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链接:
昨天看到这个标题,即吸引眼球,又接地气,于是看了一下。
我对这段最感兴趣:
问及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时,陈豪摇头说不知道,又问陪同的国务院秘书长杨晶,也说不知道,王岐山感叹一声:“你们不接地气啊。”
于是我才知道王岐山所说的接地气,就是要接“万紫千红一片绿”和“一动一不动”的地气。
先看“万紫千红一片绿”。万紫就是一万张5元的(1人民币约合0.145美元),千红就是一千张100元的,一片绿就是一片50元的。
再看“一动一不动”。“一动”就是一台车,“一不动”就是一栋房子。没有几十万元准备,就没法结婚。这些要求让不少家庭不堪负重,甚至举债结婚。
我们知道了王岐山关于干部必须接地气的教导,我也来谈谈接地气的感想。
这些日子有几位朋友常说文章要接地气。我想那是指文章朴实无华,通俗浅近,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具有启发性和表现力,表现文字的本色美。具体说来,可读性高的,图文并茂的和原创的文章最接地气。标题也很重要,是吸引其他网友看文的第一道门槛。字数1000以上为宜。
我们把话题穿越吧。
文章接地气自古有之,古代以陶渊明为例。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最接地气,平淡、朴素、质蕴。如如《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苍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开头几句追述自己对“误落尘网”仕途生涯十三年而不胜懊悔的深沉感慨,“开荒南野际”后写归隐以后的生活。诗里的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 犬,鸡鸣,这些平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都添了无穷的情趣。诗人大含细入,让这些具体事物浸透着自己摆脱封建牢笼,追求和平宁静生活环境的无限情感,表面上看实在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读起来却诗意盎然,如口角春分,令人心驰神往,它们已经不是山水田园的直感画面,而是成为诗人感情的一个有机成分了。这就 是陶渊明最常用的艺术构思手法,这种构思手法的深度在于,他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渗透在自然界的具体事物中并使两者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从而把个性精神 和艺术完美地统一起来。
现代文人接地气,以赵树理为例。
赵树理在《三里湾》第二节里,介绍了王宝全、王金生的居住环境,按东西南北的顺序介绍了窑洞房子及使用习俗。例如西边四孔窑洞的分工是这样的:金生、玉生兄弟俩已娶妻成家,各住一孔。王宝全老两口住一孔。女儿玉梅住一孔,但却是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这表明,一方面闺女大了,需和父母分开居住;另一方面又因她未出嫁,要谨防越轨乱礼,和父母的窑洞串在一起,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在这里,窑洞已不是简单的物质客体,而是寄寓了传统的民俗心理,成为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
写到这里,是不是跑题了?和王岐山有什么关系?和“万紫千红一片绿”,“一动一不动”接地气有什么关系?当然有!
先看接地气和陶渊明的关系。干部回答不出来,就是不接地气,如果像陶渊明一样,就不会答不出来了。
我们都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我们不需要现在干部不为五都米折腰当农民,只要多听一些群众的意见就不一样了。你干部都不接地气,有多少农村的房子被拆迁,农民的地被污染,农民的地气不冒泡,你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农民结婚要“万紫千红一片绿”,你还以为形势大好,回答不上来。王岐山给你一个“一动一不动”,你才懂了,才知道要动了。原来是结婚的“地气”越来越高了,票子、车子、房子一样不能少。这么大的群众运动你都不知道,还当干部?
再看接地气和赵树理的关系。我们说“一动”就是一台车,“一不动”就是一栋房子。是物质的。
看清楚了!《三里湾》玉梅住的套窑,与父母住的那孔窑相通,有窗无门,进进出出必须经过父母的门。
所以,玉梅也有她的“一动一不动”。她的一举一动都可受到父母的监督、约束,父母要谨防越轨乱礼,这是一动。一不动就是家里太穷,没有钱盖房,她没有自由,她的青春岁月只能呆在她的套窑里“不动”。
玉梅的“一动一不动”是精神上的压力,我们现在说的是“一动一不动”物质上压力。中国的农民们从半个世纪前的精神压力,到现在的物质压力,是最接地气的社会现实,不是吗?
农民翻身得解放,还需要多一些像王岐山这样接地气的领导干部。
我的新闻观察文集:
中华民族的人民必须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