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哲学

在纷繁的尘世中,找一个角落,与自己对话,升华心灵.
个人资料
正文

了不起的女人

(2009-07-24 19:26:45) 下一个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备受鼓舞,觉得心中充满了一种很少能体会到的豪气。一位普通的女知青肖芸,写了一封信,改变了八千万知青的命运。  不仅因为她的写作水平高,更因为这一封信,体现了她那颗金子般的责任心,还有那种为了真理而随时坐牢甚至牺牲的勇气。

       我是个懦弱的小女子,只能仰慕她的勇气与豪气,所以我去找那些名人,可仔细想了一下当今中国的名人,尤其是名女人,居然找不到一个类似于她的人。也难怪,“时势造英雄”,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委琐成了普遍的生活状态,名气似乎总是与金钱、美貌、绯闻甚至丑闻等挂钩,发财的时候,人们只想着怎样挥霍;经济低迷的时候,人们又忙着抑郁甚至自杀和杀人,怎么可能再诞生出第二个顶天立地、为民请命的肖芸?

       所以,特意把这篇〈肖芸:一封信改变了八千万知青的命运〉粘贴在这里,以让大家感受我们这个年代稀缺的勇气与豪气。

 

“1982年10月,一位下乡知识青年斗胆上书,请求把知青的农龄纳入工龄计,惊动了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胡耀邦对知青待遇作了重要指示。1983年6月,中央365号文件明确指出:知青在农村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这年9月,知青农龄普查在全国展开,八千万知青的农龄变成了工龄。那封改变知青命运的信被人们誉为“知青福音书”,而斗胆写这封信的人是湖南湘潭的一位老知青,她的名字叫肖芸。

“文革”结束后,下放知青纷纷回城,到机关,进工厂……可生活却把欲回归原位的知青推到了尴尬的境地:工资级别、住房分配、福利待遇都得从零开始。特别是那些下乡插队十多年的知青,有的在农村就成了家,如今拖儿带女。由于没技术,干的多是最差的工种,拿到手的工资也最低……他们是新的上班族,工龄从零算,无法享受到由工龄而带来的一切待遇。难道知青在农村劳动的业绩就这样化为乌有?难道在广阔天地里洒下的汗水就没有咸味?

  在毛主席的家乡湖南省湘潭县,知青们再也压不住埋在心头的火苗,大家想到了敢作敢为的战友肖芸。他们知道肖芸胆大心细,“文革”中,她一个弱女子竟给中央领导写过一封反“血统论”的信。这群被工龄困得快要窒息的战友找到肖芸:“再冒一次险,代表我们写一封要求把我们下放的农龄改为工龄,这样我们就能分到房子,长上工资。”

知青们说:“肖芸,写好信后,我们都签上名。如果闯了祸,你坐了牢,你的孩子由我们大伙照看。”

肖芸一开始有点犹豫:弄不好,自己会被打成“反革命”坐牢,女儿怎么办?丈夫怎么办?可转念一想:我们这些知青也太冤了……尽管嘴上没答应,可她在脑子里已在构思如何下笔了。

1982年国庆节的傍晚,肖芸几易其稿,终于写好了这封后来被誉为“知青福音书”的信。

各位领导:

  我们都是1964——68年下乡、1978——79年回城的知识青年。奔赴广阔新天地的热烈场面历历在目,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记忆犹新。在农村,我们日复日,年复年,泥水里滚,汗水里泡,一干就是十多年(最长农龄达十五年)。在党的政策召唤下,我们流着热泪回到“娘家”。

  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上山下乡”成为了过去,并即将被遗忘。但作为我们这些亲历者对自己的不寻常历史却是铭心刻骨的,因为我们把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献给了她。我们并不是什么牺牲品,也不是碌碌无为的庸人,犹如将军回首戎马生涯一样,我们常常回味那不寻常的“蹉跎岁月”。在国家机构几乎瘫痪,生产停顿的动乱时期,我们八千万知青在农村、在边疆,自食其力(不与城里同胞争饭吃,争衣穿),身居茅棚(不与城里同胞争房住),荷锄掮担(不与城里同胞争饭碗)。粮棉油里,我们曾经洒下了多少汗水?这对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的平衡、社会秩序的稳定应当是有积极作用的。若不如此,国家又会是何模样?这些看不见的、因而不被人重视的贡献,不应当随着历史的推移而被抹煞。

  令人费解的是,在城里,复员军人的军龄算工龄,家属、闲散劳力转正前的合同期、临时期算工龄,而作为有组织、有号召、有计划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下乡知识青年的“农龄”却被一笔勾销了,这点我们无法理解,也不能忍受……

  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最后回城的我们这些知青几乎都是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干在农村的老实人。中国有句俗语:“不使老实人吃亏。”我们希望,国家在调整低工资,制定工资改革制度的时候,能考虑到我们的客观情况和实际困难,能在国家财政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我们的经济地位,使我们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富起来,不至于永居“第三世界”,更重要的是,要使“下乡吃大亏”论无立足之地。我们真诚的希望,我们微弱的呼声能唤回国家领导传送的“福音”。

  此致

崇高的敬意

                                湖南省部分老知青

                          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 肖芸

                                   1982.10.7

信的落款原本是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后面留下几页空白供知青们签名。当肖芸拿出写好的信请大家签名时,大家全没了当初求肖芸的劲头。捧读这封信,大家直夸写得好,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签名。肖芸一下子傻了眼。当时“文字狱”的遗风尚存,人们害怕因此而惹火烧身。

  捧着这4页信,犹如捧着4枚炸弹,肖芸踌躇了:这封信若是被那些紧绷政治斗争弦的人知道,上纲上线,定个“反革命罪”是无疑的。想到这,肖芸内心也有些害怕。晚上,她躲进厨房里准备把这封信付之一炬。

  拿起火柴,肖芸又犹豫了,烧能烧掉“罪行”吗?已经有好多人看过这封信,其中有好些句子他们都能背下来,只要有人去报告,照样跑不了。

  肖芸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信的末尾“湖南省湘潭、株洲部分老知青”的字样改为“湖南省部分老知青”,加上“执笔人:株洲市湘江机器厂南华幼儿园肖芸”。写到此处,这位刚强的女子心中涌起一股豪气。

  临寄信前,肖芸找到了曾劝她写报告的知青们,言词恳切地说:“信是我写的,签的是我一个人的名字,信由我寄,责任全在我一个人身上。如果我出事了,恳请你们把我的女儿照顾好,我也不怨谁,坐牢由我一人坐,把牢底坐穿也不后悔!”说话时,这位刚强的女子几欲落泪。

  写好信封,把信投进邮筒后,肖芸马不停蹄地做了三件事:一是请3天假回了老家,帮父母打了2000斤煤饼;二是把自己的毛衣毛裤拆了,又添了几斤毛线,帮6岁的女儿打了几件毛衣;三是找丈夫坦言,如果出事了,你马上提出离婚,以免株连,然后找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子结婚,让女儿有个完整的家。

  做这一切时,肖芸出奇的平静。她像是交代完了“后事”,忽然轻松了。

  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潘运告同志接到信,阅后认为所提问题重要且有普遍性,遂转交湖南人民出版社有关领导,并建议以本社收集的民情民意的名义提交湖南省委。出版社党委在此信上附了呈词,加盖了鲜红的印章,转到湖南省委办公厅。当时,正好湖南省委有一批急件,要派专人坐飞机到北京请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于是这封信又加盖上了湖南省委的大印,青云直上,成了胡总书记落实政策“六年两千件”中的一件。

  根据中央365号文件精神,知青在下放劳动期间的农龄一律计算到工龄中去。

 此举,不仅改写了知青的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全国八千万知青在“广阔天地”里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终于有了一个肯定的诠释。自此,知青们在晋级、评职称、分房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农龄变工龄带来的便利。肖芸从保育员到教师到幼儿园园长,后调入国家大型一级企业中国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机关党委办任新闻干事,这件事一直让她觉得很充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