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嘴猫的快乐生活空间

快乐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因为爱满人间。
个人资料
正文

诗人吴梅村---海宁陈家拾遗一

(2005-05-27 05:28:43) 下一个
近年来丰衣足食之后,收藏日盛,从东部向西部,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从高文化层次向高收入层次,向工薪阶层,不断渗透。加上媒体的助吹,真所谓呈星火燎原之势。古城徐州虽被南京来的专家定格为“起步阶段”。但必竟是二、三千年来的九州之一,王都、府城、“较大的市”。纵几经黄水泛没,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大浪淘沙之后,硕果仅存的民间收藏还是有一些,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如战国时的漆器(成套),已交献南京博物馆。至少是馆宝这一级的藏品吧!钧瓷、青瓷等也有珍品被公认,省城来鉴定的专家还告诉我有一些文物保存不善,有的裱装不对:“吴梅村的画居然裱贴在机版纸上……”。“吴梅村?明清诗人吴梅村!”“陈医生是知道吴梅村?博学……”“是海宁陈之遴的儿女亲家”,我有些不好意思,“愿闻其详”他文趋趋地来劲了。 “其实他的画我不太懂,但他的“园园曲”我是看过的,叙事诗颇有白居易的风格……。他的同类作品还有“洛阳行”、“雁门尚书行”、“临江参军”、“松山衷”分别写明朝末年李自成破洛阳战甘陕,明军在贾庄、松山的抵御清军入侵,一直写到“听女道士卞琼弹琴歌”(写弘光朝灭亡)后东皋草堂歌(写永历朝失守桂林)。如歌如泣的写明史末期。当时青年的我也能读懂……。” 长大阅史知: 吴伟业(1609—1672)字俊公号梅村(灌隐老人,署鹿樵生)。江苏太仓人,少从学于张溥(复社创始人),长成亦曾成为复社魁首之一。 1631年(23岁)崇祯四年会试第一名,廷试第二名,有人不服,崇祯帝亲阅卷并批:“正大博雅,足式诡靡”,以平物议。登科后才请假回藉娶亲,所谓大登科后小登科,作为文人荣极一时。 因是榜眼出身按例初授翰林院编修。以后主考过广东乡试,做过东宫讲读官,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谕德左庶子等中下级文官。 甲申之变(1644年)后,在南明弘光朝任过少詹事正四品,很快回乡从事文学活动,因是复社名儒,短暂有较高的声望,清顺治朝廷当时极希望声名高有号召力的名儒前朝遗臣出仕新朝,更主要是海宁陈家的第一个“宰相”(宏文院大学士)陈之遴的极力推荐,之遴在明朝也是榜眼出身(1637年丁丑科)也做过明朝的翰林院编修(七品)中允(六品)。两人按说旗鼓相当,但科举时代,特别是正途出身的人极看重辈份(登科之前后),翰林院内对“前辈”更是敬重有加。两人又是儿女亲家,陈之遴之荐于公于私都有一定的道理。 “船小掉头快”这是常理,如吴梅村这样的名家要改弦更张当然不是易事。除了自已的思想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外,外界压力也比别人大。他的母亲倒是敦促他出仕的,但周围的文人们,特别是还未出仕的文人们都力加劝阻。当然他们的劝阻各有立场与目的,如因“桃花扇”故事闻名的原形主角,后来也去参加顺治朝科考而只得了一“副榜”的候方域就曾专门修书阻行。当然那时他还没有中副榜。顺治十年九月应邀北上十一年授秘书院待讲,后来做到国字监祭酒(国立最高学府最高长宫),也算物尽其材。只是到了顺治13年他告丁忧回藉后再没出仕,其中最大外因是因为陈之遴也在同年被革职永不叙用,后来虽被顺治帝宽大处理,以原官发送辽阳居住,到了冬天又宽令“四享入旗”二年后又被革职流徒东北。朝中无人“做官”吴梅村宦海一身当然不会回去淌这浑水了。 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吴伟业死后嘱穿僧衣入殓——可能不能穿明朝的冠带又不愿穿清朝的冠带,墓碑上只刻“诗人吴梅村之墓”不具官衔,字简意骇。墓碑用圆石令我至令仍不解其意。死后的葬地倒是择在邓尉山,姑苏有名的“梅海”…… 2005—04—2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