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尔心, 亦何可求

没什么可说的,一切随缘。
个人资料
正文

出世的哲学 入世的哲学---01

(2009-03-14 13:59:42) 下一个
出世的哲学 入世的哲学---01
--------解读冯友兰
--------散摘于冯友兰的《中国近代哲学简史》

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这都是以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最后的解脱。

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

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内圣外王 由于哲学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学必定与政治思想不能分开。

白马非马 举例来说,名家以沉溺于“白马非马”之辩而闻名,似乎与政治没有什么联系。知道它 体验它不单是一种智力游戏,因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识都统一于一个哲学家之身;他要做的事就是修养自己,连续地、一贯地保持无私无我的纯粹经验,使他能够与宇宙合一。

显然这个修养过程不能中断,因为一中断就意味着自我复萌,丧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认识上他永远摸索着,在实践上他永远行动着,或尝试着行动。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

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这是很明显的。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因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们所暗示的几乎是无穷的。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

《庄子》中谈到两位圣人相见而不言,因为“目击而道存矣”。照道家说,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内涵。言一旦达到了目的,就该忘掉。诗的文字和音韵是如此,画的线条和颜色也是如此。名言暗示的的思想收集的新书 永远不能取代原书。

问老、庄与孔子的异同。哲学家回答说:“将无同?”意思是:莫不是同吗?这个回答只有三个字,世称“三语掾”。他不能说老、庄与孔子毫不相同,也不能说他们一切相同。《论语》、《老子》中简短的言论,都不单纯是一些结论,而推出这些结论的前提都给丢掉了。

它们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隽语。你可以把你从《老子》中发现的思想全部收集起来,写成一部五万字甚至五十万宇的新书。它可以与《老子》原书对照着读,但是它永远不能取代原书。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

哲学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个人如此,民族也是如此。《论语》说:“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地理  

中国是大陆国家。古代中国人以为,他们的国土就是世界。汉语中 “世界”是“天下”,是“四海之内”。海洋国家的人,也许不能理解这几个词语竟然是同义的。孟子提到海的话,同样也简短。孔子也只仅仅想到“浮于海”。生活在海洋国家而周游各岛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力士多德该是多么不同!经济  

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生活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也生活于不同的经济条件。中华民族只有以农业为生。土地是财富的根本基础。所以贯串在中国历史中、社会、经济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总是围绕着土地的利用和分配。在这样一种经济中,农业不仅在和平时期重要,在战争时期也一样重要。七雄之一的秦国在耕战两方面都获得优势。结果胜利,实现了统一。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他们所谓的“本”“末”之别。“本”指农业,“末”指商业。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吕氏春秋》,对比了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从事“本”“末”的生活方式。农很朴实,所以容易使唤。所以不自私。他们的财物很复杂,很难搬动,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也不弃家而逃。

另一方面,商的心肠坏,所以不听话。他们诡计多,所以很自私。他们的财产很简单,容易转运,所以一旦国家有难,他们总是逃往国外。在经济上农业比商业重要,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农也比商高尚。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其经济背景的限制;他对农业的评价则又表明他本人受到他自己时代经济背景的限制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同一轴杆的两极。两者都表达了农的渴望和灵感,在方式上各有不同而已。同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   

这个理论说,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任何事物,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就反向另一个极端;借用黑格尔的说法。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它自己的否定。这是老子哲学、儒家所解释的《易经》的主要论点之一。这无疑是受到日月运行、四时相继的启发,“易传”说:“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系辞传》 “日盈则仄,月盈则食。” “复”。《复卦•辞》说:“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这个理论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在其悠久历史中胜利地克服困难,贡献很大。在繁荣昌盛时也保持谨慎,在极其危险时也满怀希望。“黎明即将到来”。正是这种“信仰的意志”帮助中国人民度过了这场战争。

中庸之道,  儒家、道家的人一样赞成。“毋太过”历来是两家的格言。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不同 自然的理想化 道家 生活简朴,思想天真。谴责文化。鄙弃知识。

《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农时时跟自然打交道,赞美自然,热爱自然。被道家的人发挥到极致。什么属于天,什么属于人。属于天者是人类幸福的源泉,属于人者是人类痛苦的根子。

道家的人主张,圣人的精神修养,在于将他自己跟整个自然即宇宙同一,是此思想趋势的最后发展。家族制度 农只有靠士地为生,土地是不能移动的,他只有生活在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由于经济的原因,一家几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这样就发展起来了中国的家族制度,它无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组织得很好的制度之一。儒家学说大部分是论证这种制度合理,或者是这种社会制度的理论说明。

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五种社会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尔雅》,其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一百多个,大多数在英语里没有相当的词。

由于同样的原因,祖先崇拜也发展起来了。就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将全家定居此地的人。这样他就成了这个家族团结的象征,这样的一个象征是一个又大又复杂的组织必不可少的。经济条件打下了它的基础,儒家学说说明了它的伦理意义。社会制度是经济条件的产物,条件又是其地理环境的产物,这种制度及其理论说明,都是很自然的。因此,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哲学、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现代欧美的工业化侵入。改变了中国生活的经济基础为止。

入世和出世 儒家学说是社会组织的哲学,所以也是日常生活的哲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庄子》中说,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指社会。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读杜甫和李白的诗,里同时表现出中国思想的这两个主要传统。

因为儒家“游方之内”,入世一些;因为道家“游方之外”,显得出世一些。这两种趋势彼此对立,互补。两者演习着一种力的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试图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试图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称为新道家,新儒家。正是这些运动使中国哲学既入世而又出世。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对于精神自由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思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直接领悟的东西, ‘蓝’,作为感觉到的颜色,就是一个用直觉得到的概念。

……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是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

……‘蓝’,在电磁理论中波长数目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用假设得到的概念。” 诺思罗普还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同上,187页)。

照他说,“儒家学说可以定义为一种心灵状态,在其中,不定的直觉到的多方面的概念移人思想背景了。而具体区分其相对的、人道的、短暂的‘来来往往’则构成了(同上,205页)。但是在道家学说中:“则是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构成了哲学内容”(同上)。但是我认为他在这里已经抓住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根本区别。希腊哲学家们也区别有和无,有限和无限。很吃惊的是,却认为无和无限低于有和有限。

在中国哲学里,情况则刚刚相反。就因为有和有限是有区别的、无和无限是无区别的。

从假设的概念出发的哲学家就偏爱有区别的,从直觉的价值出发的哲学家则偏爱无区别的。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由此而来的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以及区分的概念(同上,187页),基本上是农的概念。农所要对付的,例如田地和庄稼,一切都是他们直接领悟的。他们的哲学家也一样,以对于事物的直接领悟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了。

为什么在中国哲学里,知识论从来没有发展起来。我看见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是仅仅在我心中的一个观念还是占有客观的空间,中国哲学家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 (除开佛学)因为知识论问题的提出,只有在强调区别主观和客观的时候。而在审美连续体中没有这样的区别,认识者和被认识的是一个整体。 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哲学所用的语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它不很明晰。因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绎推理中的概念。

哲学家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文约义丰。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希腊人生活在海洋国家。靠商业维持其繁荣。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业帐目的抽象数字。然后才是具体东西,。数字,就是诺思罗普所谓的用假设得到的概念。用假设得到的概念为其出发点。他们发展了数学和数理推理。为什么他们有知识论问题,为什么他们的语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城邦里,不是独裁的;家邦里,就是独裁的。 但是商人也就是城里人。他们的活动需要他们在城里住在一起。所以他们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以城市共同利益为基础。

中国社会制度可以叫做家邦、邦是用家来理解的。在一个城邦里,社会组织不是独裁的,因为在同一个市民阶级之内,没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认为某个人应当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但是在一个家邦里,社会组织就是独裁的,分等级的,因为在一家之内,父的权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权威。

中国人过去是农,这个事实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农的生活方式是顺乎自然的。他们赞美自然,谴责人为。他们不想变化,也无从想象变化。中国曾经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发明,它们不是受到鼓励,而是受到阻挠。海洋国家的商人,情况就是另一个样子。商人,见到不同民族的人,风俗不同,语言也不同;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必须鼓励制造货物的工艺创新。

西方,工业革命的最初发动在英国,也是一个靠商业维持繁荣的海洋国家,这不是偶然的。但是希腊、英国的地理、经济条件都与中国的完全不同,这个事实就足以构成一个反证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虽然比西方世界迟了许多,但是迟化总比不化好。

说西方侵略东方,这样说并不准确。事实上,正是现代侵略中世纪。有一个问题有待于提出:既然中国哲学与中国人的经济条件联系如此密切,那么中国哲学所说的东西,是不是只适用于在这种条件下生活的人呢?

回答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任何民族或任何时代的哲学,总是有一部分只相对于那个民族或那个时代的经济条件具有价值。但是总有另一部分比这种价值更大一些。不相对的那一部分具有长远的价值。

特殊和一般 这个道理就在于,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的社会固然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一般范畴。有一部分是“社会一般”的说明。有些专门属于,有些更为普遍。是不相对的,具有长远的价值。


司马谈和六家

第一是阴阳家。他们讲的是一种宇宙生成论。它由“阴”、“阳”得名。阴阳的结合与互相作用产生一切宇宙现象。

第二是儒家。 “儒”字的字义是“文士”或学者,都是学者以及思想家。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保存者。不过“儒”字不限于指孔子学派的人,要广泛些。

第三是墨家。这一家在墨子领导下,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它的门徒实际上已经自称“墨者”。

第四是名家。这一家的人,兴趣在于他们所谓的“名”、“实”之辨。

第五是法家。是法式、法律。一群政治家。他们主张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强调的道德惯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形上学和社会哲学围绕着 “无”,也就是“道”。道集中于个体之中?魑?说淖匀坏滦裕?詈媒馐臀?谠谟谌魏胃鎏迨挛镏?械膒ower(力)。刘歆将“百家”分为十个主要的派别,即十家。其余四家是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

从一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寻求各家起源。于是封建主的“家”不仅是政治、经济权力的中心,也是学术的中心。周朝前期官、师不分。由于当时的战争或其他原因,丧失了他们的土地和爵位,因而下降为普通庶人。也有些普通庶人,由于具有特殊才能或受到特别宠信,变成了国家的高级官吏。

随着这种解体, 这些原来的贵族或官吏流落民间,向另外的私人传授学术的人,就变成职业教师,于是出现了师与官的分离。


有各种不同的“家”,各是一门学术、一门技艺的专家。


有教授经典和指导礼乐的专家, “儒”。
也有战争武艺专家,“侠”,即武士。
有说话艺术专家,“辩者”。
有巫医、卜筮、占星、术数的专家, “方士”。
还有可以充当封建统治者私人顾问的实际政治家,“法术之士”。
很有学问和天才,但是受当时政治动乱之苦,就退出人类社会,躲进自然天地,他们被称为“隐者”。
司马谈所说的六家思想,是从这六种不同的人之中产生的。


套用刘歆的话:
儒家--文士。 墨家--武士。 道家--隐者。 名家--辩者。 阴阳家--方士。 法家--法述之士。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