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散人

以前写过日记,给自己看。如今弄个博客,给自己也给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个人资料
正文

胡侃诗词的“五层境界” (上)

(2016-10-15 18:52:54) 下一个

胡侃诗词的“五层境界”(上)


      自幼爱读诗词曲赋,但写得少,多是静静地欣赏名家大作,原因一是诗词曲赋这潭水极深,非达通古博今、知天文地理方可登堂入室不可,自己暗哀水平低下。

       二是俗人一个,俗事太多,终日为“稻粱谋”,无暇去为一字一词辗转反侧,废寝忘食,苦思数日,以求千金一字。再说这诗词曲赋是文人骚客或伤情、或发泄、或感怀、或消遣,有闲情逸致玩的东西。古人说:“逸民适志,须凭诗酒养疏慵”,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红楼梦》里一堆才子佳人(帅哥美女)坐在一起吃酒,窗外或是雨打芭蕉、或是雪压梅枝,涂满寇丹的葱管般纤纤玉指拈起梅干杏脯,蟹黄鹅膏,待几盏淡酒下去,让屋里的炉火一熏,个个看去粉颜玉琢、人面桃花样,自然而然诗情诗兴就出来了。     

       看诗赏诗多了,慢慢觉得这写诗做词的水平高低其实跟出家人修行悟道一样,是分境界的。自个儿闲的无聊,琢磨归纳了一下,感觉这写诗做词居然有五个境界或层次,第一层境界是“顺口溜境界”;第二层境界是“粗通对仗境界”;第三层境界是“知晓格律境界”;第四层为“博古通今熟史典境界”;第五层是“随心所欲诗仙词圣境界”。每个境界都是建立在前一层境界的基础上。今天拿出来献丑,贻笑方家。

       第一层境界是“顺口溜境界”。

       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大凡读书人接触诗词曲赋多了,自然而然就能随口编出几句五言、七言诗句来,而且也能合辙押韵,自我陶冶性情的同时,也让他人感到语言生动优美和有趣。     

    抄个段子,是一首“打油诗”,也是诗的一种。
      题目《接电话》
    声音渐渐小,对方是领导,
    声音渐渐大,对方是部下,
    一听就发燥,对方拨错号,
    笑得不停歇,那是女同学,
    半天哼一下,老婆在训话,
    悄悄避开人,对方是情人!
    (逗大伙一乐嘻嘻

        俗话说“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是做人的两大忌讳。面目可憎倒不是说人长得丑陋,毕竟长相是天生的和爹娘给的,虽说“貌丑只能怪父母”,但父母养育之恩,天样高,海样深,貌丑者你就认命了吧,千万别去怪父母,大不了急眼了,花钱去韩国整容去。

        面目可憎主要还是说人不学无术、心智闭塞、心灵扭曲、心地丑恶、行为卑鄙乖张之徒的獐头鼠目的猥琐模样。人说“诚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或心底坦荡,心底无私,受过良好教育,自然而然就显得豁达开朗,可爱近人。受过良好教育,博览群书,特别是读过一些诗词曲赋作品的人,语言词汇自然丰富,表达生动形象,诙谐有趣,即为所谓“胸有诗书气自华”之人,不仅悦己而且怡人,对丰富发展社会文化极有裨益。

        前几天X老师的帖子《世界上最离奇的对联——无情对》里面蕴含极深的语言修养和历史文化功底。其中第一个无情对提到明朝的解缙,是个小时候聪颖绝伦,有“神童”之称的才子,21岁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给后人留下不少绝佳的诗文,可惜因言获罪,47岁就被昏君奸臣害死。传说解缙小时候因为天雨路滑,不慎摔倒,满街的乡亲,看到他满身泥水,狼狈不堪的样子,哄然大笑。尴尬的解缙,定了定神,说要即席赋诗,记叙这次跌跤的事,于是,大家静下来洗耳恭听。他当场信口吟出来这首打油诗,将看笑话的左邻右舍,调侃了—顿。

春雨贵如油,下地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一群牛。

        大伙儿一听,这小子骂人,不高兴了,拉去见县太爷评理。县太爷说,骂人不对。解缙说,我没骂人,是大伙儿听差了。我的诗是:

春雨贵如油,下地满街流。
跌倒解学士,笑煞众朋友。

        县太爷一听,乐了,心底喜欢这小子的急智:“退堂!”

         当年毛泽东写的的《七律-长征》一诗,其中几句对仗十分工整,令人佩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至于现代有好事者,顺手拿来,改编成讽刺社会时弊的诗,对仗也颇有功底,让人莞尔。
(新)长征:
当官不怕喝酒难,千杯万盏只等闲,
鸳鸯火锅腾细浪,生猛海鲜走鱼丸。
桑拿洗得周身暖,麻将搓到五更寒。
更喜小姐肌如雪,三陪过后尽开颜。

        总而言之,诗词的的第一层境界就是“顺口溜境界”——因人因事因景因情,发挥汉字文化特有的魅力,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或填词,或对子,抒发情感,概括人生,以抑扬顿挫的方式,高度精炼地说出人人之所知所思所想之事,生动形象概括,给人以智慧启迪和文化享受。就像古人流传下来的《增广贤文》或大伙平常说话常引用的老辈人的话,都透着语言的艺术: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良田万顷,日食三升;
大厦千间,夜眠八尺。(贪官们该好好体会)

        以前看农历节数字好玩,自己胡写过一首,拿出来献丑,就是拿阴历几个节日玩文字游戏而已。
三月初三春光好,
五月初五粽子香,
七月初七鹊桥会,
九月初九话重阳。

        诗词的第二层境界是“粗通对仗境界”。其实和第三层“知晓格律境界”统归“诗词格律”范畴,但个人感觉这里要分个基本和高阶两个层次,所以俺硬分二层出来,一是为了自圆此文其说,二是凑出个五层(避免了广东人传染给全体中国人忌讳的四字)嘻嘻

        “粗通对仗境界”就是在达到第一层“顺口溜境界”的基础上,作者可以做到因情因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发挥,不仅写人写事写景恰到好处,更能做到上下文字对仗工整,使语句更具韵味,并通过利用汉字特有的从字数到发音的合辙押韵,或对仗(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或排比(那猴在山中,卻会行走跳躍,食草木,饮涧泉,採山花,觅树果);或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大大增加词语的可读性,令人读之朗朗上口,心领神会且心旷神怡。

        特别是汉语的对仗之文学,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虽说拉丁语系有时也讲究合辙押韵,但在上面四项对仗工整上和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上,完败汉语????。如:李白对杨朱。这个对子,人名对中又同时藏有树名对(杨对李)和颜色对(朱对白),巧妙而又工整(英语死活是做不到这点了)。李白不用说了,诗仙,大家都知道,杨朱则是生活在墨子与孟子之间的哲学家(杨朱的思想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广泛影响,可惜著作没有流传下来)。还有X老师发的那个帖子,明成祖朱棣的上联“色难“和文臣解缙答对:“容易。” 巧借“容”为容貌之意,与“色”(脸色)恰成对,“易”与“难”则是一对反义词,极为工巧。此外还有顶真(亦称顶针、联珠、蝉联,是一种文学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結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虛无縹緲间」(《長恨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明日歌》)。还有偏旁部首对:如“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古时冰字是水字加一点——“氷”)俺自个曾弄了个“口曰品,一口二口三口”的去对上联“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此刻拿出来献丑。此外还有那些精辟绝佳的成语等等。品味玩赏时,想到汉字的博大精深,不由得折服赞叹不已。


       前面提到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其中几句对仗十分工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磅礴,形容词对形容词,腾细浪对走泥丸,腾为翻腾,走为滚走,都是动词对动词。细浪和泥丸还可再细分,以细形容浪的大小,以泥定义丸的性质。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此处拿金沙江的水对大渡河的桥,水拍崖,桥横索,崖是云崖,索是铁索,云崖可暖,铁索却寒,寥寥几笔,写出了长征路上的红军经历的两个惊险历史故事。至于暖和寒除了可以理解为云南丽江金沙江的气候比四川安顺场大渡河温暖以外,是否可以引申到丽江百姓人情温暖,出船出力,帮助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而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却必须用22名勇士冒着对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寒冷铁索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用生命惊险地夺取,则见仁见智了。(有言“敌人把泸定桥上的桥板全部抽掉,只剩下寒光闪闪的十三根铁链子了。”据说实际情况不是这样。敌人为阻挡红军从泸定桥上过河,确曾下令拆除桥板,但守桥的川军只拆除了一部分桥板,红军就赶到了,喜欢历史的朋友继续深究)。


        还有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词中的“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也是极其工整严谨的佳对。四海对五洲,既有地理方位对,又有数字对,四对五,海对洲,又是海洋对陆地,翻腾对震荡,动词互对,云水对风雷,是天文现象互对,怒对激,是形容词互对。其中,翻腾者为云水,震荡者为风雷,只有云水才能翻滚,唯有风雷方可震荡,云水怒兮翻滚,有眼可见,风雷激兮震荡,只能耳听。

         喜欢类似对仗句子的朋友可找来昆明《大观楼长联》来细细欣赏把玩。该联180字(早年俺效法毛泽东,也一个字一个字实地数过嘻嘻)我在《从“夏时制”趣聊中英语言文化》文中评论过“如此长的对联,如此多的文字,不仅对仗工整,更触景生情,从景写到情,上联写景,下联抒情。写景写得波澜壮阔且意气风发——令人喜悦赞颂 “喜茫茫空阔无边”。抒情抒得心潮澎拜带无限感慨——使人黯然神伤 “叹滚滚英雄谁在?”。该联前人之述备亦,不再赘述。


(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