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斯岁月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正文

想起来《海底两万里》

(2023-06-25 10:09:50) 下一个

父亲节那一天,泰坦号深潜器在泰坦尼克号的残骸附近失事,往death toll上又添了五个人。那天晚上我坐在海之星餐馆里吃人傻钱多的一餐。桌上有一只海蓝的磨砂玻璃杯,里面幽幽亮着一点海底的烛光。我把酒杯和缀着一只海星的餐巾环拢在烛光旁,拍了一个静物,预备它们在我的日记里与字句互文。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海水底下发生的悲剧。

几天以后知道了Ocean Gate的事,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媒体说那是一家小公司,在Everett。有点恍然。Everett,有隐僻的港湾,尼米兹号航母停在那里。公司开在Everett,明白了吧?

没明白,那些海洋上的行家怎么就说服不了那个CEO。他真心相信他那个破玩意儿没事,不然他自己不会坐进去。想到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头大船残骸的水下镜头,去查了网,导演搭乘的是俄国的一艘深潜器。从时间线看,电影在先,小公司的成立在后,相距十年。媒体说他有泰坦尼克情结,时间的结绳记事倒更像是泰坦尼克商机。

他无疑是有点英雄主义的。两年前他接受了一次采访,在谈到使用碳纤维材料有违规则时,他引用了麦克阿瑟将军的句子:You are remembered for the rules you break。不幸一语成谶。他姓Rush,好像也有点什么意思,我纯粹文字游戏了。

《泰坦尼克号》的导演将相隔一百年的两起海难联系在了一起。他说,泰坦尼克号船长对前方有冰山的一再警告置若罔闻而全速撞了上去,for us a very similar tragedy where warnings went unheeeded to take place at the same exact site。

在这个世界上,少数人具备切中要害的能力。这几天我周围的技术控们谈压力、谈材料、谈测试,全体都比那个倒霉蛋聪明。我困惑地想着餐馆桌子上的那只磨砂玻璃杯,它的形状和颜色,和那只潜水器,它们有某些局部的相似性。它从海水深处散发出烛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电影导演的话像一柄利斧劈开那些高谈阔论,使我释然,我看到了冥冥中的启示。

泰坦尼克与泰坦号,就像是第一代和第二代的泰坦族。《神谱》说它们要遭到报应,诅咒来自生它们的父神。普罗米修斯也是一个泰坦二代,他依据自己的形体用粘土创造了人。在希腊古老的传统中他有着复杂的演变,有说他是个骗子,有说他是个反抗者。无论如何,他盗火的形象长存于人间,泰坦号的探索精神也是应当被我们记住的。

这两天我看了Ocean Gate拍摄的水下镜头,白珊瑚附着生长在锈蚀的船舱外,棉线似的在水里摇曳,对照记生死,不敢去想禁锢在舷窗黑洞里的那些亡魂。我不禁去想这些柔软的珊瑚虫能承受的压力,内心充满对造物主的敬畏。

我也读了对CEO访谈的文字记录,他表示,人类在地球上过于拥挤而想着移民火星一类的星球,不如考虑移民海底。这让我想起来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我小时候真是痴迷那本书,向往着从水下舷窗看鱼游过。船长造的是一艘潜艇,是自主移动的,众人舒舒服服住在里面。不记得有没有讨论压力问题了。那艘船叫鹦鹉螺号,作者的意识里无疑有着船体坚固性的考量。

鹦鹉螺号最后驰向一个巨大的漩涡,命运未知。

 

~~~~~~~~~~~~~ BBC 的分隔线 ~~~~~~~~~~~~~~~~~~~~~~~

OceanGate吸住了我,somehow,我试图写下自己对事件的,与其说判断,不如说感觉。判断一个已经不幸去世者,我格外惴惴不安。我希望自己做到持守着敬意的客观。

判断人事其实是对自己的考验,考试出自己认知、思辨、结论的能力。我满意自己上个周末没有偷懒,先写下了自己的感觉。之后我读到BBC的长文,拿它做评分标准回头来给自己打分,也从文章对事件了解到更多。

这篇文章是:《Titanic sub firm: A maverick, rule-breaking founder and a tragic end》,by Holly Honderich, Callum May & Jemma Crew

记下几个点,以备日后淡忘时能够复盘:

1. 首席执行官是1962年生人,含着银匙出生,家里做石油和运输的生意。他在普林斯顿遇见他的太太(其高曾祖父是梅西百货的老板,与夫人一起罹难于泰坦尼克号)。他太太是他的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公司 small and tight-kint,有不言而喻的人脉。

2.“The ocean promised adventure, adrenaline and mystery. He also believed it promised profits”-- 我如释重负。在我写下“泰坦尼克商机”几个字时曾经怀疑自己小人之心。我还是斗胆写了我的直感,这一首潜水器解体的悲歌里除了冒险精神还有些别的。

文章解释了执行官使用碳纤维材料的动机,是为了减低成本。专家们一再劝说他不能这样cut corner,他没听,并且将此举包装成了他的 innovation。文章还说,潜水器的观景窗玻璃只获得下潜至1300m的认证,而他需要下潜至4000m。我们都以为是碳纤维材料没有抗住压力,现在看来也有可能是窗玻璃裂了。潜水器存在着各种各式的不符合技术标准,远不止这两处。

3. 执行官是真心相信他那个愚妄的潜水器。他的诚实应该获得人们的敬意,文章说每一次下潜都由他亲自操作。他19岁就会开飞机,而且是喷气式。他认为空难事故大多出自驾驶员的错误,对自己的技术信心满满。我感慨这同出于普林斯顿的夫妇二人都落入了偏执的陷阱。现如今,追悔的精神压力将不亚于海下4000m。逝者往矣,留在岸上的一个余生难捱了。这人啊,,人啊人。

若换了我,我想,只有turn to God。

文章以Jay Bloom拒绝了执行官的邀请结束,引用Bloom的话说,"I am sure he really believed what he was saying. But he was very wrong."

~~~~~~~~~~~~ BBC:6/28 潜水器残骸打捞出水 ~~~~~~~~~~~~~~~~~~

第一件出水的是外壳,我注意到起吊的绳带从观景窗穿过兜一个绳圈。果然,有文字说明,窗玻璃没了。

今天的文章讲潜水器在常规下做成球形,以求最小压力并均匀承受。而执行官为了多载人改成梭形,能容5人。载4名游客,25万/人。下潜一次赚一百万。

潜水器在距离泰坦尼克不到500米处解体。

6/30~~~:他真是疯了。《旅游周刊》的主编爆料,执行官在下水前一天(6/17)告诉他,潜水器的碳纤维材料是他打折买的便宜货,过了保质期(past its shelf life)。主编因日程安排冲突取消了6/18的下潜。

《Insider》刊登文章,请一位美国教授就残骸出水的照片分析事故原因:

第一件出水的更准确地说是潜水器的鼻端,钛合金制成。潜水器的两个金属环都保持形状,说明是对的材料。教授也注意到玻璃没有了,说玻璃先压碎还是碳纤维材料先出问题有待进一步分析。他认为像是碳纤维材料先撑不住了,因为从照片上没看到有任何的纤维材料被打捞出来 -- 如果玻璃先碎,水灌进去,可能会有大片的碳纤维留存下来。照片上略带弧形的白板不是碳纤维,而是覆盖在碳纤维外面的装饰性材料。原来本人闹半天还没见到那个碳材料什么样。

~~~~~~~~~~~11/9/2023 ~~~~~~~~~~~~~~~

泰坦这个名字不好,不吉利。

英国航空公司“泰坦航空”(Titan Airways)的一架空中巴士A321包机10月初从伦敦史坦斯特机场(London Stansted Airport)起飞至超过14000英尺(近4267.2公尺)高空时,发现有两块窗玻璃不见了。当时机上有11名机组人员、9名乘客,幸运安全返回了地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lepton 回复 悄悄话 我一直在想,那個父子一同遇難的小男生的媽媽,她該多麼痛苦絕望!

給如斯姊推薦一本我很喜歡的書: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 by Anthony Doerr。 作者也是一位“海底兩萬哩”的書迷,這本書在裡面有很重要的戲份。

我的書評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42591/201603/704808.html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菲儿天地' 的评论 :
谢谢菲儿,你总是这样大姐大的细心周到,文城有你真好。
菲儿天地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1

翔实的好文。特别让人感慨,震惊。。。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丹哥' 的评论 :
谢谢丹哥,一如既往 ;)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亮亮妈妈' 的评论 :
谢谢亮亮妈妈的肯定,我最近觉得自己太爱发表意见了,正担心讨人嫌。
你的菜园子今年夏天收成好吗? 前些天看见你贴种的萝卜,吃萝卜缨。我有个小笑话呢。有一回我看见印度店的员工削掉萝卜缨上架萝卜,就向他讨要丢进垃圾桶的萝卜缨。他奇怪地问,要这个做什么?我没好意思说人吃,瞎说喂鸡吃。里根总统给我的灵感。他小时候家贫买店里的猪肝,告诉店员给家里的猫吃。
祝夏天安顺而有风情。
丹哥 回复 悄悄话 一如既往的喜欢如斯的文风。
亮亮妈妈 回复 悄悄话 如斯这一篇写得真好。这个事件最后的答案就像你说的只有上帝知道。在聪明绝顶的人还是人,很有限。问好如斯。
如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雪中梅' 的评论 :
现在我这边是傍晚6点多钟,夕阳很亮,在树梢闪耀。想到读《海底两万里》的日子,那时候只有一颗好奇的心,多么的单纯。。我现在也觉得字书辣眼睛了,有时候想,是不是该读large print了。从新闻里看见这个悲剧,就被hook了,也许是《海底两万里》的缘故。。谢谢留言,愿你的傍晚凉风习习。
雪中梅 回复 悄悄话 在小学时读过海底两万里,里面的故事情节忘了不少。船长弹琴,尼德兰渔民手持鱼叉,他们的船在搁浅处等着潮水的升高。。。后来在书店买了一本英文版的《海底两万里》。前几年曾经想再读一遍。才读一页就决定不再继续。因为字太小了,累眼睛。从新闻里看到了潜艇发生的悲剧。令人震惊。。。
欣赏了 平安是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