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复旦少年班校友在纽约流浪,美国怎么教育早慧少年

(2024-01-06 16:26:26) 下一个


作为流落纽约街头的复旦校友的江苏老乡,朱先生在拍了那个viral视频后,今天又分享了复旦留美博士的视频。这次是在纽约街头,孙卫东博士在大冬天睡在薄毯子里。视频拍摄者给他送来牛奶和蛋糕作为早点,孙博士这次是一如既往的不悲不亢,也很有礼貌。

朱先生曾经帮助过孙博士,将他安排在自己家的隔离住,还为他支付过房租。但是孙博士还是觉得要去纽约街头或者住纽约不太安全的地铁,虽然他也知道在大冬天生病后会很麻烦。

应该是在朱先生的帮助下,孙博士重回了他所熟悉的图书馆,并正襟危坐地让朱先生拍照。据说他在美国学术界做博士或博士后的时候,发表过30多篇的SCI论文。所以正如我以前所说的,他的落魄不是因为美国没有机会,而是他的精神疾病造成的。现在知道他因重度抑郁入院治疗过,前妻也在无奈中离开了他。

原来那张照片是复旦少年班合影的局部,他们受到了谢希德校长的接见。根据现在拥有的信息,孙卫东大概生于1969年,他在19岁时于1988年抵达美国留学,现龄54岁。以此推算,他入读复旦读本科时只有15-16岁,所谓少年大学生。他在如此年幼时从江苏江阴老家去大上海读书,或许对他没有好处。

从朋友分享给我的表格信息看,孙卫东那年留美的CUSPEA学员都是20岁出头,最年轻的是只有17岁的曹宇。他真是个乳臭未干的小伙子,美国还真是相信了他。现在查到来自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宇从加州理工博士毕业后也没做学术,如今是“好耶集团首席产品官,全面负责好耶集团的产品战略与执行工作,同时负责建设好耶产品管理部”。

这些通过李政道项目留美学生的绝大多数都转行了,我见过从CUSPEA转行变成医学物理学家的。他们到华大医学院受训,肿瘤科医生让他们计算放射线的剂量,对他们最困难的是需要背大脑的解剖结构。

我一向不主张孩子们过早离开父母,也不热衷将儿子送到新英格去读住宿高中。我们儿子当时受到波士顿附近的Philliphs Academy的申请邀请,我们也对去那里读书没有兴趣。主要的原因是舍不得,一下子减去了与孩子的四年亲近时间。对于从中国到美国读高中的学生,那是不得已。但是遇到国内学生家长征求我的意见时,我首先会问学生的心智有多么成熟。

现在准确说,我们熟悉的中科大以前意义的独立的少年班已经不存在,它成为了中科大本科荣誉学院的一部分,也是科大谈化少年班教育的一部分,这是个好消息。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呢?美国也有少年大学生。西雅图华大就有这样的班级,专门培养智力超常的学生,我以前就有学生去读。我以前也写过二位身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少年天才大学生,美国少年大学生多是读家周围的州立大学,根本不去什常春藤。因为他们虽然智力超群,但是他们的心智与生活自理能力还是需要父母的帮助,所以最好是离家近些。

近期两位美国诺贝尔奖得主也曾是少年大学生

雅美之途

(2013-11-28 14:47:38)

前几天,大家好不热闹地讨论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成才记录,一位现任职于华尔街的科大少年班校友为我们提供的翔实资料显示,少年班毕业生在不同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比例确实高过中国的任何大学。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三位华裔里的二位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大的少年班,他们分别是应用超分辩率显微技术研究生命体的哈佛教授庄小威和斯坦福的神经生物学家骆利群。

英雄自古出少年,还有网友分享了她年仅四岁的儿子如何解答AMC-8题目的令人震撼的事实,顾名思义,AMC-8是美国为八年级数学成绩优异的的学生设计的数学竞赛试题,那男孩几道难题所展现的数学思辩之美令一些人直呼高斯重现。美国虽然没有像中国科大己经停办的少年班,但美国大学里确实也有少年大学生,只是他们混合在美国大学校园里与年长的同学们一起上课罢了。本地几年前就有一位高中生跳过12年级直接申请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顿,他家里决定仅申请两名校是考虑如果当年不成功的话他会第二年再大面积申请,结果他被两所大学都录取而选择放弃斯坦福去了普林斯顿。

最近几年的美国生物诺贝尔奖得主里面就有两位曾经是少年大学生。以前的就更不用说了,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的沃森15岁入芝加哥大学读本科,他从印第安纳大学博士毕业时才22岁。


1。Andrew Fire, 在首都华盛顿的卡内基研究所因发现RNA的干扰现象而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奖。他19岁从伯克利数学本科毕业,25岁从MIT生物博士毕业。他博士导师Phil Sharp和剑桥博后的指路人Sydney Brenner均为诺贝尔奖得主,再次证实诺贝尔奖师生关系中的近亲繁殖现象,Sharp也是靠做RNA的工作获得的诺贝尔奖。

Andrew Fire现为斯坦福教授,他出生在斯坦福的附属医院并且在旧金山湾区长大,但据说他当年是被斯坦福拒绝后才去的伯克利,现在终于如愿能在斯坦福的农场做学问了。但愿Fire对华裔的最大贡献是引导了文学城曾经的名ID西西妈的的儿子投身科学研究的领域。西西妈曾著文展示儿子读斯坦福本科期间受Fire吸引而入他实验室做研究的经历,她的公子后来去了麻省理工读博,刚好也是Fire获得博士学位的学校。


2。Bruce Beutler

Beutler因发现TLR4为内毒素的受体而获得2011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现为UT西南医学中心的教授,他的诺贝尔奖工作也是在西南完成的。当年诺贝尔奖选择他而忽略另一位发现TLR的耶鲁教授Ruslan Medzhitov确实有些意外,几十位全球顶尖的免疫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公开信为后者鸣不平。我唯一能解释此授奖方式是因为Medzhitov在发表《自然》文章时还是位博后,当然他后来成就非凡,而完成TLR理论框架和发现的著名耶鲁教授Janeway在2003年已经去世了。

据说Beutler现在的实验室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博士生和博后。这位诺贝尔奖主18岁就从UCSD(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本科毕业了,他拿到芝加哥大学的MD学位时只有23岁,也就是说他直到医学院的第三年才满法定的喝酒年龄,他当年在恋爱交友等社交场合遇见的困惑就可想而知了。

Fire和Beutler两位都应该是犹太裔科学家,他们的大学本科都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或圣地亚哥分校等离家近的学校完成的。如果将拥有早熟特质的学生强行放在普通班级里,时间久了确实会使他们乏味,而那么小的年龄就去上大学,非学业方面的心智成长又特别需要在旁边的父母的关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xiaoxiao雨 回复 悄悄话 most of people here are looking at them as normal people without giving extra attention.
localappleseed 回复 悄悄话 孙卫东少年得志,也比不上现在天天网友拍视频,再出名,才是更大悲剧。
世事轮回 回复 悄悄话 孙卫东进入CUSPEA 是1989年,不是1988年。北大有相关网页。
估计孙是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帮助不上。
CUSPEA 只是撮合研究生申请过程。TG官员只关心少年班的新闻效应。
这次上热搜是TG要的另一种新闻效应。
Torence Tao 是一个成功例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