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千北

我不是专业医生,但对防病治病有兴趣,想多向大家交流,学习,多蒙恩惠。
个人资料
正文

回复jck66 网友

(2018-04-29 23:26:27) 下一个

关于黄帝内经,我对OceanSound网友的跟贴:
黄帝内经就是地道的玄学,只讲结论,不讲内涵,更不讲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不讲证据是什么。西医对很多问题没有答案,没有结论,不知道就说不知道,猜测就说是猜测,假设就说是假设。西医的结论,一般有实验依据,有具体内涵,可以通过临床结果验证真伪。黄帝内经的结论是猜测,而且是缺乏内涵的猜测,尽管是堂而皇之的猜测,却就是不告诉别人这些是猜测,也不解释具体的内涵是什么。所以无法通过实验去验证,各人可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去塞进具体的内涵,作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解释。于是黄帝内经就可以解释一切健康疾病问题。(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779192.html


你对我跟贴的跟贴:
哈哈,你们很牛。(https://bbs.wenxuecity.com/health/779272.html
1)这么轻易下定论? 读过/读懂内经了吗? 我小学时也曾说,微积分啥破东西啊,好玄。
吃活“如果批评某个饮食,应仔细研究一下,弄懂以后再发言”改2个字“如果批评某个理论,应仔细研究一下,弄懂以后再发言” 在衡量它人身上你们都认同,很正确。对比下自己呢?
2)西医的实验依据,很多病身体不适,验血,尿检和影像等仍旧可以说正常,这类例子健坛就很多,不必举例了吧?
很多病都有前兆,真到实验依据都有问题了才会醒悟,重视?
3)欲千北“谦虚谨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这是仅说给别人听的? 自己缺关笼子里不跑出来透透气看看外面大风景?


对你的看法1),我认为,吃与活 和你的说法我都同意,尽量争取做到。
黄帝内经的文言文原版看过一点,不懂。白话文版以前就看过一点,感觉就是我前面写的:“ 黄帝内经就是地道的玄学,只讲结论,不讲内涵,更不讲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不讲证据是什么。黄帝内经的结论是猜测,却就是不告诉别人这些是猜测,也不解释具体的内涵是什么。”一个人读书,读懂读不懂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书里的内容正确/大体正确,但写的不好,或读者水平低,没搞懂;另一种可能是书的内容有问题,错误很多,比如李XX 论 法 L 功的书,无法看“懂“。


下面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章节,取自:古诗文网,https://so.gushiwen.org/guwen/bookv_973.aspx  

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

1. 心之和、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2.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月芻)(zhu四声)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3.  五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台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甘;生于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4.  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5.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6.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

 

7.  是以头痛巅, 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徇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阳,甚则入肝,腹满月真 胀,支鬲月去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鬲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8.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

 

9.  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10.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白话译文

1.  心脏与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面色上,肾水可以制约心火;肺脏与皮肤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心火制约肺金;肝脏与筋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爪甲上,肺金制约肝木;脾脏与肌肉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肝木制约脾土;肾与骨骼相应,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脾土制约肾水。

2.  正因为如此,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气相合的对应关系。

3.  五藏之气: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4.  藏: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5.  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

6.  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

7.  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8.  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9.  外现赤色,脉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卧受凉所引起。

10.  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

上面的摘录是个例子,我认为黄帝内经是 “只讲结论,不讲内涵,更不讲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不讲证据是什么。黄帝内经的结论是猜测,却就是不告诉别人这些是猜测,也不解释具体的内涵是什么。”  文中第2段说:“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现实中,是否吃辛辣食物很多的四川湖南人筋急爪甲枯干的人很多?或比别的省份多呢?从没听说过。第6段说:“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在抗生素问世之前,很多的疾病的病原是微生物感染,作者显然不知道这一点。与此类似的例子很多,不赘述。条件所限,古人的猜测和结论有误,可以理解,不足为奇。我们今天的猜测和结论也会有失误。只是不应把古人的看法当作金科玉律,抱残守缺,还不容别人批评。另外,黄帝内经中的猜测和结论非常多,推想肯定有猜对的地方。我认为不足的是,作者从不明确说是猜测。把猜测当明确结论的问题,中国古代的书籍中很常见。

黄帝内经没有对其文中叙述的心、肾、肺、肝、脾等重要概要明确叙述内涵。如果是指现在大家公认的解剖学意义上的器官,则内经的谬误很多。如果不是指具体器官,此肾非彼肾,又没有指明内涵。以至于现代相信黄帝内经的人在运用这些概念时,只能加进自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这就是我认为的 “所以无法通过实验去验证,各人可按自己的想法去理解,去塞进具体的内涵,作自己认为有道理的解释。于是黄帝内经就可以解释一切健康疾病问题。“

对你的第2)点,西医的实验依据,很多病身体不适,验血,尿检和影像等仍旧可以说正常,这类例子健坛就很多,不必举例了吧?
很多病都有前兆,真到实验依据都有问题了才会醒悟,重视?

我从来没有说过,也从来没有认为,验血,尿检和影像等检验结果可以说明一切。你上面举的例子,正好说明西医注重实验依据,有具体内涵,可以通过临床结果验证真伪,发现不足。应该指出,实验依据并不局限于仪器检测,比如西医要求动手术时医生必须把手和器具清洗消毒,就是注重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 尽管有些西医医生只是注重仪器检测结果,不注重人体的感觉器官的检测结果,如不注重医生的目测,手对病人触摸测量,病人的主诉,等等,但这是部分西医医生的个人行径,不是西医医学要求这样做的。很多病,仪器检测结果正常,但显然病人的症状反映体内有问题,西医无法解释。这正说明西医注重实验依据,有具体内涵,容易通过临床结果验证理论真伪,暴露现有理论的不足。很多病症,西医无法检测,西方医学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承认,并加以改进。现在中国几乎每个三甲医院都有的X光机,CT, 核磁共振,超声,等等,不就是西方医学承认不足,注重实验,加以改进的结果么。有些西医因为仪器没有检测到异常,而坚称没有病症,这是他们的错误,与我说的西医注重实验结果是两回事,注重实验结果与仪器检测代表一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不认为他们代表西医的主流,他们的错误不能代表西医整体的错误。没见过、也没听说过西医教科书里告诉医生,仪器检测结果未见异常,就代表没有疾病。如果有谁见过,请告知。没有一个医学理论是完美无缺的,西医承认其有不足之处,对很多病明确地说不知道病因,无法医治,等等。而且一般不说这些病症西医其实能治好,就是病人运气不好,没有碰到好医生,云云。中医药有长处,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疾病,中药效果很好,我自己就经历过,写过帖子。老老实实,医术高明的中医是有的,不知道的,他们就坦率承认。我外婆是中医,在当地有名气,我问她一些问题,如果她不知道,就直截了当告诉我她不知道,从不遮遮掩掩。

对你的第3)点,欲千北“谦虚谨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这是仅说给别人听的? 自己缺关笼子里不跑出来透透气看看外面大风景?

我不是完人,是人就有过失。希望你如发现我有具体的不足之处,向我明确指出。你我对黄帝内经理论的看法不同,有争论,正常。由于看法不同而彼此保持距离,正常。但我认为你不与我争辩具体的问题,却说“自己缺关笼子里……”这样的话,不是正常的争论。老老实实,多读圣经,本着爱心说诚实话,与你共勉。

OceanSound 网友很大度,对我很友善,非常感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