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第一次拿稿费

(2014-04-22 18:58:49) 下一个

第一次拿稿费
费淑芬 

虽然从读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写字,但是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的字也能变成铅字。只知道在报上登个启事什么的是要花不少钱的,更没有想到自己的字成了铅字后还有稿费可拿。

确切地说,我第一次写稿并不是自觉的,而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

那是1950年夏天,全省各地的文工团来杭州会演。那时解放才一年多,一切都是因陋就简的。会演的地点在杭女中(现十四中)内,我们这些外地来的单位也就自带席子在教室里打地铺。各地区加上省里的文工团一共有十来个,约四五百人,要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于是就出了个会刊。会刊需要稿件,规定每个文工团要有两到三人为通讯员,我是我们团的通讯员之一。在团里我只写过墙报;会刊的稿子如何写,我心中没数,有点紧张。后来经开会解释,也就是和写墙报差不多,报道些本团和兄弟团的情况。动手写起来,倒也不太困难。那时流行写好人好事,那天晚上我看到有两个演员在路灯下对台词,觉得热情可嘉,就将这事作了报道,谁知很快就登了出来。会刊是铅印的,还用了红色的油墨,我感到漂亮极了,自己也十分兴奋。更意想不到的是还收到一笔稿费。具体数目我已忘记,当然不多的,顶多块把钱。但这却是一笔额外收入呀!我们那时是供给制,除了女同志每月比男同志多一份卫生纸钱外,大家都是一样的。我将这钱上交团部,团部叫我自己处理,然而我拿在手上却感到它“烫手”,十分不安。

当时天热得像火烧,没有降温设备,除了人手一把纸扇或芭蕉扇之外,就只能用井水洗脸洗手;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大锅饭,没有任何冷饮,连买支棒冰也感到是种奢侈。这样我想出了个主意,拿了一只大脸盆到街上,尽这点稿费买了一脸盆棒冰回来。于是立刻赢得一阵“乌拉”的欢呼,大家吃得不亦乐乎,我这才如释重负,心安理得。

从此也就知道了“稿费”这个名词。以后也就时常有点稿费收入,然而拿的次数越多,也就有点无动于衷,再也没有那第一次般的激动了。尽管直到现在我还并没有锱铢必计到稿子寄出就算稿费的程度,但是我明白自己已比那时贪得多了,再也不会干那样的“傻事”了,感到流失的不仅仅是岁月,还有那可贵的幼稚。
                 

 1995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