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雅图老吴

友风子雨,明月入怀。
个人资料
吴友明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我的八十年代(二):壮志未酬 痴心不改

(2019-06-27 18:36:36) 下一个

   按:偶尔看到博文这周真是好事多,推荐一下。

  “好事多”来源于Costco的中文翻译“好市多”,文学城现在很Costco,文学城现在好事多,几乎每周的热门排行都有Costco“好事多”。

   八十年代,在中国大陆就是“好事多”的年代。那是改革初期,整个社会具备“帕累托改进”的特质,各个阶层都在变好,而且很少利益冲突。农民吃饱了,工人薪资上升了,读书人可以高考了,商人可以经商了, 你好我好大家好,总体气氛积极向上。

   在那“好事多”的时代里,也有很多憾事。我77级高考上了录取线,却未能入学,就是一件憾事。

    正文:

    我在微信和文学城发了并不遥远的年代之后,收到不少反馈。有七七级大学生说:我的那些知青朋友中,不少人没能考上大学,后来上电大,夜大来圆自己的梦想的,觉得他们付出的更多。有人说,七十,八十年代,电大给文革耽误的一代提供了学习和获得文凭的机会,许多人后来大有作为。

    其实不只是电大,各地很多成人高校如自考、业大、夜大、函大等,都给被文革耽误的一代提供了学习和获得文凭的机会。有人说成人高校类型多,含金量不同,我没有去比较。不过,在我们的老家龙海,电大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成人高校。

     在考电大之前,有些事是难以忘怀的。77年恢复高考时,我在福建华安水电工地的民工大队当以工代干,夜以继日地开挖穿山隧道,我向领导要求回家复习,领导只批准我两周的时间。我回到我下乡的地方,公社举办高考复习班,上课的时候听老师的讲课,才发现自己把所学的知识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我是被逼上梁山,焦头烂额。

     两周后匆忙参加考试,不久发榜,我榜上无名。我失望地回到水电工地数日,却忽然接到招生办电话,我上录取线了,回乡参加体检。我如释重负,重新燃起希望之光。

     原来我是第二批上线体检,本来是要安排到各县的师范专业学校就读的。那时候小学师资人才奇缺,各县凡是有条件的都要立刻办师专分校,但因为临时抱佛脚,校舍不足,不能录取已经体检上线的新生。壮志未酬,我就这样落选了。

    说人生无悔真的很难。在考试前夕数月,有不少下乡知青回城复习功课,结果第一批通知体检,都人学了。如果i我有两个月的时间复习,考上的可能性很大。后悔又有什么用?

    半年之后就是78级高考,工地上忙于竣工大会战, 根本没有时间再去复习功课,再加上78年的考生更多,我更没有把握,只好放弃。

     朋友说我不是太笨而是太老实,如果当初狠下心来回城复习功课,考上77级或者78级不是没有可能。79年更是望而却步了,快30岁的人怎么可能和应届毕业生竞争呢?所以回城之后只好选择读夜校,先把中学知识补上再说。

    1980年知青招工,我从闽西南土楼山区被招回闽南龙海县工作。那时,十年动乱虽然已经过去三年,但整个社会还没摆脱文革的封闭状态,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人们精神上的解放才刚刚开始。 

    这时的回城知青,大都是三十岁左右的青年,虽然几乎都是一无所有,却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了。我的一知青朋友下乡十几年,回城时只从农村带回两只木桶。好在那个年代结婚不破费,婚礼请客是在家里,红包10元面子就很大了。这些和共和国一起长大却生不逢时的知青,忙完结婚之后,才从文革的恶梦中醒来,才有时间冷静下来,想继续求学。那时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把被四人帮夺回的青春夺回来。各级领导顺应民心,非常重视成人教育,龙海也和全国城乡一样,各种文化夜校和讲座如火如荼。我记得最早办的夜校是英语和中学课程补习班,夜校的课堂是设在龙海县城石码镇某小学的校址,走路几分钟就可以到校,非常方便 。但是上夜校的老三届极少,我的同龄朋友们大都刚刚结婚,工资低,每个月30几元还要养家糊口,对继续读书望而生畏。

      80年代初期,在龙海,可能有少数人参加大学自学考试和函授大学考试,有工作机构的唯有龙海电大工作站。所以,报考电大成为成人高考的一种潮流,以我们是1985届为例,考生大多数是60后,25岁以下。他们是读大学的年龄,不少是只差一步就走过高考的门坎,读文科比数理化更需要死记硬背,他们都比我年轻,当然记忆力比我好多了。和年轻人在一起,我觉得自己读得很吃力。对能不能考上没有把握。好在有一些同学经常在课后一起学习。

     记得有位同学的家是在新盖的两房一厅商品楼里,那一天晚上我们到他家复习,每人交流自己的作业,有位同学写了作文“小雨中的回忆”,声情并茂地念给大家听。当然,作文的内容我实在是记不起来了,但是“小雨中的回忆”一直成为一种人生经历的特殊意象留在我的脑海里。尤其是来到一年到头几乎都有小雨的西雅图,这种回忆就更加亲切。上网近20年了,我不管是写长篇、短篇,有太多的“小雨中的回忆”让我浮想联翩,比如在这篇妈妈的蒲公英里,是我们兄弟姐妹去看爸爸妈妈墓地的文章,其中写道:今天,我又来了,爸爸妈妈,我看你们来了。我的眼泪和空中滴落的小雨滴融化在一起,还需要西雅图小雨中的回忆吗?还需要普捷湾的情深深雨蒙蒙吗?

    家乡的小雨,和西雅图的小雨一样,永远滋润着我的这颗爱的初心。爱读书没错,爱文凭没错,爱知识没错,爱中华文化没错,这些都是八十年代中华儿女的“好事多”,也是我今生的最爱。 正如一首歌唱的: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风霜雪雨搏激流,

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少年壮志不言愁。

(八十年代生活回忆之二)

最近博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想把这篇文章的二维码扫到微信上,却是空白的。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并不遥远的年代”是我80年代生活回忆之一,这篇是之二。明天发之三。
吴友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梅华书香' 的评论 : 谢谢;早安。
梅华书香 回复 悄悄话 沙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