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赏景

随波逐流看风景,优哉游哉度人生。
个人资料
正文

旧民俗,坐歌堂

(2020-11-16 08:54:22) 下一个

    我下乡时在川北的一个乡村。那里有一个嫁女的旧民俗,叫「坐歌堂」 。七十年代末,旧民俗还在被禁之列。我在那里三年,看到两个姑娘出嫁,一个坐歌堂,一个没坐歌堂。细究起来,坐歌堂的那家姑娘叫碧莲,家是贫农成分,上有三个哥哥,在村里属于比较横的一家。没坐歌堂的姑娘叫昌英,家里成分是中农,她是她妈改嫁带过来的,家里还有一个小弟弟,在村里属于没有多少话语权的家庭。所以在那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婚丧嫁娶能否使用旧民俗,还得靠政治背景和拳头。
   在碧莲要出嫁的前一个月,碧莲就来邀请我参加,理由是我是知青,应该会唱歌。我当时有点吃不准这算不算犯忌,就有点支吾其词。没几天,妇女队长就来找我,要我和她一起去碧莲家坐歌堂。既然代表政治正确的妇女队长都去,那应该没啥问题。
   记得那时秋收完毕,是一年中农民最富裕的时节。在那个秋高气爽的夜晚,碧莲家的堂屋点了两盏油灯,灯芯拔得高高的,照得屋子极亮,这对碧莲妈妈来说,可是破天荒的大方举动。平时,因为贫穷,家家农户点灯都像鬼火一样闪烁。擦得干干净净的方桌上摆了几碟瓜子花生糖果,姑娘们围桌而坐,看热闹的村民挤在门口,碧莲穿着簇新的红灯芯绒上衣,蓝卡其裤,头上一边别一只蝴蝶形状的发卡,脖子上围着我送给她的粉色金花的丝巾。因为碧莲在我面前好几次强烈的表达对那条丝巾的喜爱,知道她要结婚了,就干脆送给她了,今围在脖子上,足见是真喜欢。
  我挨着妇女队长坐下来,就往装瓜子花生的碟中伸手,妇女队长扯了我一下,附耳对我说:「你不能吃,这只是装样子的,要留着明天婚宴上招待客人。」我讪讪地把手收回来。
  姑娘们围着碧莲七嘴八舌的讨论衣服围巾嫁妆,这时听见门口有个老太说:「你们为啥还不唱呢?我来给碧莲起个头。」便开口唱:「屋檐麻雀叫喳喳,碧莲今天要出嫁,我的亲妈妈,女儿心中好多话......。」妇女队长笑着说:「康婆婆,今天不能唱四旧哈,要唱革命歌曲。」于是女孩子们就催促碧莲快唱,碧莲扭扭捏捏地唱了一首《天大地大不如X的恩情大》,虽然不是感恩父母,但好歹也是一首感恩的歌,算应景吧。然后姑娘们唱了:《公社都是向阳花》《白风吹》《扎红头绳》《学习大寨》最后连《我是一个兵》《飒爽英姿五尺枪》《打靶归来》都唱出来了,因为当时的年轻人都要参加民兵,这些歌比较熟悉。中间我也唱了几首歌,记得有《红梅赞》《阿佤人民唱新歌》《映山红》
   碧莲的妈妈添了两次灯油,妇女队长悄悄对我说:「碧莲妈妈脸色有点不好看了,可能嫌我们坐太久,耗油太多吧。」然后她就拍拍手说:「明天是碧莲的大喜日,今晚不能太累,我们大家一起唱首歌送碧莲吧。」有个姑娘提议唱《红灯记》里面的《临行喝妈一碗酒》说给碧莲壮胆,以后在婆家不受欺负。我简直对那位姑娘刮目相看呀,多会联想啊,然而又是多么贴切啊!可能是这话戳中了姑娘们的心窝吧,大家唱得格外响亮,简直声震屋宇。
   我后来专门去请教了康婆婆关于坐歌堂的规矩,康婆婆说新娘出嫁头天晚上,会邀请与自己相好的姑娘来家唱山歌,缅怀自己即将逝去的姑娘时代。山歌调子基本都是现成的,歌词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聪明的出嫁女也会临时加一些自己的内容。无外乎都是感谢父母养育之恩,舍不得父母家人,担心到婆家不受婆婆小姑的待见,等等。伴唱的姑娘就会宽慰她,鼓励她,到婆家要勤勉,要忍耐,与丈夫齐心合力,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等等。康婆婆还唱了几段,旋律简单,重复,比较悲切。
  好几十年过去了,如果现在嫁女还要坐歌堂的话,恐怕都用卡拉OK了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