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发烧友服务

(2015-10-29 21:21:04) 下一个

为发烧友服务

 

我们的发烧友和发烧友所领导的音响军、电视军,是玩电子器材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造福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罗宇屏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造福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罗宇屏同志是为造福人民呕心沥血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发烧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世界大多数发烧友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玩电子器材的发烧友,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世界发烧友。我们的老友要关心每一个新友,一切发烧友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发烧友团结起来。


后记:
罗宇屏
罗宇屏先生从1983年的接收714MHz荧光屏卫星节目,到2008年接收中星9号直播卫星节目,可以说全面见证了中国卫星电视从模拟转数字、由标清转高清以及直播卫星应用的全部发展过程。他是一位从普通工人自学专研卫视接收而成长为国家高级工程师,对我国卫视发烧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及作出非凡贡献。卫视发烧前辈罗宇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5日17时25分在重庆辞世,享年60岁。

前苏修714MHz电视卫星

前苏修1976年发射了荧光屏卫星,此卫星能覆盖前苏修欧亚大陆全部地区和我国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因为下行频率在我国地面电视U波段的38频道上,频率为714MHz,故,俗称714卫星,定点与东经99度,传输的是前苏修的节目,所以给我国的最早一批卫星爱好者创造了有力的DIY条件。

DIY电视卫星接收机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我认识了一位高年级的发烧友校友。俩人臭味相同.一拍即合.后来他专门为我收集连载《简易卫星电视的接收》的《电子报》并寄给我.使我万分感动.为了答谢,我把珍藏的晶体管几给他.打那以后,我就每天业余时间就翻那二十几份《电子报》,没事就往电子商店跑.还参加业余爱好者成果展览会.攒个卫星电视接收机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尽管当时的收入还买不起一壶醋.后来发现,就当时的技术水平,业余爱好者是很难完成这个宏伟目标的.

神忍N年,读过N本《电子报》合订本后.在理论上基本上掌握了关键技术.开始着手购买原材料.接收天线托人到铝合金厂找了一段废铝管,然后卷成螺旋状天线.天线放大器是关键部位.需要三个高频特性非常好的晶体管.谢天谢地买到了.还是从日本进口的.性能远超我的最低要求且非常便宜才10元三个.调频道的电路用改造的国产U高频头代替.剩下的解码电路用集成电路解决.整个机器的线路都是自行山寨,自行施工.开工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组装工作.

接下来的是调试.最初不知道荧光屏卫星的位置,也收不到电视信号.在寒风刺骨的冰天雪地里,举着卫星天线360度转圈找信号.不知道是信号的问题还是机器的问题.一度认为那颗星可能报废了.后来在废品堆里扒拉出个指南针.帮助很大.找到了东经99度的位置.就在那夜深人静的的时候,忽然在满是噪声的屏幕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人影.然后小心翼翼地上下左右移动天线.把图象调整到最清晰.然后调试机器.最终花了一个多月把图象信号调整到4级.清楚啊.没有重影.图象不扭曲.看着就是爽.虽然听不懂人家说什么,可猜着看也挺有趣的.如果运气好,偶尔还能看到杰克逊的表演,后来我借来个PAL/SECAM双制式彩电,看到彩色电视节目,简直是令人眉飞色舞.再后来就看到叶利钦玩跨苏修的全过程.再后来就把全套设备送人了.天色不早了.就此搁笔.

顺便附上几张网图让大家开开眼.
 

卫星天线

 

U高频头

 

山寨卫星接受机

天线放大器

笑过图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