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散人

以前写过日记,给自己看。如今弄个博客,给自己也给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个人资料
正文

Star Trek 、科技与未来人类

(2009-07-06 10:33:12) 下一个

Star Trek、科技与未来人类

        2009年的新Star Trek电影(国内译《星际迷航》)把Trekkies(《星际迷航》死忠影迷)高兴了一把。

        俺不敢说自己是Trekky,但的确很喜欢科幻电影,再加上浩瀚无垠、无边无际、神秘恐怖、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宇宙,所以有时间有机会还是把 Star Trek从电视剧到电影基本看了个遍。Star Trek的全部电视剧里1966–1969 年 The Original Series《最初系列》有点太老旧。喜剧Boston Legal《波士顿政》里面的William Shatner 演舰长James T. Kirk 。1973–1974年是《卡通系列》片。1987–1994年的The Next Generation《第二代》系列是我很喜欢的。舰长Jean-Luc Picard个性鲜明,气度非凡,指挥果敢,坚韧不拔,给人极深刻印象。1993–1999 年的Deep Space Nine《太空深处-9号》系列讲的是大空间站的故事,感到故事有些乏味。1995–2001年的Voyager《航天者》系列也是我比较喜欢的。故事讲的女舰长Kathryn Janeway指挥的Voyager号在被一股不明来源的强大空间引力波抛到7万5千光年外的Delta Quadrant宇宙区域,在明知要70多年才能飞回到联邦太空区域、期间不知要遭遇多少不明宇宙现象和未知文明/野蛮/恐怖生物的情况下,勇敢地踏上归程的历险故事。2001-2005 年拍的Enterprise《进取号》系列故事在时空上跟当代最接近一些,观众反响温和,不算很红火,但也算不上失败。

        如果你对Star Trek有点兴趣,又没有太多的时间,建议不妨先看Star Trek的10部电影(今年的是第11部)。因为电影情节和电视剧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一点不影响剧情领会和欣赏。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其实不是介绍Star Trek,而是借题发挥谈我一直胡思乱想的两个科幻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不能象美国那样拍出又多又好的科幻片?

        说到科幻影片,在我的印象中除了多少年前中国拍过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外,实在想不起这些年还拍过什么真正的科幻影片。这其中的原因一定有许多,也十分复杂。我只能抛砖引玉说点个人感觉。

        拍科幻影片的前提是有很多很好的科幻故事和科幻小说做剧本。而好的科幻故事、科幻小说产生于活跃的大脑思维和自由的思想,或干脆说白了:离不开一个自由创作的环境空间!中国人熟悉的美国人斯蒂文-金,和著名的斯皮尔伯格导演,其实就高产的作家和剧作家、制片人。进到北美任何一个书店,就会看到他们的最新出版小说,而在同类书架上,你还会看到许多其他科幻和非科幻流行小说作家的最新作品。

        你可以说他们写书都是为了赚钱,也可以不屑一顾地说:那些都是没有真正文学价值的 garbage 垃圾小说。但你不能否认他们的创作激情,更不能否认他们身处的自由创作文学的环境:不会有任何人/组织在思想政治上审查他们的作品,看是否符合XX主义创作方针,是否符合XX精神、XX方向,是高级趣味还是低级趣味,也没有或那样一个组织,如果你写了一部或几部符合歌唱“主旋律”的作品,就把你收纳到一个XX级别的XX家协会中去,然后由这个组织养着你,希望你能继续写出更多符合歌唱“主旋律”的作品来,哪怕你“江郎才尽”,写不出来啦,组织也照样养活你。但有一个前提,你不要写不符合“主旋律”的作品来,否则,组织和你就不和谐了。更可恶的是,还有一个叫XX部的,会下发秘密文件,把你名字放到黑名单上,让出版社从此不再出版你的作品。

        我有时有点悲哀:我们老祖宗写《山海经》,《西游记》的时候,西方的科幻小说还不知在哪里孕育着那?如今的中国人,不但想象力已经贫乏枯竭到编不出《山海经》、《西游记》这样的书来,就连文学修养恐怕也写不出《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中那样的文字了。

        活跃的大脑思维和自由的思想+自由创作的环境 = 百花齐放、丰富灿烂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正常、全面、健康、活泼、积极的个人和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活力和发展的根本。

        表面上,我们没有美国那样多那样好的科幻大片,深层次,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里缺了点什么。

        在“浅析《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一文中,网友“又一博”曾试图分析《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文中有很好的两段话:

                        “我们选择登上月球。

                           我们选择在这个十年内就登上月球

                           不是因为它简单,

                           而恰恰是因为它的艰难。”
                                                           —— 约翰 ·F· 肯尼迪。


                              “宇宙,这最后的人类边疆 
                                这是“星舰进取号”的航向 
                                它永恒的使命——
                                去探索未知的新世界, 
                                寻新的生命和新的文明, 
                                勇敢地航向前人所未至的领域。         
         这是每一集《星际迷航》电影和电视剧都会出现的出场宣言句。

        遗憾的是,“又一博”分析《星际迷航》的精神本源本来可以从他自己已经达到的“冷战、探索、冒险、战斗,这些充满了雄性味道的侵略性概念,从茹毛饮血的人类文明深处飘渺而来,深深融汇于《星际迷航》的血液之中,让《星际迷航》变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诗”的高度升华到人类生命中那种永不满足现状的本性和追求进取的精神上去,不知为什么却被他自己一下子贬到“睾丸酮和肾上腺素的大量分泌”上去?

        第二个问题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未来人类是机器人!

        我时常感叹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的速度,也常常感叹科幻和科技几乎密切不分的紧密联系。

        儒勒.凡尔纳写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如今大洋深处到处是潜艇;《气球上的五星期》对我们今天人没有丝毫新奇,夏日里随便一个公园活动就能看到天空上飘着的热气球;《八十天环游地球》?都喷气机时代了,八十天也太慢了吧;《从地球到月球》,继美国人和苏联人后,咱中国人也去了。

        1966–1969 年Star Trek-The Original Series《最初系列》里科克舰长动不动拿出个通话器“Scotty, beam me up(斯科特,把我传输上去)”,如今,中国人的手机更新换代的比科克舰长的通话器还先进!平面电脑显示器也比科克舰长的飞船上用的更薄、更美、更轻、更强!

        可以说,只要人类不灭亡,只要人类“从茹毛饮血的人类文明深处飘渺而来,深深融汇于《星际迷航》的血液之中,让《星际迷航》变成了一部宇宙中的大航海史诗”的精神本源不死,科幻小说、影片中幻想的那些东西,随着时间和科技的进步,最终都会在生活中实现!

        (所以,中国和美国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的差距,是不是可以从两国人民对科幻小说和电影的不同态度中悟出点什么来呢?)

        人类在发明创造科技的同时,科技成果的运用也在逐渐地改变人类。

        看看Internet互联网吧。80年代初在国内上大学时,想看本书要去图书馆。有时为了到市图书馆查一点资料,坐公共汽车来回一个半天。如今,上网,几分钟,搞定!要文字,不用抄了,一按键,“ 唰” ,几页几十页就打印出来了(可怜地球森林资源啊)。

        科研效率十倍百倍千倍地提高了。于是,科研创新、创造成果就更快地发明更新出来。

        86年时系里买了一台IBM PC 兼容机,CPU是4.77MHz,内存640KB,硬盘10MB。5.25寸软盘储存量360KB。当时觉得硬盘容量大的不得了,那得多少程序、数据才能用到10MB啊?

        然后就是286,386机,486完了就开始“奔腾Pentium” ,奔II ,奔III 。CPU从4.77MHz到8到16MHz到33MHz,66Mhz,100Mhz,内存640KB到1024KB(1MB1兆),硬盘10MB到40MB到512MB。5.25寸软盘变成了3.5寸1.44MB 。

        然后CPU就是350Mhz,700MHz,到1000Mhz(1GHz ),内存16MB到64MB到250MB到512MB到 1024MB(1GB ),硬盘512到1024MB(1GB)到10GB到40GB 。

        如今笔记本电脑CPU要2.0Ghz而且还是双核,内存4GB,硬盘320GB,人民币5 千元,当年系里买的那台人民币2万!

        从网上下载个电影,动辄500-1000MB,20 分钟搞定。(可怜当年10MB的硬盘啊!)120加元买个 1TB(1000GB )的硬盘,或许5年后回头笑话1TB的可怜。

        笔者自己统计过,如果用传统方式翻《新英汉词典》查生字,从翻页开始到最后找到那个生词,花费时间为30秒到45秒,而用便携电子词典查大概5-10秒。如果在电脑用《灵格斯》或《谷歌、金山词霸》,则只需1-2秒。

        随着Internet的爆炸性普及与发展,人类知识的积累、学习、传播、分享达到空前的速度和水平。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使用“Always on(分秒在线)”的手机(Ipod Touch, IPhone)等设备,时刻更新追踪股票、新闻、科技等信息,世界各地许多科学家们则用特定学科的科研网络保持实时的联系、信息分享、咨询和反馈,这种前所未有的科研方式正极大地推动科技发展的方式和速度,世界似乎正处在一场新的革命性科技突破的前夜。

        可以想象,随着越来越多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参与各自专长项目的科研,进行信息资料意见的提供,无数科学上的难关课题会被提前攻克。

        据说,有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把眼镜变成屏幕,通过无线联网方式上网。

        据说,有科学家正在研究如何把芯片微小化,使之能够植入人脑,芯片中可以植入百科全书,让每个人都变成百科全书。

        或干脆,脑中植入芯片“Always on(分秒在线)”联网!

        如果有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请注意两点:1、现在已经有人把芯片植入手臂皮肤下,出入保安门时,被自动识别;2、给科学家们时间!

        给科学家们足够的时间,他们会把芯片微缩到应用的尺寸,也会把大脑神经单元与芯片的接口(Interface)问题解决的。现在不是已经有了通过眼球和脑、面部神经制动机器手动作的装置了吗?别忘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的科研方法已经网络化了,如果他们能做成植入脑中的芯片无线联网,遍布全球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科学家们用大脑一起共同研究某个问题,互相交流、印证、驳斥、评论、反馈、否定、建议,补充,那是多么可怕和多么先进的科研方法啊!

        人类的躯干太脆弱了,科学家们会发明骨质增强方法,让你体壮如牛;

        人类跑的太慢了,用最新发明提高人体躯干的运动频率,让两条腿跑动速度比现在快几倍;

        因为你从事十分危险的化工工作,你的体内被注入许多抗辐射、抗污染的药物,使你免受其害。

        既然一种蜘蛛可以弹跳到身高50倍,人类找出复制它的弹跳方式,把身体全面改良,每个人愿意也可以弹跳到80米的高度。

        医生告诉你说,你的这条腿不幸是粉碎性骨折,没有挽救价值了,必须换一个最新材料的人工腿吧,功能跟原有的腿没有任何区别。

        怎么,胳膊也断了,干脆一起也换个人工的吧,比原装的还好!

        ... ...

        几百年或一千年后,人类都通过脑中的芯片联网,获取知识,保持联络,任何最新信息都在同一时间被全人类同时了解、掌握。每个人大脑一个唯一IP地址,选总统5秒钟投票、统计完成,大量节省竞选开支!(黑客怎么办?病毒怎么办?你别操心啦,那是几百年或一千年后的人类操心的问题。再说,每个人大脑一个唯一IP地址,还跑了他?)

        人类的躯干也被大量使用人工材料,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人。

        你猜怎么着,笔者发现,原来Borg(”铂哥“)就是人类的未来发展前景,Borg就是未来的人类!

        你不知道Borg是什么?去看Star Trek-The Next Generation 《第二代》或1995–2001年的Voyager 《航天者》吧。

        其实,话说完了,我该修改一下第二个问题:未来人类是Borg——人与机器的混合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