做的,也是佛陀做了的。真正的解脱仍需要自己拿起法结合身心去体会与思维。而这种体会与思维,只有通过说法、传法、弘法、讲法才有效。因为在讲、在说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依法思维的活动(即四预流支的第三支:如理思维),已然把自己扔到了法海的蒸笼里蒸了。把轮回坚固的僵硬身心蒸得柔软悦意,充满着法的喜庆。

 

三、从罗睺罗学习的态度中得到的启示:
从经文中,我们看到罗睺罗的修行过程是不容易的。罗睺罗从请法到最后,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如果他内心有一丝丝的纠结,有一丝丝地郁闷,他能说: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能体会到这深义吗?如果罗睺罗的心中还有一丝丝地人情在那里,认为:我是你的儿子,你为何不直接了当得传法给我?只要他有一丝丝地人情世故在,就会产生纠结与郁闷,他就体会不到佛陀的慈悲,理解不了佛陀的接引,更契如不了殊胜的法味。
大家看罗睺罗,虽贵为佛陀的儿子,可他并不以此自居。没有以为佛陀是自己的父亲就应该对自己如何。一次一次地请法,又一次一次地被拒,如果罗睺罗内心里面对这个佛陀、对这个父亲有点不满,有稍微地不满,他都不会体会到这些法原来都是:顺趣涅槃,流注涅槃,后住涅槃。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他的心都在法上,因为住在法上,他没有人间的父子关系亲情成分掺杂在里面。所以才能领会世尊的心意,能契入到世尊的本怀。随着世尊一步一步的指引,在世尊的提携下,慢慢地成长,逐渐地成长,不断地成长,直到最后,他明白了原来这些法都是流注涅槃。 所以在这里,大家一定要去观察去体会,人情、法情,我执、我见,所知障,然后问一问,自己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问清楚,问明白,才知道在生活当中、在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存什么样的心!

 

更多精彩请关注清泉谷公众微信号:qingquangu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