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一叶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个人资料
正文

Amy Tan《命运的反面》1. 鱼颊

(2008-09-26 20:35:55) 下一个

     暑假读了Amy Tan (谭恩美)的新作“The Opposite of Fate"《命运的反面》。

     谭恩美在美国现代文学很有一席之地,我的美国婆婆是谭迷,曾听过谭的演讲。女儿出生时,奶奶寄给她的第一本儿童图书是Amy Tan的“The Chinese Siamese Cat" 《中国的暹罗猫》。

     记得10几年前,刚来美国修英文文学,那时我是系里唯一的亚裔,常有同班美国同学问我,Joy Luck Club《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方面,写得可信吗?那时书没看过,电影看了,拍得挺好,尤其是中国三,四十年代的那段战乱 - 流离失所,兵荒马乱,以及花花世界上海夜宴的灯红酒绿。。。比起那时美国拍的其它中国片,细致真实了许多。又有美国好友推荐谭那时的新作The Kitchen God’s Wife《灶君娘娘》, 和The Hundred Secret Senses《百种神秘感觉》。印象中她的小说将中国旧文化里鬼神写得诡诡秘秘,又有很多关于亚裔母女,两代人,两种文化的隔阂,代沟,误解,感情冲撞和试图了解。

    谭的语言技巧,如她的朋友费丝(Faith Sale)的比喻:谭的遣词造句如开水龙头一般容易。"She believed for some reason that writing came easily to me, that words pured onto the page with the ease of turning on a faucet."(Tan, 64)读谭的小说,你能感受到她的情感,文字诙谐生动,想象力丰富,情节无奈而感人,无怪乎很受美国主流文化欢迎。几乎她的每本小说都获《纽约时报》最佳销售书(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之誉。2001年冬天,谭恩美来到我当时住的雪城杜威特(DeWitt)图书馆访问,儿子那时刚出生,没有出门,错过了。后来到图书馆借了她当时的新小说The Bonesetter's Daughter《接骨师的女儿》,小说以她外祖母的故事为题材,情节起伏大,很吸引人。记得那时产假在家,除了带孩子,就是捧着看那本小说。

    《命运的反面》是自传,谭恩美收集了自己的散文,演说,情书,游记,信件,穿插了她一如既往的文化差异,母女代沟等为经纬线。虽然不同章节有重复述说之嫌,但因是多篇作品汇集,本是难免的。

     谭恩美的祖父是广东人,从小上英文学校,是基督徒,有12个孩子,谭的父亲是长子,说流利的广东话,普通话和英文。年轻时放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奖学金而去加州Berkeley修神学。后来成为加州华人教会的牧师。谭的母亲住上海,曾有过不幸的婚姻,和三个女孩,因她的第一任先生,一国民党飞行员,常折磨虐待她。谭母在天津遇谭父后,决定离开第一任先生,为此入狱。到美国读书的谭父,为她祷告,她49年出狱后,离婚并致电谭父,问是留在上海还是到美国。谭父让她来美国,随后他们在美国结婚,又生养了三个孩子 -谭恩美和她的兄弟,美国成长的谭对她母亲在中国的不幸婚姻,和母亲留在中国的孩子等旧事,一无所知。直到老年,谭母才告诉她往事,谭恩美相当震惊,遂引发了她写母亲以及外婆的悲伤旧事,以她们的故事为背景,和亚裔美国人成长的困惑,矛盾和爱怨为主题,33岁那年她的第一本小说《喜福会》一炮打响,并被改编为电影。

     今天我先介绍她的散文小篇 Fish Cheeks《鱼颊》。

     谭恩美14岁那年喜欢上了一位白人牧师的儿子罗伯特,那年圣诞平安夜,她父母决定邀请白人牧师一家来聚餐。谭担心罗伯特会如何看她们家简陋的圣诞餐,如何看待她家亲戚宴桌上嘈杂的声音,还有满桌的中国菜 - 没有美式烤火鸡和红薯。圣诞平安夜一早,谭母就忙起来了,有大虾,鼓着眼等着下锅的全鱼,豆腐,和切得如自行车胎般的鲜鱿鱼。

    晚宴上,谭的亲戚们伸手穿过桌子,用筷子夹菜,罗伯特一家则耐心地等着食物盘子传到他们。当谭母将蒸全鱼端出,谭的亲戚们小声道好,罗伯特脸很无奈地扭曲着。敏感的谭很难堪,心里正绝望着,谭父用他的筷子夹了鱼眼下的一块嫩软的脸颊肉,对她说,恩美,你最喜欢吃的。“Amy,your favorite”(126, Tan)。那一刻,恩美真愿自己消失。

    晚宴后,谭母告诫谭,希望她外面如美国女孩,内里必须做中国人。"You want be same like American girls on the outside. But inside, you must always be Chinese."(Tan, 127)  14岁的谭很不以为然,直到多年以后,她过了初恋的青春期,她才体会到母亲的苦心和她那天精心做的晚宴。晚宴上,母亲选择的全是女儿喜爱的食物。

    我选择散文《鱼颊》因为女儿霏喜欢这一篇。在美国生活的我们和成长的孩子,多多少少都会经历文化差异,关于文化,龙应台的解释是,“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特定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一个家有家庭文化,一个民族有民族文化,一个公司有公司文化。文化,确切地说,是约定俗成的礼仪,意识观念,日常习性等不同方面将原本分散的个体串织起来,产生公认的民俗习惯,信念,道德观,抑或价值观。文化对个体有约束力和影响力的同时,个体对所属文化有依附感和安全感。

    因为外子是美国人,我对东西文化差异有很直接,直观和感性的认识。家庭文化为例子,中国传统文化重纵向血脉相承,古时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说。美国文化受基督文化影响,重横向夫妻关系,也就是说,一旦夫妻结婚,夫妻应脱离父母,成为彼此的第一位。“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纪2:24)记得我从前公司部门经理Dan,他的妻子来自菲律宾,他们有4个孩子。这4个孩子是她妻子和第一任菲律宾先生的,因她的菲律宾先生早逝,她带孩子来美国,找到了她学生时的美国笔友(Pen Pal)Dan,那时的笔友有如现在的网友。他们喜结良缘,如今已结婚20多年,4个孩子都已长大。又有,两年前,我离开公司时,部门来了个小伙子,刚订婚,给我看他未婚妻的相片,未婚妻很漂亮,大他几岁,离过婚,有3个很小的孩子,但小伙子告诉我,他已学会为孩子换尿布,他为自己不久将同时荣升为先生和父亲而自豪呢!

再有,西方文化重本位主义,强调个体独立。东方文化重集体本位,强调社会家庭责任感。美国婆婆和我出门买东西,从来要自己付钱。每年老人生日,我们寄礼物给老人。同样,孩子或孙辈过生日,老人也一定寄礼物给我们。中国文化,儿女独立后,一般要给父母钱,尤其是我们不在父母身边,只有通过寄钱,多少弥补无法在他们跟前尽孝的缺憾。美国文化里,没有“养儿防老”这个词,父母生养孩子是纯粹付出,但基督文化里有尊重孝敬父母(Honour thy father and thy mother) 的教导。美国老人在孩子大了以后,身体还好时,喜欢出游,享受生活。中国老人对孩子仍然有责任感,我是很有福的人,两次生孩子,母亲都来照顾我,生第二个孩子时,父母一起来美,帮忙很大,美国老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鱼颊》文章里,谭母心思放在孩子上,加上一家子的亲戚,文化使然,她做中餐,中式餐桌风俗,原本是一顿很丰盛的圣诞晚宴。但谭恩美的心思是她的暗恋情人,情人恰好是美国白人,谭的描述:他不是中国人,他白得如马槽里的玛丽亚。"He was not Chinese, but as white as Mary in the manger."(Tan, 125) 于是,饮食文化的区别和餐桌礼仪的不同,那个家宴让谭感到无地自容而记忆深刻了。

    在美国我们也常请客,中国父母来访时,一定是中国饮食习惯。美国亲戚来访时,美国饮食礼仪。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朋友有中有西,我们做中餐和西餐,摆在餐厅桌台上,大家自助方式就餐,简单易行,皆大欢喜。 

 References 参考:
Tan, Amy. The Opposite of Fate. Penguin Group Publishng Company. 200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