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就好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个人资料
小百脸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战场游记】之77:第三次长沙会战(上)

(2019-04-27 13:35:23) 下一个
【古战场游记】之77:第三次长沙会战(上)

第一次长沙会战纪念碑:
 
 
        第三次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战绩最辉煌的战役之一。在这以前,1939年9-10月进行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和1941年9-10月进行的第二次长沙会战,中方宣传均打败日军,歼敌多少多少(如上图所示)。但实际上中方损失极其惨重、歼敌却很少,俘虏更没有。尤其是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攻占长沙并占领4天,甚至一度占领株洲。虽然最后撤出,但后退从容、秩序井然,是因为兵力不足和形势不利的主动撤退。这两次会战中方确实也达到阻止日军向西南纵深长驱直入的趋势,从而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挫败了日寇迫使我方屈服的企图,在战略上可以称为胜利,但代价非常高昂,而且这一胜利是陈诚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六战区第8军和第94军等15个师乘日11军主力南下之际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击湖北荆州、宜昌,“围魏救赵”的协助下得来的。蒋介石对第九战区的表现非常不满,在战后总结的第三次南岳军事会议严厉批评司令薛岳,并且撤掉李玉堂第10军军长职务。
 
第73军抗战烈士纪念碑:
 
 
第4军抗战烈士纪念碑:
 

       在这以前,中国基本上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与入侵日寇拼死斗争。但两个月后的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开始,中国的境遇开始好转。日军不得不将其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漫长战线上。驻扎广州的日军南下攻打英军守卫的香港。为牵制中方第九战区不向南方增援,日军华中战区主动发起第三次长沙会战,阿南惟几司令统率第11军3个师团和2个旅团约12万人,在海、空军支援下从12月24日开始由岳阳向长沙进犯。中方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率10个军30万人迎战。
 
日军第11军司令阿南惟几(本文的黑白照片均采自网络):
 
 
中方第九战区司令薛岳:
 
 
      日军这一次基本上仍沿用上一次的进攻路线,沿粤汉铁路两侧从北向南前进。这一条路线沿途要跨越新墙河、汨罗江、捞刀河和浏阳河。而薛岳仍然沿用他自创的“天炉战法”,但加以完善。即是:利用日军必须跨越的这几条大河之间逐次布置防线,节节抵抗。一旦某条防线被突破,从防线撤退下来的该守军部队并不(如二次长沙会战那样)向后撤而是撤向两翼,以长沙城为饵,诱使日军向这个“炉底”钻。他征得蒋介石同意,起用之前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因作战不利而戴罪留任的李玉堂率领其所部第十军为核心力量守卫长沙城,把日军牵制在炉底。同时,第九战区在长沙城西的湘江对岸岳麓山制高点布置炮兵部队支援城内守军,并动员湘北民众破坏日军在战区的交通线,以之前撤往两翼的部队切断日军补给,待日军攻势受挫补给断绝而被迫撤退之时再将之前外围后撤至两翼的部队会同其他生力军共同从东、西、北等各个方向合围歼灭日军,歼敌地点预定在地形崎岖没有大道的捞刀河与浏阳河之间。薛岳的这一部署与上次会战基本相同,但由于国际环境完全不同了,有了美、英、苏作为盟军,中国军队官兵上下充满必胜的信心,士气高昂。
 
第三次长沙会战态势:
 
 
薛岳”天炉战法“示意图:
 
 
     阿南惟几仍然沿用老套路进攻。看来他没有意识到上一次顺利进占长沙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军侥幸破译中国军队布防和调动的电报,更没有意识到这一次中、日双方的士气已经逆转。日军休整时间不到两个月,后勤补给困难,加上时值冬天,风雪交加,湘北水网地区气温骤降、道路泥泞不堪。何况香港英军已于12月25日投降,本不必再攻打长沙。然而他仍信心满满孤军深入,想长期占领这个战略要地,给中国军队致命的打击,显示大日本皇军的威风。
 
中方参战序列:
 

        12月24日下午日军第6师团与第40师团开始自新墙河渡河,且利用夜袭与炮击辗压守军防线。第3师团与泽支队则在25日早上发起攻击。24日傍晚恰逢寒潮过境,湖南经历少见的低温和大雪,气温从12摄氏度下降至摄氏零下5度,气温遽降不只造成进军困难,也让日军架桥与渡河都因此延迟;经过2天1夜激战后,防守新墙河的国军第20军和第58军遭日军采燃烧弹破坏防御工事,以致伤亡过半。发动攻势的第三天(12月27日)下午,新墙河国军防线基本瓦解,日军则继续南下朝汨罗江防线推进,而守新墙河的国军则按照预定转移至汨罗江二线阵地和两侧山区转移。12月26日,先行挺进的第6师团已经开始准备向其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条河流—汨罗江进行渡江作业。27日,第三师团也开到汨罗江;此时国军防守汨罗江的是第37军、99军和从新墙河撤下的58军,而第20军则东撤到平江和平江以北山区地带布防,中国军队的防线呈现“倒八字”阵型。日军将攻击重点放在长乐街方向以求尽快推进,依靠强大的炮火优势和空军支援不到3日即突破了汨罗江阵地。12月29日,日军第40师团完成横渡汨罗江之作业;然而12月30日晚上,40师团所辖的后勤部队-辎重第40联队遭到国军夜袭,联队长森川敬宇中校战死。这个本来不算起眼的损失让40师团前线部队在后勤上陷入险境,也为会战后期40师团提早撤退埋下伏笔。
 
国军第四军抗战忠烈祠:
 
 
长沙市民战前由湘江撤退:
 
 
 
          由于汨罗江大部地区以南原本就是田野,外加雨雪天气导致道路泥泞不堪,而湘北地区的百姓又早就把可以通行的大路大为破坏,导致日军渡过汨罗江后诸如坦克和重炮等机械化装备不仅很难推进反而成为累赘。未遇强力抵抗的日军步兵在缺乏重装备的条件下迅速接近长沙城。隔江对岸的岳麓山是俯瞰长沙全城的制高点,原有的城墙早已拆除。日军为尽快攻下长沙城,并没有采用逆湘江而上先占岳麓山制高点的进攻路线,而是把湘江东岸作为攻击重点方向由正面进攻。守长沙的是第十军,此战对于李玉堂和第十军而言都是“哀兵之战”,李玉堂也立誓守住长沙以洗刷上次战败之耻,第十军的官兵也士气高涨喊出了“守住长沙,要回军长”的口号。第十军部队和长沙居民协力在长沙城内布置了周密的防御体系,在城郊,守军工事采用地堡式,依托西面的湘江,对其余各个方向呈半圆形,外围工事逐层向城市核心构筑,且逐层加大密度和强度。在长沙城内几乎所有主要道路设置铁丝网和地堡,较大体积的建筑物都布置有火力点。为防止日军从湘江水路迂回,第十军把长沙南北两侧湘江水域都用水雷进行封锁。在湘江对岸岳麓山国军布置炮兵对城内守军进行火炮支援。第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炮兵第2团第2营营长董浩等人积极备战,事先对长沙周围进行了测地,特别是将长沙近郊及城内可资为标志的建筑物,详细地加以测量,制成了2万5千分之一的标点图,使战斗展开后,炮兵能根据步兵请求,提供火力支撑,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对步炮协同,誓守长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一次会战,国军的炮火远远超过日军,也是战役胜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岳麓山国军阵地的重型榴弹炮 :
 
 
从岳麓山下眺,远处为长沙城;中景是湘江和江心狭长的橘子洲: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