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倾颓

醉人尽是杯中月,浮世犹如镜里花;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正文

(一)冰雪莲原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是如何办教育的?(转贴)

(2008-01-13 02:52:01) 下一个


宝宝酒吧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12&postID=27127 

据著名学者何兆武所述︰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大学生不仅免学杂费,而且还免每天的午餐费,如果学生上学仍然有困难可以申请助学救济金,且助学救济金在大学毕业后可以不还!

    因为是在全民族抗战最艰难的时候,几乎所有家庭能够维持活命就实属万幸,哪还有钱供孩子上学?所以当时的国民政府实行免费上学,在抗战的8年时间里不但没有因为抗战而中断大学的教育,而且上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有了增加,这是难以想象的,但却实现了.

    再说这时期的中小学教育又是如何呢?抗战的到来既是对我国的教育的极大破坏,也是客观上为我国的西部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在基础教育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中小学在校比例不仅有了很大的增加,而且大大改善了这些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这一切为我国的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再想想中小学是如何收费的?学杂费全免!

    在抗战最艰难时刻当时的国民政府却真正地实现了义务免费教育!那时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怎样的国度啊!有的家庭8年间没有吃过一滴油,一次肉.抗战前我们有4亿人,当时的西部只有1、8亿人,抗爆发后大后方一下子涌入了5千万人口,而当时的西部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全国的30%,民生工业占5%,却要养活50%以上的人口。就是这种情况下当时的国民政府仅有的财政力量下,不仅没有中断教育,反而又有所发展,使得中华民族的教育能够传承下去。

    为什么?因为只要中华民族的教育文化不中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希望就不会破灭!中华民族就不会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被任何列强征服!

    再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温总信誓旦旦地说︰到2010年中小学全部实现义务免费教育。

    抗战时期的国情怎能与现在的国情相比,抗战时期的经济总量又怎能与现在的经济总量相比?我们现在不是自豪地夸已经上升到第六位了吗?我们的教育是否也上升到了第六位?

    在抗战进入最艰难时候,当时的大后方生存已进入了临界状态,一些大学生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到一些中学任职以维持生存,杨振宁也曾到中学任职,一些教授不得不摆摊变卖财产以维持生计,闻一多都上街卖刻章.

    整个教育界的生存令人勘忧,但是当时的整个教育届的学者仍然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岗位,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职责。这些情况反映到国民政府后当时的教育部从仅有的财政里拿出了一部分钱予以补助困境中的教师,消息传到西南联大后,西南联大校委会召开会议经过最终研究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所有的教师集体联名拒绝政府的救济!

    为什么?因为“在全民族都为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的情况下,在大后方还有许多的人民生活比我们还要艰难,面对中国的百姓,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接受政府的补助呢?还是让这些补助由于抗战吧。”

    多么令人敬重的学者!多么崇高的人格!高山景仰!现在还能在大学里找到这么可爱的教师吗?还有这样品格的教师吗?

    到后来,君不见大学“教授”为房子、为职位、为工资、为待遇不惜撕下“文明”的脸皮向狗一样互相撕咬,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和尊严,向泼妇一样大骂,大闹。知识分子死了,中华民族的那种为国为民的品格丧失了。民族精神大厦一旦破坏决非十几年,几十年所能恢复。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的中小学大部分都是公立的,只有极少数的学校是私立的,比如四川大邑县刘文采办的广安中学。男女分校的现象在当时的中国并不多见,在抗战前的南开分男、女校,另外北京有女子师范大学,在湖南也有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但数量不多。 

    至于大学的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是任教教师自己编写的,如果一个教授连教材都编不出来,那他还有什么资格在大学讲坛上执教!大学里开什么课程是由教师自己决定,一学期讲多少,怎样讲都是由他自己来决定的,所以有的教授一学期只讲了几个专题,同样的文学课沈从文讲,钱锺书也讲。这样在同样的课程,就会出现不同的教授不同的教法和不同的观点,学生有时也参与他们的辩论,没有“学霸”的把持和限制。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什么课,在这种宽松的、自由的教育环境下培养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华民族在教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葩!它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学术、教育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也培养了一批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科学家!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国民政府在三十年制定过统一的国民教育条例,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省市的教材编写由其自己定,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省份是联合使用一套教材.但中小学的教材决不是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的,讲课却很自由。

    没有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由各省自己决定。

那时的大学招生也没有统一规定,有的是几个大学联合招生。比如,南开、北大、清华就常在一起招生。所以那时的中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参加不同学校组织的高考。以至有的学生可以接到几所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那时的大学招生人数是由各大学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扩大名额。也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那时,有的大学课堂是开放的。比如北大,就有过拉黄包车的人力夫在课堂听课。 

大学毕业后完全靠自己去找工作,不存在分配问题。象汪曾琪就在毕业后因为没有工作险些自杀。 

那时毕业找工作文凭是一个重要条件,但更注重个人的实际能力。有的校长了解到某人在学术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文章就有可能被聘为教授讲师或教授。比如,梁漱冥,沈从文都没有上过大学。

    一个企业或者大学的生存是靠有真实本领的员工或学者支撑的、维系的。只有在公有制的企业或者是某个政党办的大学,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注重的是关系和名不副实的“文凭”。在私有制企业、在私立大学或在大学脱离了财阀、政党势力的情形下,重用的是人的才能。

    1936年全国共有专科以上的学校108所,其中,大学42所,独立学院36所,专科学校32所。

共有272个学院,1095个系,在校生41.922人。到1947年,全国高校207所,其中国高74所,省立高校54所,私立高校79所。其中大学55所,独立学院75所,专科学校77所,在校生155.036人,研究生424人,大学生130.715人,专科生23.897人。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15%;在省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25%;在市县不得少于预算总额的35%。 

这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于民国36年度(1946年)联合招生的“国文试卷”。内容如下︰

(一)作文︰(文言语体不拘,但须分段、加标点。)

作文题目︰学校与社会

(二)解释下列成语意义
1、指日可待
2、变本加厉
3、隔岸观火
4、息息相关

    这就是1946年的国文考试卷,全卷不足50字,那年考生三万人,录取一千人。

    这里有一种意识问题,出题者的意图是︰答题者是如何思考的?从什么角度思考的?没有限定反而使得答题者的思维更不受约束。思考的空间可以是无限大。这是考察考生的主观认识能力的试卷。就如“隔岸观火”这个成语,你可以把它写成一个几百字的小论文,也可以三言两语解释。而评定试卷优劣的标准也是由判卷的老师的主观性思维来决定的。

    所以这里面出现了一个问题︰考生答卷没有限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思考认识,评卷老师没有标准答案,完全靠老师的主观认识。那么老师的人格,学术水平,知识体系、结构,评价体系和标准就决定了一个考生是否能被录取。

    现在的大陆考试,恰恰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答案的标准化,思维的限定。表面看来体现出客观公正性,其实却扼杀了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明治天皇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是什么原因日本战胜了〞强大的〞大清朝?在战胜清朝的战争中是谁的功劳最大?最后的结论是︰小学教师!!为什么?因为日本明治维新仅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欧列强花费了一百多年才完成的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实行都有很大的难度,我并非是要求大陆政府一定要在现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教育是关系着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现民民族振兴的力量源泉和根基.教育的改革不能以国民难以接受巨额学费为代价的.

    教育的改革应该是使更多的人不仅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能使更多的家庭能够负担的起并不能给家庭带来负担的大学教育.大学的教育的收费应该有一个能让大多数家庭负担起的标准.这个标准应该考虑到大学教育的全部费用占国民收入的多少是合适的、合理的?

    在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刚刚越过1000美金的情况下,国家更应该加大教育的投资比例。

    建国初期的〞钱〞是国家实行的高积累政策的结果,国家的高积累是对全体国民的高税收.确切点说是对农民的残酷剥夺换来的.那时的基础教育和农村的医疗保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基本是成功的,那时的普通人尽管收入不高,但可以享受到基本教育和医疗保障.但是好景不长.

    抗战是一个特殊时期,抗战固然重要,但是关乎中华民族的教育更为重要!不能因为抗战而中断民族的教育!一个民族即使被侵略者占领,我们将来有一天还可以推翻殖民统治,或借助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的力量解放.但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一旦中断了,那么这还是中华民族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