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夏洛特小姐在这里

生活可以随心所欲,但是生命不可以随波逐流
正文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

(2010-12-13 11:06:41) 下一个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 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 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
   
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茶就是与生俱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饮品,它自然而然地融合在每个人每天的日子里,很少有人在严寒酷暑里手捧一杯温热的茶时首先想到它的渊源与出处。在中国无论南北茶香无处不在,它就是那样地温暖着生命,熨贴着人们的心灵。不可想象谁家里没有茶香,到了谁家做客没有一杯香茗相奉 。中国人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更是一种情调。
    
任职于莱顿大学教学研究院的Henk Frenkn教授近十多年来几经出入中国,对中国茶叶也有了林林总总的认识,在这次在使馆妇女小组与莱顿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茶文化展示活动上讲起中国茶的故事也是妙语连篇,引人捧腹。据他观察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随身带有一“杯”茶,说是“杯”有点勉强,从雀巢咖啡的玻璃瓶,水果罐头瓶到近来年的不锈钢保温瓶,五花八门的器具也让他开了眼界,总之,无非都是些容量大,密封性好的大瓶大罐。司机们经常在等待绿灯的空挡中快速打开瓶盖,喝上一口茶,用司机们朴实的语言说: 茶比什么都饮料都好,解渴又解乏。
   
Henk Frenken  教授用西方人好奇的目光去打量着一切。当他在西北师范大学访问时,他曾惊奇地看到每个走进会议室的人都手捧一只白细瓷杯,在从疑惑到恍然大悟的一瞬间,他更加体会到了茶在中国无处不在无处不适。早上起来一杯茶,晚饭后一杯茶,开会时一杯茶,休闲时一杯茶,送往迎来更少不了茶,轻体要喝茶,美容更要喝茶,甚至有人将喝剩下的茶叶晒晒干收起来做个茶枕头,睡觉枕着它可以明目醒脑。
   
 很多荷兰人疑惑中国人怎样将茶叶从茶水中过滤出去,才不会连叶带水的喝下去,或者把一片乌绿色的茶叶粘在门齿上,为了找到一个标准的答案我曾在谷歌上输入“怎样把茶叶过滤出去”,可是得到的是“怎么把茶叶‘推销’出去”,类似的回答,没有文字的记载我只好用亲身的经验总结:先用8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茶叶会渐渐饱满舒展缓缓地沉淀下去,然后用茶杯盖轻轻拨去浮沫,用嘴吹去残余漂浮的茶叶,吹出一圈涟漪后,就可以喝了。

     但是对于荷兰人来说“吹咖啡”“吹茶”都是一种不文雅的举动,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些喝一口卡普奇诺便嘴上挂一圈白色奶沫的荷兰人也不一定看起来很文雅。在荷兰到处都出售一种不锈钢的茶叶小滤网,将茶叶放进去冲泡好后,茶叶就可以利落地完全地清除,很方便使用,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少了一份泡茶喝茶的情趣。
    
Henk Franken 说,只有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荷兰人才不会对在荷兰斯基浦国际机场那些拿着大杯子到处找开水泡茶的中国人惊奇。
   
在移民荷兰之前,很多中国人儿时对茶的记忆是祖父母每天早上一杯上好的茉莉花茶,邻居老太太家高大锅台上的一壶绿茶,北京街头风格粗狂的大碗茶。现在回想每天早上办公桌上那一杯例行公事般的茶也是深怀感情。

     到了荷兰,恐怕很多的中国女性都被商场里琳琅满目包装印刷精美的茶包所吸引,也相信她们也曾钟情于西式果茶的口味繁多。但是西式的果茶不加糖奶是淡而无味的,在这个讲究健康生活的时代过量摄入糖份也是禁忌之一 ,很多的人又渐渐地舍弃了西式茶,不到不得已就不会喝了。曾经一次和朋友聊天时,无意中听说到西式的茶袋是末等的叶子研磨加了香料而成,我一点也不惊奇,中国茶的等级之分也在于茶叶的外形包括色泽在内,它也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朋友在紫陶砂的壶中拈出一片叶子铺平,“看那叶子边缘齐整肥壮、圆结、重实,油亮的就知道定是上等的好茶叶。

         想必茶对于荷兰人来说就是茶,可是茶对于中国人却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中国人只有在茶水的滋润之下才感到人生的有一种舒适与恬静。朋友说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晶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也会达到一种入禅的意境。
  中国人茶喝得久了,便慢慢地感悟到,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阿里 回复 悄悄话 问个好,虽然对茶文化没啥热衷的。。。。。。

新年快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