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雅美之途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王广良分享今年诺贝尔医学奖的可能性

(2019-10-07 16:47:39) 下一个

昨天晚上在诺贝尔医学奖公布之前,我写下这则朋友圈:

“二战之后的诺贝尔奖大约60%给美国人,在美国学术界晚上被电话吵醒是很热门的话题,尤其被那些瑞典口音的英语“打扰”。美国东海岸还好些,公布时是清晨5点多,除东岸的美国其他州都是深夜,加州最惨深夜两点多。看CRISPR是否会包括张锋,他离原创差那么一点点,也可以授奖。圣路易斯华大教授Jeffrey Gordon则正好相反,只要诺贝尔委员会涉及肠道菌群的生物功能,就应该包括Gordon[呲牙][强][玫瑰]”

如果上述的可能性低,我再写了一则:

“还有可能就是授予耶鲁教授Arthur Horwich,关于蛋白质折叠机制。[强][握手][凋谢]”

现在公布都沒有包括上面的预测,不过别说得太早,因为还有大量授给生物领域的诺贝尔化学奖没有公布。

今年医学奖授予发现机体对低氧状态的反应机制,属于机体的应激反应的一种。我们经常见到的缺血与回灌注(I/R)就是这种状况,然后是补体等炎症因子的迅速活化,造成组织损伤。确实值得获奖,但是比我上面提到的发现更基本而影响深远?不见得。况且诺贝尔委员会拷贝了2016年的拉斯卡奖,诺贝尔奖成为光荣的Copycat。没有办法,瑞典卡罗琳斯卡研究院的评委必须依赖由杰出美国科学家们组成的Lasker Jury。

在某种程度上这次是对医生科学家的奖励,三位获奖者分别是肾病学家、血液病学家和肿瘤学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日制做实验研究。另一个特点是,今年的获奖者都是在名牌大学毕业或受训的,也工作在世界一流的学府。霍普金斯教授Semenza是哈佛本科和宾大医学院,在Duke做的儿科临床训练;哈佛教授Bill Kaelin则是本科和医学院全在杜克读的, 然后去的哈佛。这次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都与Duke相关,让杜克以后吹牛为南方的哈佛底气更足了些。看来美国不断喊狼来的日益式微的Physician Scientist(医师科学家)的培养体系,仍然拥有春天。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人材济济。英国获奖的牛津教授则毕业于剑桥,他还被女王Knighted了。

在诺贝尔委员会的评语中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G. L. Wang。在群里有人透露是华裔科学家王广良,他作为第一作者的JBC和PNAS论文奠定了Gregg Semenza的诺贝尔奖。

王广良拥有如此杰出的贡献还是离开了学术界,至少从他的留言看,让人唏嘘。如果换成任何种族,他都有可能在圣路易斯华大这级别的大学当教授。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华裔科学家在美国没有网络的事实,Gregg Semenza现在讲座或写文章把王广良的照片放中间有什么用?王广良当年找教授位置时Semenza帮了多少?是否到系主任办公室说:“Well, you get to hire him!”。

这让我想到复旦校友Yiying Zhang,Jeffrey Friedman靠她克隆的Leptin誉满天下,包括拉斯卡奖。Friedman关心了Yiying的前程多少?如果Yiying是犹太人,命运肯定比现在要好得多。中国人在美国学术界应该逐步形成Clouds, 别指望别人了,我们自己应该相互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华大的一个微信群,群名改了很多次,但是我始终坚持“互动群”不能变。

王广良应该是在Semenza实验室做的博士后,他若独立也会做HIF的课题,如果持续成功,这次诺贝尔奖他就会和Semenza分享。可能会包括哈佛的Bill Kaelin, 但是不会给英国人Ratcliffe。师生同获诺贝尔奖的事例很多,像端粒酶、癌基因、嗅觉基因和单克隆抗体都是。但是前提是学生或博后必须在学术界,并且与前导师的关系良好,这两者都不能缺。据说王广良与导师的关系很好,从Semenza在接受采访的视频中看,他似乎也是个nice guy。王广良如果当时是博士生,独立后继续做博士生的原课题会难些。但是Carol Greider发现端粒酶的时候还是伯克利的学生,独立后重回该领域,最终与前导师Elizabeth Blackburn分享了诺贝尔奖。

大家可读诺贝尔委员会的Citations, 最核心的蛋白或基因HIF和VHL都是美国人发现的,包括华裔科学家王广良。如果不算EPO基因,英国的被封爵士的Ratcliffe是很晚才加入证明VHL能够调节HIF的功能。英国动手是很晚的事,1999做出相关的东西,HIF被发现是九十年代初,1995年被成功纯化和克隆。我印象中调节HIF功能的因素很多,包括一些Cytokines, 所以这诺贝尔最原始的贡献是美国人。

从Yiying Zhang和王广良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那代留美学人的贡献。当时的条件远没有现在好,很多人英语都说不好。虽然问鼎的机会不多,但是已经有些诺贝尔奖或拉斯卡奖的工作是靠他们的双手做出来的。这代人留下些遗憾,他们的后代在美国的前途定会更加宽广。

中国的科学史学家是应该记住他(她)们的名字的。在这点上应该向日本人学习,日本科学史学者经过不懈地论证、演说和著述等各种努力,将抗体的发现权公正地归日本旅德科学家北里与德国科学家von Behring共同拥有,我们知道奖励抗体发现的首次诺贝尔医学奖也是仅授予了von Behring一人。

美国的情况是这样,只要你好好工作,退休时都会有用不完的钱。至于是否能留下让后人评说的史实,那是另一个层次的东西。

诺贝尔奖委员会在评语中提及王广良和Gregg Semenza的文章,那篇JBC文章被引用了2156次。



王广良的微信留言。

 



诺贝尔奖委员会解释该研究的来笼去脉。



Yiying Zhang与Jeffrey Friedman发现Leptin的Nature文章。



今年诺贝尔奖得主Bill Kaelin的故事,他太太已经因为癌症离去。有点需要更正,文中说他读了霍普金斯医学院是不对的,他是Duke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todaytoday 回复 悄悄话 下面那个叫诚信的,就是有病的赶紧治!
areYOUsure 回复 悄悄话 说得好!
雅美之途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田间地垄' 的评论 : 不同领域。
田间地垄 回复 悄悄话 好文章,但不太明白为什么很多文章都是王广良的,获奖的确是这位先生,就是因为王不在学术界吗?记得前几年有一位日本人得了物理学奖,他也是在一家公司工作的。请解惑!谢谢
赌城看客 回复 悄悄话 赞,这篇写得好!
诚信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介绍。

看到这句 “中国人在美国学术界应该逐步形成Clouds, 别指望别人了,我们自己应该相互帮助”, 心里很是难过。 “相互帮助”, 能做到吗? 现实是,能做到不相互捅刀,停止同胞相残,对来自大陆的华裔已经很不容易了。

来美国20多年了,无论在微软内部还是在学术圈,多次被人毫无缘由,莫名其妙地坑害,全是认识的,甚或不认识的同胞所为。 遇到同胞,被恶心一通算是最轻的伤害了,那还是因为那人分量太轻,无力伤人所致。

看看文学城那位眼红颜宁到精神错乱, 咬牙切齿疯狂造谣不止,企图蚂蚁撼树的情景,令人发指。 你还在谈论“相互帮助”, 无言以对。

大玩家 回复 悄悄话 主要还是华人的原因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