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狼的嗥叫

土狼游走四方,现今在美国乡村自我放逐。喜欢边走边写边拍。 爱美人爱山爱水爱人间情愁最爱真。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父母该不该给孩子们银行账户的密码?

(2023-06-13 05:03:44) 下一个

这个标题没有完全表达我想说的意思,我想说的是父母该不该把自己名下的财富在生前就悉数散给孩子们。

不少人认为,孩子们是父母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不留给自己的孩子们还留给谁呢?这话原则上说没有问题。我的一个朋友,自己很成功,地位高又有钱,风生水起。朋友和妻子结婚时就约定不生孩子,做丁克家庭。一次我和他吃饭,席间二两黄汤下肚,我们彼此的话匣子也打开。他对我说了他的无限遗憾:我不知道我百年后我的财产留给谁。

朋友惆怅的样子,让我这样为了温饱打拼的人明白了即使成功的人也会有他们的遗憾。而无后代可以传承自己的财产无疑是唏嘘的。他们夫妻完全可以传给其他亲戚,捐出来给社会公益事业。但他的表情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真的在孩子们身上。父母对子女的爱远超子女能回报给父母的。不过,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好像也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财产迟早都给孩子们,那我们今天的讨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魔鬼在细节里,时间点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时间把财产悉数给孩子们是重要的决定。

举两个我经历的例子。我早年来留学时,在教会遇到一名来自上海的长者。他面相很斯文,戴着眼镜,常带微笑。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弟兄患了绝症,在临终护理的医院。据说临终护理的病人,平均只能存活不到7天。那时我在学校读书,钱没有,但时间很自由。我就主动报名去那家临终护理医院去陪伴老人。我每次去3小时,一共去了3次。那时看着他无助地躺在床上,换尿布打止痛针都是护士做的。我只能为他读《圣经》,轻声唱圣歌。其中有一次,一位中年女士来看老人,一口一个“我爱你,呆蝶”。她是老人的女儿,她停留了10分钟就离开了。她离开后,老人告诉我,女儿工作很忙,在一家大公司做事,很成功。我很惊愕,我和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主动来陪伴,最短的也要停留一个小时,而自己的女儿忙到探望时就出现10分钟。

没有几天,老人离世。在葬礼上,看见了他另外两个儿子。他们看上去气质都是很不错的样子。但据说他们也是蜻蜓点水一样探望老人。老人离去后,他全部的个人财产在堆教会一间房间的角落上,新来的留学生可以随意领取。几件衣服,几只锅碗瓢勺。物件的总量最多两只新秀丽的30吋箱子就能装满。我什么都没有拿,一则不需要,二则很惊诧,一个人最后只剩这点东西。

后来,更多的细节浮出水面。这位老人曾经是一家餐馆的老板,他移民很早,算是当时成功的人士。后来,据说老先生金盆洗手,把餐馆卖了。把卖餐馆的钱存在银行保险箱里。不久,他被确诊绝症。他就把银行账号清空,为了能获得Medicaid, 他同时把银行保险箱也清空了。除了极少量的零花钱,他的钱分给了两儿一女。

这样的操作的确让他取得了Medicaid的资格,但是假戏真做让他真的没有钱了。儿女们拿钱的时候满口感谢感恩,但几天以后,就跟没事儿人一样的。再要从他们的腰包拿出钱给他们的父亲,就跟割了他们的肉似的。不仅,花钱不行,到最后到花时间都不愿意。这还都是老人的亲生儿女呢。

第二个例子是同城市的另一位老人。这位老人行伍出身,粗犷大气,大口吃饭,大口喝酒。一天,多年相伴的老伴突然离世。老人一辈子被老伴照顾的服服帖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老伴的离世让老人家失去了基本的生活质量。老人的儿女说要老人卖了自己的公寓,搬去和他们一起住。老人没有多想就谢绝了儿女的好意。老人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分了三份,自己拿了60%,剩下两份各20%留给自己的一儿一女。但老人只写进自己的遗嘱,遗嘱的内容保密,只有指定的执行人知道。遗嘱写明,在自己离世时才可以把20%交给儿女。每次儿女来看老人,或者带着孙子外孙女来看老人时,老人都会给孩子买小礼物。这样儿子女儿孙子外孙女都开开心心的。外人都看着说老人的儿女很孝顺。

老人心里有谱,他很爱孩子,但依旧要掌控属于自己的生活费。这生活费代表着老人的尊严,他不愿轻易放弃。

最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老人用自己的60%的钱找到了年轻的华人女佣。那段时间老人的邻居常看见年轻的女佣每天来老人家,帮着做简单的家务,陪着老人聊天。老人像孩子,缺少安全感,有时会抱着女佣,甚至要女佣陪着哄着睡着。女佣都做到了,当然这些服务都是靠老人的60%财产支撑的。假设老人没有钱,别说请女佣哄着睡觉了,请她来打扫卫生都没有可能。

老人的儿女对这些事情都心知肚明,但也不能挑剔什么。女佣做到了他们无法提供的温暖。

常言道,世间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第一是日光;第二就是人性。在第一个例子中,老人选择相信自己的儿女,但他完全失望了。提前交出了自己可以影响和掣肘的财富,让他这个衣食无忧的餐馆老板,仅仅为了获取免费医疗,本末倒置,失去了所有的金钱。在第二个例子中,老人看似无情,靠遗嘱这样的法律工具界定孩子们可以获得的遗产的上限,同事让自己能够有尊严和自由的在最后的日子里如愿以偿。同时保留自己的小公寓,而非搬到孩子们家中的客房。

在另一个例子中,70多岁的老人,从政府职位退休后卖了房子,搬去和孩子们一起住。结果被儿子安置在地下室的房间中。这又何苦呢?早知道有这样的结局,老人为什么要卖了房子呢?

不要说过早把全部财产的密码告诉孩子们不是一个好主意,就连完全交底也不推荐。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的孩子总问他:“爸爸,你账号里一共有多少钱。“ 他没有多想就和盘托出,再亲也亲不过儿子吧。自从他交了底细后,再给孩子买礼物,感觉到孩子的惊喜就不见了。因为,比起父亲的全部资产,小礼物就像小儿科。孩子的期望值瞬间升高。

很多华人很迷信,不愿意想身后事,不愿意立遗嘱,觉得不吉利。其实,这样安排太重要 了。与其一天一天为了几两碎银子打拼,不如把已经积攒下来的财产做一个规划,可以既保留自己的支配权和控制权,也可以让家人的利益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当然,另一个极端是夫妻二人,彼此完全不知道对方的财务底细,银行账号和密码。这样的安排是极差的。一旦什么事情发生,无法拿到的财富就会被政府拿走。

按照正常的结果,子女终究会继承父母的财富。只是万物皆有时,不要迫不及待,更不要为了啃老吃相太难看。假如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就算计他们的财富,甚至搞得他们无家可归,无钱可用,这就属于吃相太难看了。我不知道有没有天谴这样的说法,但难看吃相的子女的行为无疑给他们的孩子们树立了样板,等他们的子女成年想必也会这样对付他们。这就是现实意义上的轮回。

本文中第一例为了吃福利而过早散尽家产的老人,无意中也给他的子女留下了为了逐利可以不择手段的印象。几年后,他的子女的所作所为难说和老人平日的教育无关。

总之,除非必要,过早给子女自己银行的密码是不明智的。不要去试探人性。

豹子土狼 2023-06-13 写于 Virginia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0)
评论
土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清漪园' 的评论 : 是啊。你说的这个故事也是杯具,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谢谢清漪园评论。
清漪园 回复 悄悄话 “世间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第一是日光;第二就是人性。---金句啊!

既然死了钱都是儿女的,那就等死了给就是了,干嘛要现在就给,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我认识一位糊涂女子,不知为何把自己的房子转成儿子的名字。儿子后来结婚,她就住地下室,儿子后来又离婚,财产分割,卖了这个房子,儿媳妇带走一半,儿子还剩一半,她啥也没剩下,只好租房子住。自找。
土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7grizzly' 的评论 : 谢谢7grizzly鼓励。
7grizzly 回复 悄悄话 Great post and comments. Educational.
土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ys254' 的评论 : 的确,世事难料。谢谢cys254评论。
土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西岸-影' 的评论 : Living trust 的确非常好。谢谢西岸-影的分享。
cys254 回复 悄悄话 还要考虑到有老年痴呆的可能
西岸-影 回复 悄悄话 这是关于继承的问题,在美国这事情有很好的解决方法,建立相应的living trust就是了。
这东西最初是帮助富人逃税的目的,但如今主要是避免遗产继承的繁琐程序(包括密码),大致一周就能完成继承,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交遗产继承税(如果涉及到的财产很多)。对比之下,正常的遗产继承需要至少半年时间走程序,一万多美元的手续费,和可能需要交遗产税,如果钱多。
涉及到的遗产分配内容自己可以改,不需要律师介入,比医嘱好很多。
不过就是大致一千刀的律师费,给你准备文件。类似密码这种东西,你是否给孩子留下,对他仅仅是大致一周时间的差别,一周后继承程序完成,有没有密码无所谓,只要拿笔财产归他。
因为那笔钱属于信托,不属于你或者他,继承仅仅意味信托管理人换人。


土狼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goingplace' 的评论 : 是的。弄巧成拙。不值得同情。谢谢goingplace的评论。
goingplace 回复 悄悄话 第一个例子很难让人同情这个老人,第一,他开餐馆不按规矩交税,所以现金藏只能藏在银行的保险箱里。第二,他占政府的便宜,把现金给子女,自己装穷人用Medicaid。最后他的遭遇跟提早把钱给孩子无关,即使他把钱留到最后给子女,也不会有什么可以改变他的境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