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日谈之 中文记 (4)

(2012-06-02 19:43:31) 下一个


一个中文学校的老师跟我讨论唐诗。她说,真后悔啊,当初为什么学唐诗,还不如多学几个单词。我说,真后悔啊,我为什么还要把儿子送来让你当老师。

老二终于一岁了。我决心抓唐诗从娃娃抓起。教了N遍以后,我让小朋友在大朋友面前表演一下。我说床前明月,小朋友说:咣!我说疑是地上,小朋友说:咣!我说举头望明,小朋友说:咣!我说低头思故,小朋友说:咣!大朋友总结说:挺押韵的,司马缸砸咣。

去英文学校参加一个活动。一些老男女跳舞,还穿裙子,英格兰爱尔兰什么的。其中有一段叙述:说这个舞蹈啊,说的是一个妇女在小河边洗衣服的欢快情景。然后叙述的这个老女同学转向观众问:我今年70岁了,从来没看见过有人在河边洗衣服,我想你们也不会的,那是遥远的过去啊。我举手说,报告老师,我不但见过,还亲自洗了好几年,而且也不怎么欢快的说。

为什么越老越喜欢传统的东西?因为花哨都玩儿过了,意义都没有了,折腾的结果已经看到了,文字的变幻再也出不了什么新鲜了。年轻时以为自己突然发现的真理,原来在春秋的某个古人已经在树下躲太阳的时候就思考过而且写到哪片竹片上了。年轻时以为爱得一塌糊涂的情感,在读完《牡丹亭》以后觉得都被人家说得透心儿凉了。以前说过,比如李清照,已经代表了人类女性情感的总和,后面的只是演绎,只是道具变了,区域变了,全球化了,更直来直去了。

今年重读了十大悲喜剧,感叹古人作品的认真,情绪的饱满,远非什么所谓的80后作家海外作家茅盾文学奖作家富豪排行榜作家可比。现在的东西已经变成了生产线,像我那个兄弟在北京的肉鸡公司,一只活鸡放进去,出来就是鸡胸鸡腿儿了。还有就是千篇一律的婚外情作品,A对B,C对D,家长里短一地鸡毛,遮遮掩掩欲罢不能。

看这些东西不如去听京剧。纯粹是从今年开始才认真琢磨京剧这个东西,连带把其他剧种也给兜了一遍。文艺流传上百年,总有它的理由。从1900年以后的东西,看还剩下哪些能流传一百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