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书人从政: 祸国殃民毁自己

(2009-06-19 09:24:39) 下一个
孔子的高足子夏提出: “学而优则仕” 。

马上受到文人们的青睐! 不是因为这话说得有道理, 而是这句话拍了古今中华穷酸文人的马屁。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存以甘棠,去而益咏。 乐殊贵贱,礼别尊卑。

让那些穷酸文人五迷三道。

穷酸文人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 会背几句苟不教, 就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本事了, 开始了“兼济天下”“澄清玉宇”的从政梦想。然而,政治斗争波谲云诡,他们怀揣的美好梦想最终又都被残酷的现实撕得粉碎。

文人从政的最大缺陷,是所谓「自我」。书读得一知半解,没有悟通世情险恶之道,往往又头巾气满胸,一旦遇到挫折,由於性格柔弱,又牢骚满腹。

中国的历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参与政治的应该是屈原。他太出众了,学识渊博。他雄赳赳气昂昂地登上了楚国的政治舞台。政治,诗人永远看不透,身心疲惫的屈原,最后纵身一跃,为世间划上一最后一道弧线!

这是颇具诗意的死,王勃、卢照邻、李白、王国维、老舍、范长江,一个个赴水而去。他们生前要去趟政治这个混水, 跳进清水就能洗得干净吗?!

文人在政治斗争中输得最惨的应该是司马迁。

司马迁前期的生活简单,读书游历,在政治上没有经验。一句话,便被打入了死牢, 受宫刑。出狱之后,从太史令升为中书令,中书令只有太监可以担任。刘彻最阴的一招就是升你的官,然后让你永远也忘不了你自己已经不是个男人了。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是字字血泪的倾诉!

忍辱苟活的司马迁终于成熟了,他明白了他永远没有政治家的天份,他只是一个文人,可惜这代价太大了。


李煜是幸运的,江南数百年来文化发展所凝聚起来的精灵降到了他的身上。李煜又不是幸的,上天偏把帝王之尊也降到他的身上。

李煜的骨子里是一个文人,他学不来同样是亡国之君的阿斗刘禅,做一个乐不思蜀的侯爷。文人的心是最敏感的,他不能没有感慨: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太宗赵光义看到这首词,异常恼怒,要让李煜死得很难看,一代词人就此殒落。

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他永远是词中之帝。

文人,以浪漫的有色眼镜看这个世界,梦想和现实往往分不清。自负而自我中心,空想而情绪化,怎会不自寻死路?

二十世纪「文人从政」而沦为悲剧收场的人物,以中国的汪精卫与俄国的托洛斯基为最。

汪精卫与托洛斯基,一个是孙中山逝世时在病榻边起草遗嘱的继承者,一个是列宁临终时属意的接班人。

汪精卫多愁善感+浪漫,读得刺客列传多了,年纪轻轻就想刺杀摄政王。参加革命,出於浪漫的狂想,而缺乏从政必须的谋略。汪精衞遇到蒋介石,托洛斯基遇上史达林,在权谋面前,一子走错满局输。

汪精卫情感澎湃,大开大合,当他知道日本偷袭珍珠港而不事先知会自己,嚎啕大哭,以头撞墙。

文人就是文人,像徐志摩,在陆小曼、张幼仪、林徽音几个女人之间纠缠尚且出洋相,何况「从政」?

在世人眼里的胡适是极为爱惜羽毛的,特别是在后期他怀抱“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主张,自愿充“为国家做诤臣,为政府做诤友”。记得傅斯年给胡适的信里曾有如下话“我们有自己的办法,一入政府即全无办法。”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