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个人认为对于海龟中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几大城市2

(2010-01-07 09:45:36) 下一个
上次说完深圳,这次要说的就是广州。事实上广州不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和深圳纠结在一起,两者是密切相关的。对于广州的前途,接下来我会有一个较迂回的分析,会将它跟省外的长三角城市作比较,也会跟省内的深圳作比较,说得比较宏观,请有耐心一点地看下去。而且我认为要谈深圳和广州,首先要谈广东的前途,我相信不弄明白这一点,很多长期受官方媒体灌输思想的网友不会真正对深圳和广州产生多大的兴趣。

大家知道改革开放时首先开放的就是广东,早期四个经济特区中有三个设在了广东,广东在1978后的十四年里一直都是全国的标兵。但是1990年中央宣布开放浦东,1992年正式成立浦东新区,媒体报道邓小平说后悔当初没有把上海和深圳一起开放。从这时开始,广东就感到了来自于东边的极大威胁,特别是上层提出长三角的概念后,官方媒体和文件中就充斥着这么一段话,大概意思是长三角的发展模式比珠三角好,上海近代以来一直是全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江浙的基础好,起点高,将来是一定会超越珠三角成为全国经济的主力,长三角和珠三角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两个发动机。如果说最后那句话对于广东和珠三角来说还有一点安慰作用,那么前几句话就好象是对广东的判决书,那就是你只能做老二。过去上面一直怀疑你搞改革开放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不这么说了,但是说你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有限,做个小老板可以,做正规企业还是一边去吧。

最惨的是,自此以后,就连广东的媒体或者是学者的文章中对于广东或珠三角的经济分析中也要把上面一段话写上去,放在开始部分,作为总领。

到底为什么在1990年后中央加强了对上海的重视?有的人说是因为six4里上海人民也参与闹了一把,中央发现连上海人也对生活产生不满了。也有人说因为老赵在当国务院总理前曾在广东长期任职,改革开放中广东又是最大的受益人,所以扶起上海等于变相削弱老赵的潜在势力,事实上据说广东的前地方官员如广州一位黎姓前市长,传闻确曾含蓄地表示不满对于赵的一些处理。还有人说six4里最关键的时刻,香港台湾媒体曾放出不知真假的消息,说广东籍为主的部队与三十八军曾在北京展开争夺机场的战斗等。当然了,最多人说的是因为新上任的老江是上海人,邓要扶持老江,刚好老左的代表人陈云胡乔木又是江浙人,对于赵在任时扶持的广东不满,所以就同意了扶持家乡的经济。也有人从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广东经济的发展情况来说,发展长三角是改变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一步。

没有人知道当中的真假。只知道广东的另一尊保护神,叶大帅,早在1986年就已去世,他儿子选平跟邓陈相比,差了一辈,论资格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后来的接班人谢非更是只有地方上的知名度。所以,早在90年代,很多人,包括江浙学者,都已或明或暗地声称广东已是昨日黄花。

在这时,其实广州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是省会城市,国有企业多,改革困难,而且也不太敢改革,除了一个广交会,其实整个城市也没啥变化。改革开放后发现当初相差无几的兄弟香港已成小龙,而深圳这个新出生的小弟弟在中央和全国的关爱下,靠着香港和海外的资金慢慢成为成人,对自已开始成为威胁,而周边又出现了几个顺德南海东莞中山这样的靠着灵活的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小虎,这些平时自已身边只敢作乖孩子状的小弟弟们现在一个个有钱了,开始对大哥哥不太尊重。据说此时连省政府市政府里面平时板着脸孔的中层官员们,也对那些小市小县里那些平时自已看不起的文化低下连普通话也不怎么会说衣着更完全就是个农民的县乡镇干部们产生羡慕之情,因为对方完全可以合法地拿着几十万一年的收入。而自已却只有单薄的几张人民币。这时,据广东的朋友们说那些局长处长们还想方设法跑到下面的县市去,宁愿官职变相低了几级。广州似乎只能长叹命苦,别人还以为自已过得很好,其实是外增强敌,内有叛军,从来就没有好日子,以后就更惨。

就这样过了十八年,转眼就是2010年。现在广州却变成了中央定位中的国家级中心城市,未来的门户性国际性大都市,不但与过去高不可攀的北京上海平起平坐,还打倒了老大哥天津。连过去的改革明星,深圳,也仍被自已踩在脚下,在定位上只成为一个功能性的中心城市只能当老四。论经济实力,GDP排名也是有增无减:

1990年, 上海7564500万元. 北京5008200万元. 天津3003100万元.广州2615300万元,沈阳2349000万元(另有一说是2019700万元),苏州2021400万元,重庆2066000万元,杭州1780300万元,无锡,1604400万元, 武汉1570500万元,深圳1072000万元。2008年中国城市GDP,上海市13028.13亿, 北京市10062.37亿,广州市7569.44亿,深圳市7219.8亿,苏州市6698.26亿,天津市6071.09亿,杭州市4369.54亿,无锡市4355.80亿.根据有关的资料,深圳在这差不多二十年间,GDP从第二十位飞速跳到了第四位。而广州也从第四位,跳上了第三位,并一直保持至今。再看省的排名,1990年山东1511.19亿, 广东 1471.84,江苏 1416.50,四川 1186.22,辽宁 1062.74,河南 934.65,浙江 897.99. 1998年广东 7919.12亿,江苏 7199.95,山东 7162.20,浙江 4987.50,河南4356.60。2008年, 广东35696亿,山东31072.1,江苏30024,浙江21486.9,河南18200,河北16188.6,上海13698.15。可以看到广东在过去这些年里不仅上升为第一,而且还保持了这个排名,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广东还是广州或者是深圳的GDP与上海为首江苏浙江为辅的长三角的GDP比较中,距离并没有明显的变化。

江苏本来总量就与广东相差不大,但是经过十八年的所谓长三角必将超越珠三角,江苏仍是次于广东,而且距离没有明显的缩小。江苏在1990年是广东的96.2%, 1998年是广东的90.9%, 2008年是广东的84.11%. 上海在1990年是广东GDP的二分之一,准确点来说是51.4%,1998年是广东的46.5%, 但是到了2008年则是广东的38%. 浙江在1990年是广东的61%,1998年是广东的62.98%,2008年是广东的60.19%.1990年苏州是广州的77.29%,2008年则是广州的88.49%.为了准确起见,我又找了广州和苏州在2003年的数据,分别是3466亿
和2802亿,发现苏州是广州的80.84%. 杭州在1990年是广州的68.07%,2008年则是广州的57.7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过去十八年间,除了个别城市,如苏州,跟广州的GDP是不断接近外,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跟广东的GDP对比,可以说是有所退步,而非按官方理论的进步。考虑到网上一致认为广东的珠三角和非珠地区差异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以上对比基本上反映了长三角跟珠三角的对比是有所退步,而非大幅进步。

而从我过去一段时间在国内论坛上看到的情况,长三角的浙江网友,大多数认为江苏,特别是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包括苏州),近年的经济增长,仅因为吸引大量外资,比如说台湾的资金,但因为经济主要为地方政府主导,所以官富民穷,再加上吸引大量外资反而杀死不少本地初生的产业品牌,企业收益多数进入外商腰包,居民收入对比珠三角和浙江有一段距离。广东网友也持相同的观点。接下来就是网上最难分的浙江与珠三角或者是广东的居民平均收入谁更富之争,经过对比网友的文章和资料,我认为珠三角仍然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但是浙江的居民收入更均衡,而广东的非珠地区则无法与浙江或江苏的平均水平相比。总的来说,光论居民收入,珠三角>浙江>江苏>整个广东的平均值。但是浙江的名车拥有量可能会比珠三角多。

而要说到官方的长三角必将战胜珠三角的论断,我认为这是一个虚假的命题,因为早在标志着官方政策向长三角倾斜的1992年前两三年,也就是1989年,广东才在过去十几年中首次超越江苏,也就是说即使是在广东占尽政策优势,增长速度比其他省快的情况下,广东也仅是刚好打败江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败上海加江苏加浙江。珠三角仅是广东的富裕部份,所以就更不可能打败长三角。到了今天亦如此。也就是说这是一场明显不公平的竞争,是以两省一直辖市来和一个省的部分地区对打,即使将这个珠三角的定义扩大到整个广东省,仍然是一场不公平的对抗。

如果把官方的所谓战胜,定义为指平均富裕程度。则如上分析,直到今天,珠三角仍然富裕于长三角的平均水平。如果仅以大城市作比较,在个人收入上,则深圳>上海>广州>杭州>苏州.

为什么官方定义的长三角优势并没有真正成功?我认为有几个原因。

首先,我认为上海在过去十几年并没有发挥出自已的优势。国家大力宣传吹捧,加上拿全国的资金投入建设,并没有让上海的技术优势和工业基础充分发挥出来,只是造就了一个最大的楼市,炒楼得到大量的GDP后就一直向这个歪路走了下去,高昂的房价让中小企业很难生存,高楼价又让整个经济很依赖于包括港台资金在内的海外个人和企业,所以上海是千方百计地争取洋企的总部经济。正因此,深圳人可以取笑上海除了楼市和外企外没有真正的自主高科技企业。对比起1949年前的上海,引用以前的官式语言,可以说官僚资产阶级和洋买办又主导了城市的发展,而上海在49年前出现的那些民族资本家,真正的私有经济,并没有真正的崛起,相反,有很多估计都被高房价被扼杀了。而堂堂上海交大也闹出了个汉芯的丑闻。为什么?就因为这些资金并非出自于个人,而是出于国家的拨款。

其次,江苏有致命的缺陷,早在过去就以华西村作为所谓的社会主义农村成功的样板,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在江苏,估计是为了满足上层某些左派的国企致胜论。陈云等老人去世后,开始转向利用外资外企,特别是台湾的资金,但是政府主导的作风仍存。本来江苏有很好的教育基础技术基础,确实可以比珠三角有更高层次的产业结构,但是迎来技术上比不上日韩的台湾企业后,基本上就成了台企的组装厂,从可能挑战台企变成被台企消灭,而江苏的GDP受政府的影响则是水分较大,比如说2004年苏州号称已超深圳,结果是查出近千亿水分,以至于本来官员吹高GDP以谋升官大行其道的山东人也敢取笑江苏的GDP。

最后,浙江模式也有它的缺点,浙江商人本来作风比较象广东商人,自主性强,敢闯敢干,白手起家。但是缺点是他们没有一个象香港或者是二千万海外华侨这样一个资金来源。而国家,也很难在金融上支持这些起点低无担保的私有商户。所以浙江商人只能以高息社会集资作为融通资金的办法,一个所谓的有钱浙商背后可能背负了几百到上千人的高息借款,而高息集资,往往是看个人的表现,所以浙商往往买好车作为自已本金充沛的表现。在广东,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利的原则,往往瞒报收入,再加上社会治安问题,基本上是很低调的。而在浙江,则商人极其高调地宣传和炒作自已很有钱,买最高档的车。比如说最近被判了死刑的吴英,她以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利息集资,买了法拉利等多辆名车,又买了号称价值一亿的珠宝,随身带着,随时向人展示。她被判死刑后,浙江不少网友都为她鸣冤,说她如果是无罪,可能能够偿还利息,依我看根本原因就在于浙江有太多人利用这种模式来筹钱。而浙商正因为背负高息利息,所以只能做快进快出的产业,比如是炒股,炒房或者是炒矿。正因为这样,当初在做利润高的假鞋业务后,一部分人富起来,真正做起鞋业,另一部分人则感到受到邻近的福建等地的制鞋业影响,改而变成了炒房团和炒股团炒矿团。炒房的大行其道,又加速了浙江和上海的房价节节高涨,让做实业更加困难。这里面还有一个产业的因素,是中国低技术的实业已涌入太多的竞争者,行业利润低,而高技术的产业,如芯片半导体显示器等又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技术储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是亏本或者是低利润,这是浙商难以应付的,因为他们还需要顾及高昂的利息。

如果要再深入一步地追查长三角这些年来困难的原因,那就是中央太爱它了,认为它太重要,舍不得它,以至于无法放手。因为害怕它受到危险因素的伤害,所以对珠三角开放的香港媒体并不向长三角开放,这样基本上在上海和江苏,政府干涉太大的作风自然无法改变,据说在苏州,企业进出十万元都要登记。其次是长三角没有一个好的外援。它的资金要不来自于外企,要不来自于国家,要不来自于高息的借贷。如果国家的资金能够催生出好的经济,老实说,当初中国就不用改革开放了。所以尽管上海拿了全国的财政,也不会出现好的经济。外企的资金有好作用,也有坏作用,但是江苏和上海很不好运,它们找到的外企刚好就是它们最有条件办的高科技产业中的对头,台企。所以东莞找外企能发大财,而苏州找外企只能发小财。东莞本来就没有什么技术人才或者是企业,它没什么好怕,也没有多少好损失的,当然,长期来看,东莞有钱后也开始想做核心品牌和技术了。高息集资就更不用说了,短期内可能帮助催生部分企业,长期内绝对是社会的毒瘤。广东则完全不同,它面对的是一个已被房产和金融困住了的香港,香港自已做不了实业,大港商们又沉迷于房地产和股市,自然无法威胁深圳等地区的实业,再加上港商的主营业务如房地产和炒股在香港,深知中国官场商场复杂的他们在国内也不敢太刻意横行。而台商的主营业务如高科技企业的市场却不在台湾,相反,越来越象是在中国大陆,所以他们对本地的产业就一定有伤害。广东的企业家可以借助于港商们的资金力量,这种力量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升温和中国企业到香港上市而不断增强。跟很讲究规则和利润的西方国家外资不同,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关系,广东商人可以凭自已的企业和个人交情向港商借钱。这样就出现了作为同乡的香港大老板李兆基向碧桂园老板杨国强贷款30亿港元企图助其收购香港的TVB。连不是广东人出身仅是公司总部在广州的河南人许家印,也在公司在港上市前花了三个月泡在香港,最后获得郑裕彤、李嘉诚、刘銮雄等人认购股份,间接帮助公司有一个较好的股价,从而成为新的中国首富。暂时来说这种帮助还停留在传统产业上,但是将来可能也会出现在高科技企业中。


正因为以上原因,我认为长三角地区对比起珠三角来说知识程度高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在过去一段长时间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将来也会很难。这样,长三角不得不面对一个困境,那就是它将与本来低层次产业结构的珠三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相反,依赖于包括部分长三角人士在内的全国人才的深圳反而在自主高科技上开始出现一些希望。而受困于必败言论的广东,在十八年后的今天,仍然以全国七分之一的税收占据贡献最大的省份位置,又以全国四分之一的汽车销量占据全国最大的汽车市场位置,足以证明自已的实力。正因为此及长三角过去十几年的实质性挫败,我认为是老江退幕后,胡温改变长三角的独大局面,重新把部分希望放到珠三角和北京天津身上的原因。天津的新区初见成效,改变天津的长期落后状态,这让胡温振奋。随之而来的,是胡温把上千亿的资金投放到港珠澳大桥和横琴岛上,希望激活珠海,再造一个深圳。同时,把广州升级为与上海北京同等的国家中心城市。这其实是对于广州和广东经济的一种承认。但是由于广州深圳和香港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还有深圳和广东甚至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央迟迟不对深圳的一些要求作出回应。其实广深港的经济学家和策士都一致认为,如果三者间的关系和定位不理顺,将是妨碍整个广东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接下来我会对广州和深圳发展的趋势作一个比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