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

心知所见皆幻影, 敢以耳目烦神工 。。。
个人资料
正文

搬夏天的繁枝 遮晚秋的天空

(2005-10-08 08:50:08) 下一个

读余秋雨的《霜冷长河》,看到的全是错位。

友情错位,

友情错位是很尴尬的。 

我们在谈论友情时,常常有两种基调:1)患难见真心, 2)之交淡如水。

*一则小品: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我们竟没有彼此拥抱一下”。
是的,不应该再有这种遗憾。但是随着宇宙空间的新开拓,我们的体型更加微小了,什么时候,还能碰见几只可以碰一下触须,然后对视良久,终于紧紧拥抱的蚂蚁?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当我们孤独时,希望朋友在身边;我们说话时,希望听者是知音。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夫,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以为就碰到了。碰到了,就珍惜,不断灌溉。你去灌溉,它就生长,长得密密层层、遮天蔽日,长得枝如虬龙、根如罗网。 把我们包罗。 这不能怪它,它还以为在烘托你、卫护你、宠爱你。

但我们疲倦时, 我们希望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渴了,饮水有源。但是,水怎么能知道,你渴了呢?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

诗化的高贵: 只为最后看你一眼,我才飘落在这里。-- 无所求的飘落。

年龄错位,

最残酷的错位,就是年龄的错位了。这种残酷属于整个人类。

人到中年克服了稚气,圆熟通达。常常游离、矛盾的身心灵肉,此刻才全然和谐地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却开始走在回家的路上。

一个喜欢的人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必然出现。但这种出现多半已经没有实际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身边也有太多的簇拥。

当我们在苍茫暮色中回家时,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身边路过,也许能多逗留一会。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 如舒瓦茨把大海与死亡连在一起的比喻:海洋里的一朵浪花,漂流了无数个春秋,突然发现快要撞击到海岸。它知道末日来临,神情黯然。但它看到身边的一朵大浪花面对末日依然兴高采烈,便十分奇怪。 大浪花告诉它:记住,你不是浪花,你本来就是大海的一部分! 

浪花是一种存在,又是一种虚幻,唯一真实的只是涌出无数浪花、又涌灭无数浪花的大海。

善良错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以我为中心,爱我所爱,于是漠视众生,斤斤计较,仇仇相报,有了好多烦恼。常常欲爱不能,欲罢不能。

有些人走向佛教。佛教中的善,并不寻找起始原因,也不追求具体结果。

佛教不讲行善的具体原因,却讲整体原因。这种整体原因,也就是所谓“缘起”。“缘起”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指具体爱憎之缘,而是指茫茫万象之缘。宇宙万象,世间万象,都是一种“因缘和合”,因此或兴或衰、或生或灭,都有远远近近的原因。《杂阿含经》所说的“有因有缘集世间”,就说明了这种世间组合的有序性。正因为如此,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与整体世间有关了,做一件善事就为世间积贮一种力,做一件恶事也为世间积贮一种力,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业力”。这也就成了人们行善的整体原因。既然行善是为了改善世间的生命环境,那么善中之善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去救护生命,即所谓“护生”。至此,佛教显现出一种惊人的恢宏,不为小缘只为大缘,不为自我只为整体,善良得盖天涵地,慈悲得莽莽苍苍,被佛学大师准确地名之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善良的人们或迟或早总会对精神构建产生某种企盼。即便他们未必信奉哪种宗教,耳边也时时会有晨钟暮鼓在鸣响。

情愫错位:

余秋雨写道:前年夏天与贾平凹先生同去新疆,我到喀什他到沙漠然后再会合。一见面他就说:“我被震动了。”他说的是沙漠里的胡杨树。“没有滴水它居然能活上一千年,终于枯死后又挺挺地站立一千年,倒下后不散架不朽腐又是一千年!” 这是一种生命的震动,震动于它的顽强,又震动于它的孤独。正因为孤独,它才比较完整地证明了生命是什么。但这种证明也是自生自灭的,除非有另一具生命偶尔经过。佛教把生命分为无情和有情两种,无情是胡杨树,有情是贾平凹。有情的生命害怕自己迷失,总要定期到旷野里走走,去寻找和聆听那三千年的证言。 

到旷野里走走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聆听那三千年的证言也并不是人人都有福分。而今有了网络,芸芸众生才开始走进旷野。身边的朋友和家人还是我们的生活的依靠,却不用再倾听我们的牢骚。 隔着千山万水,我们与不认识的人谈笑倾诉,快乐悲伤,心灵碰撞。 那些不认识的人也成了我们的生活的依靠。无情是键盘,有情是网民。

既叹行路难,又作逍遥游;身寄星云,爱及八荒;虽然微若蚁蝼,却也圆融安详——能够如此,善的境界也就成了美的境界。

追求错位:

余秋雨引用了十七世纪英国政治家哈利法克斯的一句话: 从被追求的那一刻开始,名誉就是一种罪恶。

泰戈尔说: “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遍身之地。”
这个说得真好。人们常常误会,以为那里也像平地一样,总会有一些草树和别人的身躯可以为自己阻挡一点什么的,其实正是高度把这些遮盖物全都舍弃了。何必人人都去参加登山运动呢,高峰对大地而言是一种景观,对自己而言却是一种牺牲。 

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吃饭和睡觉。如果我们能拥有一张舒服的床,还有一点美味,那你只能说是你上辈子积了大德。人这一辈子,重要的是拥有了自己。千万不要去想,有一天会拥有别人或是别人的东西。人活得简单,生命自然不再是一个累赘,才是境界。不要把自己张扬的轰轰烈烈。

——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