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承认:中国导弹打击很可怕 -《中国导弹及其战略》析zt

(2007-12-14 19:44:04) 下一个
台专家承认:中国导弹打击很可怕
2007-12-14 08:55:17 中华网论坛


台湾军事专家8日承认,解放军若以M9飞弹(导弹)向桃园机场瞄准发射,命中率是百分之百;攻击总统府则命中率将更高。

中国导弹的发展内情、运用方向也就更加引人关注,加拿大明镜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导弹及其战略》则对此作出了惊人的披露和分析。

《中国导弹及其战略》是第一部介绍中国最尖端武器、也就是导弹的专著。详述了中国导弹的发展史,尤其是中国导弹武库里各种用途、各种性能的「东风」、「巨浪」导弹,亦剖视中国对国际未来军事冲突的看法和对策。据说解放军的一些将军级学者给予了该书作者赵云山许多参考意见。

赵云山认为,在可见的将来,中国同其他国家发生正规军事冲突的时候,所使用的核心武器便是导弹。导弹攻击或防御阶段将是中国同其他国家军事冲突的第一个阶段,在此一阶段发生之后,枪、炮、炸弹等武器才会使用。

如果争夺台湾的战役打响,那将是一场带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特点的现代化战争。导弹将是中国打赢台湾战役的核心武器。除去战略导弹之外,其他各种导弹均会在台湾战役中使用,使用的结果是导弹打击的各种目标均被摧毁。

中国在对台湾实施导弹攻击的同时,东风-5、东风-31、东风-41、巨浪-2等战略导弹进入戒备,有效的威慑美国不得直接介入台湾战役。因此中国的整个导弹系统将全面应用于争夺台湾的局部战争。

赵云山在厚达近五百页、三十万言的《中国导弹及其战略》分析,台湾战役结束以后,美中对峙的下一个地区是南中国海。中国将以导弹武器为主要火力参加战斗,摧毁各国在南沙群岛上所建立的据点,击沉击伤各国军舰,击落各国战机,甚至在冲突激化矛盾走向极端时,对各国之战略目标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

《中国导弹及其战略》其中一章:《中国导弹威慑亚洲太平洋》:继火炮火箭炮在战争中使用之后,在一九五0年代人类发明了以制导炸弹,即导弹为主体的精确制导武器。由于精确制导武器及其相关技术(如电子技术)的产生以及在战争中的使用,逐渐引起了人类战争形式新的革命性改变,这即是通常所言的「军事革命」(RMA,RevolutiononMilitaryAffairs)。

军事革命概念最早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官员马歇尔(Andrew.Marshall)在一九七0年代提出,美国军事革命理论的研究得到了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欧文思(ADM.WilliamA.Owens)的积极倡导,一九九三年佩里(WilliamJ.Perry)担任美国国防部长后,支持欧文思和马歇尔,在国防部和美国的思想库方面大力的倡导军事革命的研究和军事革命措施在美军中的落实。

中国对于军事革命的研究起始于一九八0年代,在一九九一年的波斯湾战争后解放军对于军事革命的研究进入高潮。

一、导弹武器与中国的军事革命思想

精确制导武器是现代武器技术的核心部分之一。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中国起步早(自一九五0年代末期中国便开始了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的研究发展),所投入的力量大(中国导弹研发导弹的早期,每试验一次都要占用全中国大陆近一半的通讯线路(1)),所以中国的战略导弹和战术导弹中都有性能优异的型号(例如战略导弹的东风--31、东风--41、巨浪--2,战术导弹的东风--11、东风--15、超音速巡航导弹等等)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发挥主要的作用。

由于拥有比较先进的导弹,具有一定的现代武器技术,所以中国的军事理论研究涉及到了军事革命的范畴。在一九八0年代,中国的军事理论界,例如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国防大学以及其他相关的单位便开始研究军事革命的问题,开始探讨在精确制导武器技术的条件下更新军事理论和改变编制体制的问题。

中国军方对于军事革命的研究由于中国内政变化的原因,在一九八0年代末趋于沉寂,新型军事理论的建树和新型编制体制的制定被放到比较靠后的位置。然而,一九九一年美国率领盟军攻打伊拉克的海湾战争震惊了中国军界,解放军认为以自己目前的军事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同世界先进国家作战,将会得到类似伊拉克一样的结果。猛然间,对军事革命的研究再次成为解放军的中心课题

A,现代武器技术与军事革命的关系

军事革命的实现取决于三大要素:现代武器技术;新型军事理论;新型编制体制。首先实现军事革命的国家,将在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中对没有实现军事革命的国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没有实现军事革命的国家将被实现了军事革命的国家打败。

在军事革命的三大要素中,现代武器技术是实现军事革命的物质基础,是军事革命的最重要的实际部分。

一方面,没有现代武器技术,军事革命就不能实现。一个军队没有现代武器技术,就不可能采取新型编制体制,即便是采取了新型编制体制,也不能发挥有效的战争效能。没有现代武器技术的军队采取新型编制体制,其作战效能甚至低于在旧编制体制下的作战效能。

另一方面,没有现代武器技术,也不可能创立新的军事理论。因为没有逻辑演绎的物质基础,以及总结理论的实际根据。一个善于思考的军队可能注意其他军队,例如美军和俄军,发生军事革命的新军事理论,学习正在发生的世界最先进的新军事理论,但是,如果没有自己先进的现代武器技术,就不可能产生自己的新军事理论和新编制体制,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军事中实现军事革命。

使用不适合自己军队武器技术的军事理论或者编制体制,只能导致战争中的失败。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现代武器技术,就不可能实现革命。

B,中国对现代武器技术和新型军事理论的思考

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思想发展超前于物质发展,以及善于思考,将有限的物质力量发挥到极限的传统,中国的军事思想家继承了这种传统。

对于中国军界而言,军事革命的理论性研究超前于中国国防科工委所提供的现代武器技术,原因是解放军的军事思想家认为:军事革命成功与否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取决于充分发挥新技术潜力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合理的编制体制。历史说明最先实现军事革命的并不必然是军事技术上最先进的。

在现代武器技术和新型军事理论方面,中国军界有二种主要的思考:

(一)解放军的军事理论必须现代化。在现代武器技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不能放弃现代战争军事理论的深入研究,新型军事理论乃是未来战争中夺取胜利的指导思想,必须研究推动军事革命形成的新型军事理论,并且将之付诸实践。要由新型军事理论的成型,带动解放军的现代武器技术和新型编制体制的发展和确立。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国防大学率先进行新型军事理论的研究。

(二)解放军的军事理论要保持长期以来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要继续学习和发扬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新型军事理论要同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结合,研究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以落后武器打赢现代战争的理论。现代武器技术是能够同新形势下的人民战争思想相结合的,例如,建立单兵便携式的「红缨」地空导弹和「红箭」反装甲导弹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广泛、有效使用的理论,等等。

这二种关于新型军事理论和现代武器技术主要的思考,在中国军事思想界是同时并存的。

C,中国的新型军事理论带动现代武器技术

将美国兴起军事革命的过程同中国研究军事革命的过程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差别:美国是先有大规模现代武器技术的发展,后有新型军事理论的建树,中国是相对的先有军事理论建树,后有大规模现代武器技术的发展。

在一九八0年代中国装备现代化刚刚从陆军开始的时候,解放军军事思想界就掀起了研究讨论「军事革命」的热潮,体现出军事理论研究对现代武器技术发展的超前性。

自一九九一年波斯湾战争以来,中国对于军事革命的理论研究和讨论不遗馀力,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中国军事思想界对新型军事理论的研究从外军(例如美军、俄军)情况和本军情况二个方面出发,针对二个方面的不同情况建立自己的新型军事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实用性、实战性。

就客观规律而言,军事理论的发展本身要求著武器技术的提高。中国国防现代化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一九八五年中国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起草的《深入进行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九年中国国防科工委起草制定的《二000年的中国国防科学技术》,都是在军事理论研究的一系列成果基础上制定的。上述发展现代武器技术的指导性纲要,要求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到解放军部队。

进一步而言,军事理论发展的本身。指导著武器技术提高的方向和内容。中国军事思想界对新型军事理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的落实到指导如下武器技术的发展:新型导弹技术、定向能武器技术、信息武器技术、航天武器技术、新材料技术。可见,中国注重的这些武器技术具有相当的超前性。

导弹武器技术作为中国军事装备比较现代化的部分,在引导中国军事革命思想的兴起方面起过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研究中国的战略战术思想,到研究中国军事装备的现代化过程,都离不开对中国发展导弹武器的深入了解。

二、中国研究导弹的历史

中国的导弹研究是一九五五年钱学森从美国返回中国以后开始的。在火箭推进动力学和工程控制论方面钱学森有著很深的造诣。在一九四五年,钱学森曾经以美国空军上校的身份参与接收德国的火箭技术。

钱学森后来受到美国极右的麦卡锡主义的迫害才愤而回到中国。钱学森天才的科学思想和他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结合在一起,对中国的导弹事业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研究导弹的早期,钱学森的作用以技术领导为主,在中国研究导弹的中后期,钱学森的作用以科学思想引导为主。

一九五五年十月钱学森从美国返回中国,一九五六年三月钱学森向中国中央提出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五月中国国防部导弹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研究院院长。

中国对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的研究发展,采用集中全中国大陆科学和工业力量攻关的方式,即所谓大??力量逐个解决研究制造导弹原子弹中遇到的科学技术问题。

要实现上述的攻关方式,就必须要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能够调动中国大陆全部人力物力的领导机构,这个机构便是「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中央专委一共有十五个人,专委主任是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其馀的十四个人有七个是副总理,七个是各工业部的部长。具体的运作方式是导弹研究院(钱学森是导弹研究院的院长)等研究单位提出要求,经中央专委讨论通过,向全中国大陆范围内相关的各个科研机构和工厂下达命令进行研究、进行合作、或者进行生产。

中央专委的命令毫无阻挡地被贯彻执行。中央专委不仅是一个有权威的协调机构,它还是一个对战略导弹制定战术指标的机构,因此它在中国研究导弹方面是至高无上的领导机构。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央专委在北京成立。

在中国研究发展导弹的历史中,钱学森在一九五六年二月向中国中央军委和国务院提出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国防航空工业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照钱学森的意见办的。

中国研发导弹的整体战略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这个战略方针对中国高科技武器技术研究的指导作用一直延续至今。

三、中国有关核导弹的战略思想

美国在一九五0年代曾经多次打算使用核子武器在北韩、金门马祖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其他地区打击中国。

一九五0年十一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韩战第一次战役中以突然袭击的方式给美军造成了极大的打击,美军仓皇撤退,此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认真地考虑了使用核子武器轰炸中国军队,以扭转战局。一九五三年二月□五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准备在北韩的开城地区对中国集结的军队使用战术核子武器。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到一九五五年三月间,中国对金门马祖地区发动攻击,美国认为必须遏止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因此多次打算对中国大陆使用核子武器。一九五八年九月,由于中国不断的炮击金门马祖地区,美国认为中国又在试图扩张,所以再一次准备对中国大陆使用核子武器。当时,美国已经把核子武器部署在台湾的台南空军基地,美国在台湾海峡巡弋的第七舰队也配载了相当数量的核子武器,而且得到了授权,一旦台湾海峡情势紧急,就可以直接对进攻的中国军队使用核子武器。

因此,中国有关核导弹的第一条战略思想便是:制造出原子弹头装在导弹上,拥有自己的战略导弹,打破美国的核讹诈。毛泽东在一九五六年中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中国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意见极为一致。

随著中国和苏共之间的分裂,中国同苏联也产生了战争的可能,一九六九年中苏边境战争发生后,苏联打算以核子武器对中国实施「外科手术」打击,以彻底摧毁中国的武装力量。因此,继美国之后中国又多了一个核子对手。

自一九六四年拥有核子武器以来,从过去、现在、将来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上看,中国有关核导弹的战略思想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核子威慑阶段,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八四年;第二阶段: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从一九八四年至二000年;第三阶段:能动核子威慑阶段,从二000年开始至将来。

A,简单核子威慑阶段(一九六四--一九八四)

中国的简单核子威慑战略思想内容较为单一:掌握战略核子武器,粉碎敌人的核讹诈,不依赖核子武器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战争中不首先使用核子武器。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第二天,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七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声明中表述了其简单核子威慑阶段的战略思想:面临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无动于衷。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中国发展核武器,不是由于中国相信核武器的万能,要使用核武器。恰恰相反,中国发展核武器,正是为了打破核大国的核垄断,要消灭核武器。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上述的政府声明,可以作为简单核子威慑阶段中国核子战略思想的正式表述。

B,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一九八四--二000)

实用核子威慑阶段的中国战略思想与简单核子威慑阶段的战略思想相比较,有继承的特点,也有发展的特点。

实用核子威慑阶段的中国核子战略思想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核子防御而非核子进攻的战略思想;(二)对敌人实施核子威慑的战略思想;(三)遭受核子攻击时实施核子报复的战略思想;(四)以核子反击有效摧毁敌人的战略思想。

(一)核子防御而非核子进攻的战略思想

就中国的军事力量而言,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八九年的四十年间,其常规力量一直大于核子力量。因此在中国的国防战略思想上,一直没有在战争中首先使用核子武器的思想,中国一直认为在反侵略战争中,自己有足够的常规力量打败侵略者,不需要使用核子武器。

中国核子战略的决策者之一周恩来在一九五0年代便认识到核子武器在战争中对人类的毁灭作用,从此角度出发,中国也不主张首先使用核子武器。一九五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周恩来在中国国务院全体会议上提出:我们应该使全世界人民知道,原子能如果为和平建设服务,就可以造福人类,如果为战争服务,就是毁灭人类。(3) 在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中国核子防御而非核子进攻的战略思想,基本上是在上述的二种战略估计上产生的。

从中国生产的核子武器数量和性能上看,直到一九八0年代中期,无论是对美国还是对苏联,都是防御性的,而非进攻性的。因此美国和苏联都没有从中国那里感到核子武器的进攻性威胁。直到一九九0年代,中国的核子武器技术已经极其成熟,轻易地生产出自己需要的所有导弹核武器,美国中央情报局长才开始在美国国会作证,言及中国活跃的核子武器研究发展已经对美国本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尽管中国已经拥有足够的导弹核武器,但是其核子战略思想仍然保持著核子防御而非核子进攻的层次。然而,在实用核子威慑阶段,随著战术核子武器的发展成熟,中国军事思想界已经开始了使核子防御战略思想向前发展的问题。

中国在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中核子防御而非核子攻击的战略思想,乃是简单核子威慑阶段相应战略思想的直接继承。

(二)对敌人实施核子威慑的战略思想

一九八四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开始进行战备值班。「战备值班」的意义是无论何时,只要中央军委有命令,立即便可以向敌人发射导弹。

有了这种力量基础,中国的核子战略思想就比简单核子威慑阶段的思想向前迈出了一步:在自己受到对方威慑的时候,以自己的核子武力向对方进行反威慑,对敌人实施核子威慑,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冷战结束前后,中国同苏联(俄国)之间的关系已经缓和,双方决定战略核子导弹互不瞄准对方。由于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共同需要,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因此,中国核子威慑的对象目前只有美国和日本,以美国为主要威慑对象。

在台湾逐渐走向独立,美国向台湾不断提供高科技武器,并且策应支持台湾的情况下,中国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时地向军事冲突的方向发展,在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已经对美国进行过核子威慑:

一九九一年九月三□四日,中国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杨尚昆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准备打仗,打局部地区仗,打现代化立体大仗,甚至打核子战。帝国主义要搞霸权,要搞强权,要搞颠覆,要搞侵略,迫使我们要应付打仗。哪一国发动战争,挑起战争,把战争强加到我们头上,哪一国就必须承担战争的恶果,也必定在哪一国土地上遭受反侵略的毁灭性打击。

这是中国对敌人实施核子威慑战略思想的一个典型的例证。

(三)遭受核子攻击时实施核子报复的战略思想

中国认为在首先遭受敌人攻击的情况下,自己必须给敌人以有力的核子反击。在实施核子反击的时候,对敌人一定要狠,要打击敌人的要害。

在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中国的核子战略思想还没有主动对敌方实施先发制人核子攻击的设想,因此,中国的战略核子导弹绝大部分瞄准的目标,不是敌方的核子基地和军事基地等等「硬目标」,而是敌方的工业中心,政治经济中心,人口中心等等「软目标」。

中国的战略思想是,一旦遭受敌方的核子攻击,就向对方社会价值最为集中的目标实施核子反击,使敌方在战争中所受到的价值损失,远远大于它在战争中获得的价值。

这种核子威慑思想乃是中国对自己核子武器效能的有效利用。

然而,上述的这种核子反击的思想是在中国遭受敌方战略核子攻击情况下的思考和反应,它并不适用于中国在战争中受到战术核子武器攻击时的情况。

中国在遭受战术核子武器攻击的情况下,可能的反应是以战术核子武器给敌方以核子反击。在中国战术核子武力被摧毁的情况下,中国就会动用战略核子导弹,就会对敌方的战略目标发动攻击。

中国在受到战术核子武器攻击时的反应,同受到战略核子武器攻击时的反应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对战术核子武器攻击的核子反击,有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在升级的过程中,战争有停止的可能。而中国遭受战略核子武器攻击的情况则不一样,人类一旦使用战略核武器相互攻击,核战争就很难停止下来。

(四)以核子反击有效摧毁敌人的战略思想

在东方哲学思想衍生出的战略思想中,「后发制人」一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在中国实用核子威慑阶段中,后发制人的核子战略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发挥的结果便是以核子反击有效摧毁敌人战略思想的产生。

后发制人的核子战略思想包括了二个主要的部分:一、在敌人实施全面核子攻击的条件下,己方能够有足够的战略核子导弹在敌人的攻击之下生存下来;二、以生存下来的战略导弹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确保对敌方工业和人口中心的全面摧毁。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于多次遭受美国和苏联的核子攻击威胁,所以中国极为重视其战略导弹的防护,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比较强。在中国战略核??分之五十的导弹生存下来并用于核子反击。

中国的战略核子导弹的改进型,如东风□3改进型、东风□4改进型、东风□5改进型、东风--31、东风--41、巨浪--2等等均有携带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的能力,这些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够大面积摧毁不同的城市。

因此,中国在实用核子威慑阶段的战略思想具有后发制人,有效摧毁敌国的内容,例如在遭受敌方先发制人的核子攻击时,以生存下来的战略核子导弹一举摧毁敌国所有十万人以上的城市。

C,能动核子威慑阶段(二000--)

到二000年中国的洲际弹道导弹和洲际潜射导弹已经全面地装备战略导弹部队,中国的核子武库彻底完备,其核子战略思想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国核子战略思想演变的原因来自二个方面,一方面是国家战略思想随社会发展变化引导核子战略思想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核子武力在性质、数量、种类方面的飞跃引起核子战略思想的一定程度变化。

在能动核子威慑阶段,中国的核子战略思想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从后发制人的原则发展到在一定的条件下先发制人。在一定的战争条件下,中国可能对敌方首先使用战术核子武器。

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意识形态色彩的减弱,战术核子武器的成熟,促使中国传统核子战略思想发生大的变化,新型的核子战略思想将产生出来。中国的新型核子战略思想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确保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成为核子战略思想的最高准则,意识形态的影响消失;被动核子威慑思想让位于特定条件下的主动核子威慑思想;有限核子报复的思想让位于全面核子报复的思想;单一层次核子威慑的思想让位于多层次核子威慑的思想;战术核子武器在局部战争中实用化的思想。

未来,中国在同其他国家发生争端和冲突的时候,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很可能使用小当量的战术核子武器迅速高效的解决战斗。

中国使用核子武器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分为紧急情况下的决策执行过程和非紧急情况下的决策执行过程二种。参与决策过程的有如下机构:中国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中央军委;解放军总参谋部作战部;第二炮兵司令部。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研究生产了三代战略核子导弹。

中国第一代的战略导弹除巨浪--1以外,都是使用液体燃料的弹道导弹,机动性能比较差,自动化性能也不高,洲际的导弹基本上都储存在固定的发射井里,容易被发现,尽管经过了抗核加固,战时生存能力仍然不高。中国的第一代战略导弹是:东风--1、东风--2、东风--3、东风--4、东风--5、巨浪--1,共六类型号。每个型号都有性能改进的亚型号,增加射程,提高制导精度(CEP),增加弹头载荷,等等。在中国的第一代战略导弹中,东风--4和东风--5是洲际弹道导弹,能够攻击美国。

中国的第二代战略导弹几乎都是固体燃料的导弹,体积小,机动性能强,自动化性能高,洲际的导弹基本上都储存在机动发射车上。储存、竖起、发射三个功能都在一部汽车上,汽车在不同的洞库之间机动转移,侦察卫星和侦察飞机很难发现,具有相当强的战时生存能力,是很厉害的核子反击力量。中国的第二代战略导弹是:东风--21、东风--25、东风--31、东风--41、巨浪--2,以及一个型号的中程巡航导弹。在中国的第二代战略导弹中,东风--31、东风--41、巨浪 --2是洲际弹道导弹,能够攻击美国。

中国的第三代战略导弹主要是在核子弹头上的改进。中国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战略导弹的核子弹头几乎都是大当量的氢弹头,准备核子反击时极大地摧毁敌方的城市用的。以大当量的核子爆炸来增加其核子武器的威慑力。中国第三代战略导弹的不同之处在于,核子弹头向单一性能方面变化,极大地加强核爆炸的某一方面能量释放,抑制核爆炸其他方面的能量释放。例如以冲击波能释放为主,辐射能很小的核子弹头;以中子幅射波能释放为主,冲击波能很小的核子弹头;以热辐射能释放为主,核子幅射能较小的核子弹头,等等。核子弹头性能和效能的改变,使核子导弹便于在战争中使用,这是中国第三代战略导弹的重要特点。

在中国的第三代战略导弹中,长程的巡航导弹研究生产出来,进一步增加了中国核子武器的威慑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