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20)
2014 (84)
2015 (51)
看见现在的小孩,除了兄弟,亲戚和学校的同学外,很少有其他的朋友。每天都是对这部电脑和一些不认识的人玩游戏,虽说有其中的乐趣,但对身心的健康一点作用也没有。想起儿时,一放学,同村的孩子一玩就十来或几十人。在地塘(晒地)上追赶,山头跑,河里游,穿街过巷,打打闹闹,鸡飞狗走。随着季节的不同,各种游戏层出不穷,没玩具,自己做,生活虽清苦,但还是想尽办法玩餐饱。无忧无虑,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可攀比。玩打仗,捉迷藏,打毽子,放风筝,拍纸牌,玩昆虫,耍盲公,打沙枹,赌各种的小玩儿等等的游戏,我想80和90后听也没听说过。所以写下这些童年记忆,让我们来想当年。
玩打仗,我想70年代以前全国各地的人都玩过。玩法或者大同小异。我们乡下叫‘做砰’玩法是两组人,各据一方,躲藏好就开始互相攻防。当谁先看见对方某人时,就喊:“某某,砰!”这就代表那人被打死。如果喊错名,那自己就被打死。被打死的就到指定的地点等下一场。平时都是白天玩,要十来人才好玩。躲藏有难度,当你消灭一个对手,自己也被发现,很快被打死。进攻更麻烦,一目了然,冲出去就死。开始还有人冲锋,但玩了几回合都在‘死地’里等,以后就不想先被打死,大家都藏着,不一会就不好玩了。后来无意中找到新玩法,就是晚上玩。
读初二的时候,刚开学没多久的一个傍晚,由于没电,那时候时不时没电,我们班的同学都跑到学校旁的长堤上玩打仗(做砰)。长堤的地形很好,堤面有三、四米,近河一边每隔几米都是参天的大榕树。河边和堤内提供进攻的条件和方便,堤面的石凳和榕树都是躲藏的好地方。天黑后,这些优点就更加显露出来。大家玩到不亦乐乎,嘈音越来越大。还有不少人带了手电,手电的用处很大,当看见一个黑影,手电一闪,随之点名,迅速转移。当然还有争吵谁打死谁。一时灯光闪闪,人声鼎沸。但好景不长,几个回合不到,老师就来干涉。大家意犹未尽,我提议到公园去再玩,反正没电不用晚修,大家就向公园涌去。
公园是在一个小山上,地形更好。花圃,花坛,山石,小灌木,大树,石凳,亭子,围墙,加上地形的高低等都给藏和攻提供有利的条件。战略和战术也开始发挥起来,哪里可以埋伏,哪里易守难攻,什么时候强攻,什么时候迂回包抄,有时个人英雄,有时团队合作。小动作也不断出现,如强攻时用衣服蒙头;把开了的手电放在一个地方,而自己则藏在暗处守枝待兔;死人提醒队友等等。大家最不喜欢成天跟人争吵有没有被打死的人,这样的人往往是最先被打死,因为一开仗,大家都想办法先消灭他。每个回合分出胜负后就调换场地。大家兴致勃勃,一直玩到深夜。
自此之后,我们一有机会就玩,周末约不齐同学时就找乡里的伙伴加入,这样一玩就从初二玩到初三。因为考高中和香港的武侠连续剧疯行,初三时,玩的时间和人数越来越小,最后就不了了之。象我们玩打仗玩了一年,我想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