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图书馆阿姨

(2014-04-22 19:20:22) 下一个

图书馆阿姨
    费淑芬
  

70年代初,我从干校下放到一个小镇的工厂里,在车间劳动了两年多时间,后来据说是为了落实政策,要调我到科室中去。

工厂的科室,离不开生产技术和数目字,生产技术我不懂,对数目字也不在行,最后,也可以说是“因人设事”吧,将我安排到一个当时只有百来本书的所谓图书室里。

这里原来是一个病休工人代管着,没有一定的开放时间。我去了之后,他也就彻底去休息了。

离开了书籍多年,得到这样个工作,对我来说,无疑是个“美差”。虽然方式不同,但总是与书打交道,我不算外行。于是充分利于这个条件,施展我的“抱负”。

工厂的学习费是以人数计算的,每人每月四角人民币的学习费,三百多人每月也有一百几十元。那时书价便宜,一套《红楼梦》只需三元四角五分,而一般文学书都不上一元。我向会计了解了用钱范围以后,每个月都把钱用得足足的,于是图书室也颇为像模像样起来,而我也成了当地新华书店的大主顾。

一般每天上午我都是买书、编书、包书、写卡片做些内部工作,下午即对工人开放。在这个时间里,大家可以借书、还书、看报、看杂志。有的工人文化水平较低,我就买来许多连环画让他们看,因此,每次开放总是门庭若市。当时文化娱乐活动少,这里几乎成了全厂的文化活动中心。图书的周转率也很高,三套《红楼梦》都被传阅得支离破碎,在无可奈何中我却也有一种满足感。

因为用电的关系,厂休不在星期日,每到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学校放假,孩子们都游来荡去没个安顿处,那些在劳动着的年轻父母当然也心挂两头,而且这地方河港很多,往往有溺水的危险。于是我和大家商量,想在星期六和星期日对小朋友开放,除了借书、还书之外,请工人们将阅览室让给孩子们。这建议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这样,孩子们高兴,父母们也放心了。每逢到这两天我上班时,门口早已挤满了那些想先睹为快的小朋友,有时我也行使这个小小的职权差遣他们做些事:如有一次,炊事员捆扎厂区行道树修下来的树枝,,大的运走了,零碎的来不及收拾,我就发动小朋友帮他,不到十分钟,地上立刻干干净净了。我对他们的奖励是让他们先看一批新买的连环画。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因为这里的人习惯将图书室叫作图书馆,因而我也就成了“图书馆阿姨”,开始只是孩子们这样叫,后来工人也这样叫我,甚至许多不认识我的人,不知道我姓甚名谁,却知道这个厂里有个“图书馆阿姨”。

这个“图书馆阿姨”我当了四年,四年时间不算长,却也占我工龄的九分之一。至今,回忆起这段生活,我还有点得意。

    1997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