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Timothy G Ash] 在香港,看东西方中美力量的转变!

(2008-11-23 00:51:22) 下一个
世界动荡不安,被不祥阴影笼罩。昔日金融巨鳄的财产化爲乌有,通用汽车需要向政府乞讨。我们看到整个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在香港全球最精明的商人们悄悄地留意着这些转变。   

从香港这一独特的东西方融合点来看,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转变,是从西方转向东方。具体来说:这是中国力量的加强,以及美国的衰落。就像在香港被人行道围绕着的各种摩天大楼,人们在看AIG大厦时也许会有更多的忧虑,而看到贝聿铭设计的那幢深色玻璃外墙,呈刀刃状的中银大厦时,却可以让人感到自信--尽管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汇丰银行大厦似乎仍然支撑得很好。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国会面前一反常态地失去了往日的沉着冷静,因为他所提出的救助计划本身现在也似乎需要救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却能十分镇定地率领由600位经济强人所组成的代表团出席在秘鲁举行的亚太峰会。中国国家主席将签署一项双边贸易协定,这会让中国取代美国,成为秘鲁最大的贸易伙伴。   

力量的转移会带来意识形态的转变吗?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正被乌云所笼罩,即使在这样一个自由市场交易温室的香港也是如此--而中国大陆积累巨大外汇储备的中央调控市场混合经济体制,在现在这样的危机中显得更有吸引力,看上去前景更加光明。我对一些香港人说,要用这种方式去解读中国的经济模式,即使这有一些民族自豪的色彩。但是,他们在大陆的亲属和朋友的诸多经历,让他们对中国体制上的弱点太熟悉了--社会的不平等,腐败,社会不安全感,和运作效率低下--以至于无法相信任何关于杰出的中国模式的过分简单化的想法。   

事实上,我要讲一个更有趣和更微妙的故事。全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务实的大讨论,香港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活动家也有参加。中国社会怎样结合市场经济的效率、可媲美美国的本土企业家精神与公平、社会融合甚至"和谐"呢?在这些宏大话题的背后,是一个危险而且不稳定的社会现实,中国的民众经常走上街头示威--公安部公布的记录显示,在2004年有大约7.40万起这样的事件--甚至,就在本周,甘肃省还发生了群众与防暴警察冲突和破坏政府大楼的事件。你要怎样搞呢?欢迎大家提建议。   

可以肯定的是,意识形态的框架仍然是很重要的。胡锦涛主席是不会推行所谓的"民主资本主义"的东西,同样,很快将成为前总统的乔治?布什也不会接受"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在那些大口号之下,现实往往是出人意料的。例如,大多数人会认为美国推行小政府,而中国则推行大政府。但香港学者王绍光(Wang Shaoguang)估计,目前,中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联合起来,仍然只是再分配了GDP的20%。而在美国,这个数字却比中国要高得多,有多高取决于你住在哪个州,但肯定的是,在蓝色美国,政府再分配的肯定比红色中国的政府高。 有效运作的才是真正重要的。有些人甚至把复杂的实用主义延用到政治制度上。这不仅是民主或不民主的问题,或者他们称之为白或黑的问题。民主之下也会有许多的阴影。香港选特首的制度很有吸引力,它结合了主要由所谓的功能组别所组成的选举委员会,与当局的最终决定权--这是中国领导层正在研究的一个模式,中国正在考虑如何把它称之为民主制度的东西延用到国内的体制里。  

如果真能成真,那就太美妙了,这也将成为一次进步。但是,在我脑海里,对美国总统大选的印象仍然很深刻,所以,不能接受香港这种模式是完全的民主。是的,完全的专制与民主自由存在着许多差异,但会在某处有一线明确的界限,而且,它并不是很难找到。这里来做个测试:如果你不知道谁会赢得选举,你可能就是在一个民主的国家中。我们当时不确定奥巴马会赢--记得吗?谁将接替胡锦涛不是中国人民可以选择的。这条界线很清楚,也很基本。   

当涉及到社会经济系统时,我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不再有简单明了的界线,没有黑与白。  

英国诗人吉卜林曾经到访香港,写了一首诗著名的诗歌,叫做《东方与西方之歌(The Ballad of East and West)》:"啊,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如果这句话曾经是对的,现在也不再如此了。它们一直在交汇和融合。这首诗还写道:"......没有东方和西之分......当两个巨人面对面在一起......"这些天来,它更像是:当疲弱的政府试图满足这个躁动的星球上那些不安分的人时,没有东方和西方之分。

(作者:Timothy Garton Ash)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