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t's World

五花八门身边事,喜怒哀乐笔中行。
个人资料
spot321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之一

(2015-06-20 10:03:51) 下一个

约翰·汤姆逊(1837-1921年)生于英国爱丁堡。1862年启程前往新加坡,在当地开办了一家照相馆,成为一名专业人像摄影师。随后汤姆逊到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拍摄风光与人物照。1866年迁居曼谷,首次前往柬埔寨和印度支那(越地)拍摄。18681872年他在中国拍摄那些以街头和社会为背景照片时所积累的摄影经验和技术为他五年后创作《伦敦市井图》奠定了基础,使汤姆逊成为了纪实摄影的先驱。

 约翰·汤姆逊从1868年开始了他的中国之旅,记录了当时福建、浙江、北京等地的风景、肖像、城市街头的生活。下面从《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晚清中国》精选了最有代表性的官员、女性、市井人物的肖像和生活照,希望这些照片能给读者们提供一个侧面去回顾中国的历史。


北京清漪园之大报恩延寿寺遗址 (1871-1872)

大报恩延寿寺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从此照片中还依稀可以看出当年的原貌。1888年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现在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北京大清官员董恂 (1871-1872)

董恂(1810-1892年),初名醇,后避同治帝讳改恂,字忱甫,号韫卿,江都县邵伯镇人。时任户部尚书。1840年(道光二十年)成为进士后踏上仕宦之途,至1882年(光绪八年)正月,以76岁高龄退休罢职,先后历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4朝,历任户部主事、湖南储运道、直隶清河道、顺天府尹、都察院左都御史及兵、户两部侍郎、尚书。其中户部尚书任期最长,自同治八年六月至光绪八年正月,达12年之久。在此期间曾充殿试读卷、会试正副主考官,以及文宗、穆宗二帝实录馆总裁,又曾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全权大臣,奉派与比利时、英国、俄国、 美国等国签订通商条约。为维护国家利益,据理力争,不辱使命。

北京总理衙门三满族大臣 (1871-1872)

左侧沈桂芬,江苏吴县人,字经笙,又字小山。时任军机大臣,56岁;中间董恂,字忱甫,号韫卿,江都人。先后事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时任户部尚书,他还是近代诗文家,同治三年(1864年)翻译美国郎费罗的《人生颂》一诗,从而成为“具体介绍近代西洋文学的第一人”(钱钟书语),61岁;右侧为毛昶熙,时任工部尚书,56岁。他们三人同时还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清代官员,北京,1869年。


在大清时代,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一个主要途径。清代官员又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不同等级的官员分为九品,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所谓九品十八级。每个级别的官服和帽子都是不同的。汤姆逊说,正式场合, 满清官员都要正襟危坐,说着正式的官话。

官员和仆役,北京,1871-1872年。


出现在照片中的官员在构图上虽然是传统的中国特色,包括他手中的烟斗,几上的茶杯、茶壶和茶叶盒等,但从这位官员所翘二郎腿和仆人的姿势来看,汤姆逊正努力拜托正式的肖像拍摄方法,努力抓取人们生活中自然的一面。

北京满族新娘 (1871-1872)

汤姆逊拍摄了大量身着盛装的满族新娘的照片,但他对这些新娘的未来生活并不乐观,甚至和奴隶制相比:富人的孩子一般比穷人的孩子结婚早,但满族少女只有到了十四岁才能订婚。一般来说,人们会雇用媒婆来提早安排一桩婚事,但未来的主妇必需符合四个标准:一是要和蔼,二要文静,三要勤快,四要好看。对比这个新娘的盛装,她忧郁的眼神也许正是摄影师想表达的。

广东女童 (1869-1870)

在汤姆逊的中国之行中,拍摄孩子的肖像是最困难的。因为很多中国人觉得外国人的照相机是很神秘和危险的设备,尤其对孩子们而言。在这张照片中,女孩表情自然,没有任何害怕的表情,从她的头饰和装束看,肯定是来自富裕的家庭。根据汤姆逊的描述,这个女孩的光彩很快将会泯灭,因为她不能上学,清秀的脸庞未来将会被厚厚的化妆所覆盖。

北京买头饰的满族妇女 (1871-1872)

北京的满族妇女十分重视头饰。头饰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从照片中满族女子的穿着来看,应当是富贵人家的妇女,而贩卖头饰在当时的北京一定是个很赚钱的行当。

北京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 (1871-1872)

汤姆逊认为:总体上说,在西方人的眼里,满族妇女显得更加美丽和优雅。因为满族妇女有更大的自由度,从不裹脚,是自然的小脚。另外,她们的服饰也更加雅致。照片上六位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兴致各异,但站立的一老一小两个仆人则面无表情。

厦门被绞掉拇指的窃贼 1871年)

根据汤姆逊的描述,中国清代的法庭充满了腐败和不公。不能贿赂法官的穷苦人就得忍受肉体的惩罚,比如毒打,甚至被剁掉手指。这个厦门的窃贼被抓后,拇指被吊了起来直至烂掉。他其实只是个小小偷,他偷的东西不足以来贿赂查案的人,所以不得不付出拇指的代价。

北京观看西洋景 1871-1872年)

西洋景又称“拉洋片”,是清末北京街头很受欢迎的一种娱乐方式。在电影尚未传入中国的年代,西洋景是一种代替电影的娱乐方式。 艺人将各种图画装入特制的大木箱中,箱子外壁设若干小孔,孔中装凸镜,观看者通过凸镜往箱内观看。表演者边拉放画片,边根据画面内容配以唱词和锣鼓。

北京景泰蓝制作 1871-1872年)

这是汤姆逊拍摄的北京制作景泰蓝的画面,汤姆逊了解到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并详细地记录下来。这家作坊的老板是满族人,位于东交民巷法国使馆的不远处。整个画面构图并不饱满,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艺人为了保密,并没有给汤姆逊更多的拍摄机会的缘故。

北京出殡旗手 1871-1872年)

满族葬礼过程经过精心设计,有的棺材是六十四人所抬。汤姆逊从一个传教士那里了解到了葬礼的过程,照片上的人都是参加葬礼的旗手:他们都是被临时雇用的乞丐,满族人和汉人葬礼的所用旗帜和用具有很大的差别。每一个满族旗人的葬礼都会从政府那里得到些补贴来弥补葬礼的花费。

北京卖水果的商贩(1871-1872)

这是当时老北京走街串巷卖时令水果的商贩,汤姆逊说:他把商店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他会在狭窄的胡同里,挨家挨户地推销他上等的葡萄。摄影师拍摄的是他叫卖时的精彩一瞬,一个孩子低头看着垂涎欲滴的葡萄,令画面平添几分生动。

北京修脚师 (1871-1872)

这些修脚师不单单可以提供剪趾甲等简单的服务,同时他们还是一个流动的脚医,可以根治鸡眼等各种脚病。整个画面生动有趣,把修脚师的认真、顾客的信任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从破败的门窗上伸出头的老者,口含大烟斗,平静地欣赏修脚师的技艺,为整幅照片增加了几丝情趣。

北京的更夫 (1871-1872)

打更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更夫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也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功能。这位姓王的旗人身穿破羊皮袄,手持竹梆,张大嘴巴估计在喊:关好门窗,小心火烛!他是北京一所法国旅馆的更夫。

十九世纪以各种身份来中国的欧美摄影师,不论是来经商的业余摄影者,还是来旅行的摄影家,或是战地报道摄影记者,他们和中国人民的广泛接触在客观上起了介绍摄影知识,输入新工艺和传播摄影技术的积极作用。

 

转载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erdong' 的评论 : 是的。谢谢迩东来访!祝愉快!
erdong 回复 悄悄话 看照片,学历史。
问点点好!
spot321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南山松' 的评论 : 的确,看了以后颇有感触。祝小松周末愉快!
南山松 回复 悄悄话 老照片中有许多的人物和故事,耐人寻味.
谢谢点点分享,周末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