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老吴

友风子雨,明月入怀。
个人资料
吴友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八十年代(十):有家难回的日子

(2019-07-28 06:36:48) 下一个

1979年城镇居民返城之后居住问题非常严重,焦点问题是他们的城镇户口有了,房子却没有,成为“难民”,这在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也是一件大事,却很少有专题调查研究。

    我在海澄工作,每周六休息就骑自行车回到漳州,周日或者周一再骑车回到海澄。海澄到漳州要骑2个半小时。海澄到石码只有5公里,平时如果要到石码找朋友,我都随时可以去,晚上也常常借居朋友的家。

     在石码走街串巷,看到这时的石码,是文革之后最喧嚣的时候,也是最乱的时候。不是政治动乱,而是居住混乱。很多回城的城镇居民都无房可住,租不到房子,也无钱租房子,只好在骑楼的走廊,在“埕”和“间”的凹凸里,或者是中山公园大树下和纪念碑下,用木头和毛竹搭起了临时草寮或帐篷。一遇到大风雨,蓬顶被掀起,只好过起“地做床来,天当被盖”的苦日子。

    没房住的有几种情况。一是原来有房子的,下乡之后把房子锁了,以后房子就被有关部门管理,转租他人了。如今主人回来了,租户也一时搬不走。二是地富反坏右家庭下乡后,他们的房子可能是被没收或者被强占,回城无家可归。三是下乡前原来就租别人房子的居民户,回城后更是找不到房住。于是,讨房成了码城那个时代的老大难。政府也使出浑身解数,在石码周边农村搭盖了很多比猪圈高一点的临时住房,以解决让回城知青和居民的燃眉之急。

     有个几故事很能说明当时石码的乱象。

     张某年近五旬,在南靖下乡11年之后回到石码,住回了原来自己的骑楼,家已经破败不堪,文革时大门涂上的红色漆已经被风蚀雨浸剥落得露出了原木的颜色,一对门环也掉了一个,室内光线暗淡、潮湿,有一种近乎发霉的味道。几枝伸出院墙的树桠光秃秃的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他们下乡之后,这套两房一厅的房子由他的亲戚代管,借给单位做仓库,好在花费一番周折就讨回来了。

    但并不是所有回城的居民都像张某这样幸运。和张某同龄的王某夫妻和一对儿女也是七九年回码,原来的房子是王家祖先留下来的骑楼,前面有楼下有一厅,楼上有两房,进去是天井,后面有个房间和一个厨房。以天井为界,前面的面积是后面的一倍。因为王某出身不好,下乡后这房子被没收,由石码有关部门租给两户人家。一家住前面,一家住后面。而现在,王的一家人回城却无家可归,只好找居委会要讨回房子。居委会让他们找有关领导部门, 他又去找这个部门,部门干部解释:“我们当时只是从石码革委会接管这套房子,回城的人很多,现在只能让住后面的那一家搬走,前面的那一户要等待分配他们新住房才搬走。”

    这样,王的房子被侵占10年,如今只讨回后面的三份之一,只是比流落街头好多了。但他的儿子还是不服气,自持有理,到有关部门交涉,要求房地产付10年的房租。有关部门领导还是不予理睬,只是出示了一本10年来维修房子的账单几百元,以抵押房租。那时候像这种一前一后的骑楼竹竿厝,每月也是几元的房租,那10年的房租和维修费刚好摆平。儿子想和他们再据理力争,已经是半头白发的王某劝告他算了,十年动乱,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大家都要克服苦难,慢慢解决。他再也不想拉着这付老脸到处碰壁了,能在自己的屋檐下的一角过日子,要谢天谢地,感谢上帝了。(我的八十年代之十)

最近博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谢谢你的鼓励和鞭策!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卫谈' 的评论 : 没有关系!你写得很好,有的文我还收藏呢?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近来时间紧,手又懒。好久没出文章了,谢谢关心。逐渐恢复吧!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大卫谈' 的评论 : 很久没有看到你了!谢谢来访留言.
大卫谈 回复 悄悄话 当时本来住房就紧张,回城后很多家庭出现矛盾。还有招工的困难,很多年才逐渐平静下来。好在知青的适应能力很强,也知足。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晓青' 的评论 : 当时回城居住困难的主要对象是城镇居民.知青基本上没有问题,我是把城镇居民做为一个群体来思考这个问题.
晓青 回复 悄悄话 是的,当时知情返城后因为没处住,带了的问题很严重。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