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国共斗争简史>节选,望高人指正

(2007-12-02 15:36:17) 下一个
第一章(西元1920)
1.1
天下大乱 军阀割据
思想自由 共产萌芽


天下分争乱哄哄,多由前朝麻烦生
金戈铁马今又是,还从乱世识英雄

一部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英雄史。

而中国从1940年以来的近代史,就是一部救国救民的革命史.由于满清政权的没落,直接导致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割地,赔款,被迫设立外国租界,被迫开放口岸,等等,等等成了每天的日常政务.成了每天的新闻事件.正是这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激怒了中国知识份子.忧国忧民的知识份子们开始寻找富国强兵的道路.从一开始的改良主义到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再到共产党的革命.这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

由于中国共产党1921才在中国成立,所以我们就从1920年讲起.

中国的历史进入西元1920 又是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战乱连绵,民不聊生。这时期是北洋军阀的中期,北洋军阀操纵北京中央政府.总统为徐世昌,实际是个傀儡,有名无权,实权在段祺瑞手里。徐世昌当年也是一条好汉,很有才名和袁世凯拜过把兄弟,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在北洋系中的辈份,地位在北洋三杰之上。可惜手里没军队.
所以讲话就不灵.

中国当时的情况是上层腐朽,社会动乱,百姓贫穷.国力积弱.作为社会基楚的老百性的生活就两个字: “贫困”. 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是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如共产党的著名军事领导人彭德怀自述他的家境:幼年时家徒四壁, 唯有一口铁锅,还破了个小洞,塞了一小撮棉花,寒冬时没衣服穿,只有身披蓑衣脚蹬草鞋,几与原始人同.无食裹腹,在祖母劝说下外出讨饭”.少年的身心大受刺痛. 人到此时就想造反.任何道理到这时都不如让他有饭吃的道理大.

这一时期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军阀之间的斗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军阀割据,国家四分五裂.政治板块,就像大雨前的黑云,翻腾变换,今天这个一堆明天那个一伙.城头变幻大王旗.北洋军阀政权从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算起,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一共17年.在这17年中北京就换了13任总统,46届内阁.致于省级地方政府政权更迭更是难以胜数.

“阀”本身是褒意词,古汉语讲”阀”有三种意思.1,曰:功绩,宋史<张环传>里有”环积阀当迁”.2,曰: 世家门第,<新唐书.韦思谦传>:”贵阀后生,以侥幸升”.3,曰:仕宦之家立于门外用于表贴自己功绩的柱子,杜甫<奉赠卢五丈琚>诗:”门阀冠云霄.

”军阀”在人们眼里是贬义词.所谓军阀,手里握有军队,占据一方地盘,是该地方的行政和军事主宰者. 文化大革命中还发展出”党阀””学阀”的帽子,意指此人跋扈,专制,独裁.用以打倒对方.

二十世纪之后的中国人,所知道的军阀就是愚昧,残暴,残害地方百性,扰乱国家,一无是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谈历史就要谈历史的真貌.客观的说,北洋军阀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民主,最自由的时期.学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是自春秋一来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没有这个时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和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这一时期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历史是跨不过这个时期的.

清朝垮台后,由袁世凯从小店带出的北洋新军就成为中国最大军事集团.顺理成章的,袁世凯就成了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袁世凯在世时除了孙中山不成气候的闹腾了几下外,全国大体平静,都服从于大总统袁凯.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由副总统进补大总统职.但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时产生的一颗流星,没有根基,就说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因此上是当家不做主.大事决定于北洋系军阀.小店练兵时的北洋三杰王士珍,段其瑞,冯国章,现在只剩下段其瑞,冯国章还在政治舞台上,王士珍已不问政事.

袁世凯死后的一段时期里,段其瑞与冯国章表面上还是团结的.黎元洪当大总统,段其瑞做内阁总理,冯国章是副总统.段,冯共同掌握北洋系军队.但内部已有裂隙.因为段其瑞是安徽合肥人,所以段其瑞为首的武装力量被称为皖系,因为冯国章是河北河间人,所以冯国章为首的武装力量被称为直系.时人称之为:段合肥,冯河间.

这第一个拥有中华民国大总统称号的是孙中山,后来迫于袁世凯的势力,不得已把大总统的头衔让给了袁世凯.现在袁世凯死了怎么说也该有他参与政局.可是眼看着北洋系出将入相全没自己什么事.一九一七年七月孙中山从上海去广州,打出恢复民国初年<临时约法>的旗号聚合南方非北洋系的地方军阀另立中央,成立广州护法军政府.参于其事的有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孙中山以前的革命大多是利用会道门,袍哥会等群众组织,成不了气候.又想利用军阀,结果反被军阀们玩弄于股掌之间,一会儿把他撵走,一会把他请回来当名义上的头.现在这些个小军阀要闹独立又拉上了孙中山,而占据北京政府的段祺瑞要维护中央的权威主张武力讨伐,从而开启军阀混战之先端.

战争一起扯动各派神经,使得直皖两派斗争表面话.而段祺瑞用于向南发动统一战争的中坚力量是北洋第三师,第三师属北洋军里的直系,师长是曹锟,主力旅旅长是中过秀才的吴佩孚.由于曹,吴从一开始的听命到后来的抗命致使段祺瑞的统一战争由先胜而后败.随后吴又唱了一大堆不要内战的高调.等于挽救了孙中山的广州政府.制止了战争,吴佩孚一时被呼为:革命将军.

这样一来二去最后导致北洋军阀内部皖系和直系打了起来.徐树铮所指挥的代表皖系的边防军,与吴佩孚所指挥的代表直系的北洋第三师在北京和天津近畿摆开战场大打出手.军界新秀吴佩孚果然不凡,仗打的不错.但曹,吴人少,段,徐人多,还是有些吃力.当战斗打到最胶着的时侯张作霖援助曹,吴的兵到了,虽然只是先头部队,兵力也就一个营的样子,但是一声高喊:奉军到了.立刻对方的士气就垮了.就这样打败了段祺瑞的军队,奠定曹锟,和吴佩孚在直系的地位.史称直皖战争. 张,曹,获胜把持中央.

由于吴佩孚在二零年之后对中国政局影响很大,又是北伐军的主要对手,所以特别介绍一下.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晚清秀才.曾入保定陆军学堂测绘科学习.毕业后曾被上级派给日本情报机关工作.日俄战争其间曾深入战场搜集过俄军情报.算是经历过战争,有实战经验.后被编入北洋第三镇,后第三镇改称陆军第三师吴当营长.后在湖南时被第三师师长曹锟赏识提拔为旅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纵横中国四,五年.

吴佩孚为人正直,处事古板,清高.崇赏中国传统文化,坚定认为八德即:孝,悌,忠,信,礼,仪,廉,耻.是中国文化之精髓.是传国之宝.认为八德张则国运兴,坏其一则缺乏收拾人心之准绳.基于此点,他反对共产党.认为共产党的理论及其行径有悖于中国传统和国情.他特别崇拜关公,岳飞,戚继光.他曾自填满江红词,让士兵传唱,词曰:

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浪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藩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如今倭寇任纵横,风云恶.
甲午役,土地削,甲辰役,主权弱.江山如故,夷族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做蓬山游,念祢陀.

他自己常说的四不主义:”不做督军,不住租界,不举外债,不结交外国人”.我要给他加上:不贪财,不纳妾,不卖国,这就是吴佩浮.一个高尚的中国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

直皖战争胜利后,吴佩孚开直鲁豫巡阅副使府于洛阳, 在洛阳埋头练兵.住地营房连绵十几里,一眼望不到边.建了个招待所取名继光楼.吴佩孚也曾想武力统一中国,但他力所不及,形势所不容.首先说势力强大的奉系张作霖就是他挥之不去的恶梦.其次是吴佩孚没有强大的财金来源.他一不要地盘,二不举外债.他太正直,不愿变通,不愿借助外力实现他的理想.这是造成他后期失败的主要原因.

直皖战争时张作霖是站在直系这边.虽然他出兵不多,直接参战的不足一团人,但他的大军出关之后给皖系造成很大压力,是导致皖系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战后他以功臣自居,必然要在北京政府里安插自己的代言人.奉,直之间明争暗斗你来我往,造成北京政府更加动荡不安.这就是日后直奉大战的直接诱因.

直奉之间的利益争夺越来越不能调和.双方都在暗中备战.到了二二年四月吴佩孚的主力从洛阳开到了河北,后面还跟着冯玉祥.湖南,湖北也都派兵听吴的调谴.曹锟在保定的兵力也系数参战.总计约十万之众.奉系兵力比直系大,装备也比直系好.

直奉之战于四月二十九日打响,吴佩孚指挥灵活,虽然兵力少,但能调动对方,使终掌握战场主动权,几经拉锯,吴佩孚中路先胜,牵动全局,奉军东西两路也随即败退,5月5号张作霖司令部所在地军粮城被直军占领,战事结束.

此一战后张作霖的势力退出关内,中央政府成了直系军阀的掌中物.直系喊出了”直系即中央”的口号,可见直系之得意心情.而直系的主力在洛吴手中,吴佩孚是直系的灵魂人物.从此黄河南北,长江上下都受洛吴节制.人们要想求官拜将都要看吴佩孚的态度.一时间来洛阳朝圣的不绝于道.吴佩孚五十岁生日时康有为也曾跑去洛阳给吴佩孚祝寿,并送寿联:

牧野鹰扬,百岁勋名才一半.
洛阳虎踞,八方风雨会中州.

得到康有为这样的赞捧吴佩孚颇为得意.

由于来进谒的人太多,吃饭也定了许多规距.一般宾客进小餐厅,而来客如果是:文官省长以上,武官督军以上,外国贵宾持有本国正式照会的,开大餐厅.大餐厅一开名堂就多了.首先陪客人数就很可观,吴佩孚规定凡有大宴,为示隆重,及普爱,所有驻军营长以上军官,文职科长以上官员都来作陪客.还有军乐队,还有由军中俊秀少年十六人组成的唱歌班.这些人时儿高歌时儿上前服务.军乐队演奏的都是吴本人写的诗.酒酣耳热时,吴本人也会放开喉咙跟着唱,这时全餐厅的人都跟着附和.场面之热烈让与餐者终生难忘.诗人的豪情,得意时的愉悦尽现于此.
写到此我也受气氛感染而有诗一首:

<赞吴子玉>

豪情吴子玉
唱对有古风
洛阳练兵日
英雄会中州
客从四方来
大宴小餐厅
酒酣耳热时
一曲满江红


他一生最大的污点就是不许铁路工人组织工会,进而镇压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

苏俄在找孙中山之前就曾经过吴佩孚,愿意提供援助帮助他统一天下.条件就是待事成之后,同意苏俄在外蒙住军,以及苏俄取代日本在东北的利益.此议为吴佩孚拒绝.吴佩孚一直认为”赤化”会毁灭尊奉儒学的中国,而且苏俄对中国的领土野心昭然若揭,所以对苏俄一直有恶感.这一点与蒋介石相同.

当他与北伐军战败后,退居白帝城时,日本第一外谴舰队司令和海军驻沪特务机关长来看他,向他提出:愿提供个人贷款一百万,及无偿提供十万枝步枪,五百门钢炮,两千挺机枪,支持他东山再起.他却语气坚定的说:过去我曾有不止十万支枪,钱也不止百万,可见成败并非只靠枪炮与金钱.我如愿引外援借外债,何必等到今日,中国的事情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了结 .

日本侵略中国之后,一直想让他出山主持傀儡政府.日本人威逼利诱,想尽办法.他坚持不从,保持坚定的民族气节,实为可贵.他曾作诗言志:

得意时,清白乃心,不纳妾,不积金钱,饮酒赋诗,犹是书生本色;
失败后,倔犟到底,不出洋,不进租界,灌园抱瓮,真个解甲归田.

社会上流传吴佩孚的小典故,: 有一个人在别处为官,名声不好,得知吴佩孚在直鲁当政,想托关系走吴佩孚的门子在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吴佩孚阅后批曰: “豫民何辜?”. 以民为重,断然拒决.

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敬佩吴佩孚,写信求婚,吴佩孚在信上批道:老妻尚在.

大军阀张作霖也有其爱国和狡黠的一面.

传说他的日本顾问回国时曾要张题字留念.张手书:”睡卧美人腕,醒掌天下权.” 落款”张作霖手黑” 秘书看到在一旁提醒他:墨字下面还有一土字.张道:”妈拉个巴子,你懂个屁,中国的土我怎么能叫日本人带走? 这叫寸土不让”.一句话道出他心里的苦痛.张作霖大元帅府电报处处长周大文曾经会忆说:”1928年5月的一天,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又上门找张作霖,向张作霖递交”满蒙备忘录”.备忘录包含”新五路筑路协议”的条款,及新增的允许日本驻兵满蒙和南满租借地割让给日本等条款.接文件的人送进内室给张,当张作霖知道这些内容后.不顾在客厅里坐着的芳泽,高声骂到:马拉个巴子的日本人,这是趁人之危.我豁出去这个臭皮囊不要,也不能出卖国家权力.让人家骂我是卖国贼,叫后辈子孙跟着挨骂.那办不到.”要知道这时他与南方国民革命军的战争败局已定,正是走下坡时侯.至此日本人更加意识到,让张作霖卖国是办不到的.张作霖就是跟他们签了协议也是一纸空文.完全是在”呼悠”他们.这也正是当年袁时世凯给张定的暗计,也是张本身具备的滑头的素质.正是他对日本人软磨硬抗,日本人才会在一个月后的6月4号在皇姑屯炸死了他.我一直认为如果他活着,九一八时他决不会一枪不放而让出东北.

军阀的事我们先讲这儿,剩下的事留到北伐时再讲.

1.2
这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际上很脆弱,组织很松散,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军队,这主要是他不懂得组建军队,不懂得建立根据地。而他赖以打仗的这些人要么是大小军阀,要么是帮会组织,根本就指挥不灵,目的不明。所以屡战屡败,二零年之初孙中山几无立锥之地. 广东的地盘被桂系军阀占领,他没地方呆只好去上海读书,搞研究.

孙中山比较注重演讲的技巧,有鼓动性,比较能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几十年不缀,这是他的优点.但他的组织能力不行.他所发起和领导的复兴会,同盟会是一种非常松散的组织,还没上升到党组织的性质.后来的国民党也是由宋教仁发起和推动的.可惜宋教仁死的太早人亡政息,国民党没有很好的组织建设,仍旧松散的像个”会”.

1920时孙中山手上比较嫡系的军队就是陈炯明手上的粤军. 而粤军此时的地位又比较尴尬,自一九一六年被桂系军阀赶出广东,局促于闽南几个县内一呆就是四年. 思归心切.由于桂系占据广东后不懂体恤民情,惹的天怒民怨.不断有人联系粤军希望粤军回粤驱除桂军.再加上孙中山也要实他的武力统一中国的理想.所以他就联络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发出讨桂通电.随即指示陈炯明挥师讨桂.此时粤军大约两万多人.粤军兵分三路,奋勇向前,沿途打出口号:”广东人不打广东人”, “粤人治粤” 以分化敌人阵营.

桂系派在广东的总督是莫荣新,桂系在广东的军队有四,五万人,加上依附桂系的地方武装三,四万人号称十万大军.可是人心不齐,兵无斗志.甚至有的军队在粤军的攻击下反水.桂系在陈炯明粤军的攻击下军队很快土崩瓦解被赶出广东.粤军追击桂军直入广西境内,占领了广西一些州县,整个桂系呈瓦解之势,由于桂系的溃败,才有了李宗仁,黄绍弘等几个小营长出头露面的机会.由此几年之后就产生了新桂系. 孙中山随得胜的粤军也到了广西桂林,这时他又燃起北伐的念头.

1.3

一九二零年,共产党组织还没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作为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陈独绣已经在中国大地上鼓噪了几年.在南方数省已经有了若干个马克思主义小组.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还处于胚胎期孕育期.

讲共产党就不能不讲,五.四新文化运动.客观的说,北洋军阀当政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民主,最自由的时期.学术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类似与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潮,个种舆论畅所发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当时各种思想泛滥.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不管什么主义,什么思想,只要你有力气谁都可一扯上一阵.只要你有钱谁都可以办个杂志或开个报馆.想批谁你就可以批一顿.

“可爱的”北洋政府,竟然不办银行,不管舆论,不办教育.用钱就向外国借,这段时间段祺瑞主要是向日本借.北洋武人自认自己是行武出身,办教育是文人的事.对教育不感兴趣.竟然找个对立面的人蔡元培出认教育总长,后于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是同盟会的上海分会发起人,但思想上属于自由主义者.当了校长后,真是”兼容并蓄”不但召来新派的陈独秀也聘用了留着长辩子持复辟论的辜鸿鸣.北大是够热闹了.而陈独秀主政的文学院,更是新派人物的大本营,像钱玄同,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都是这一时期新文化主义的代表.由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就是他们的言论阵地.有又招来了李大钊,鲁讯作为撰稿人,鲁讯正是从为<<新青年>>撰稿才一发不可收拾,成就了后来大部头的<<鲁讯全集>>.而当时钱玄同邀请他时,鲁讯正蛰居在绍兴会馆,滕抄古碑文哩.

他们这些人正赶上社会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的时代.禁锢了两千年的思想一下可以放开了,兴奋之余有时就摸不着边.痛恨”八股文”,痛恨”孔教”.痛恨一切禁锢人思想的礼教.胡适猛力鼓吹白话,一切以白话为好, 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写出的白话诗,现在看来都是”大水词儿”.鲁讯则是猛向封建礼教开刀.从<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等.钱玄同更为激烈而且荒唐,因为仇恨孔子,就想消灭传达孔子思想的载体,提出废除汉语和汉字.可见极端到了什么程度?这就是”五.四”的萌芽期.你想连教师都这样思想激烈到无边,他们教出来的学生会是怎样呢?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种思潮中萌芽的.从此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你都可以看到这种激进的思潮的脉络.他正是由”五.四”青年毛泽东把它延续,把它发杨到极致.最后破灭.最后逼的中央政府还要回头搞”文明礼貌教育”还要搞”五讲四美”.

当年在杭州的施存统等人在<<浙江新潮>>上提出”非孝,非孔,公妻,共产”.也就不奇怪了.在共产党的初期,有一阵把”共产,共妻”作为一种憧憬来标榜.可能当时激烈份子很多都还没结婚,所以叫叫还可以.一但结了婚就不叫了.就知道此事行不通了.

真是到了要重新评价”五.四运动”的是候了.

扯远了,我们还是回到当时.

李大钊也在<<新青年>>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公开宣传马列主义,称赞俄国的十月革命.1917年4月,在这些大师们,旗手们的鸿文巨制的缝隙间出现了后来成为伟人的青涩之作.二十八划生的<<体育之研究>>.不知真的是陈独秀慧眼识英雄,还是因为体育类文章,内容比较新鲜而被陈独秀选中.青年的毛泽东也在<<新青年>>上露了一脸.这样说是有一点原因的.当是的毛泽东不为这些知识界的”大人物”看重.有一次胡适讲座,不断有人提问,毛泽东也提了个问题.当胡适了解到毛不是北大在册学生后,竟然拒绝回答.给毛泽东弄个下不了台.所以文革时要批学术权威可能是要报当年一箭之仇.看毛泽东后来的成就表现,想必提的问题也不简单,别不是胡适答不出来吧.当然这是我们在这儿的笑谈.

再说说外部原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受到帝国主义及资产阶级的围攻. 为了斗争的胜利,列宁急于推动全世界的共产主义革命.于是于1919年3月 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 至此以后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高涨,从1919年三月到1921年下半年世界上已经有十几个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其中包括美国,英国等头号帝国主义国家.

中国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成立的共产党.
1921年初列宁派出了以荷兰人马林为主的三人代表团来中国协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组建中国共产党.经过一番活动,联络到十几名代表.代表当时全国的五十几位共产党员.马林拿出了他带来的活动经费发给每一位代表, 每人一百圆, 走时又每人发了五十圆.可以说中国共产当时的成立完全是俄国共产党插手的结果.这也就产生了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中国共产党才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得不接受来自共产国际的指令.而由于这些这些指令很多不附合中国的国情.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以后的革命进行中只要是由共产国际指派的领导,都会使革命遭受挫折,只有像毛泽东这样土生土长的革命领导,才能使革命走向胜利.而苏联共产党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直到1947整风运动后才基本肃清.

一九二一年七月来自国外和国内各地的代表汇集上海.湖南的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参加会议的有十五人,他们是: 何叔衡,张国涛,董必武,陈公博,李达,毛泽东,陈潭秋,周佛海,王尽美,邓恩铭,刘仁静,马林,尼科尔斯基.包惠僧,李汉俊. 会议于七月下旬召开
会上可一想见的发生了极烈争论.首先就有共产党走什么道路的争论.李汉俊提出共产党应该支持孙中山的革命,待革命成功之后可以在议会中搞竟选.刘仁静激烈反对李汉俊的观点,拿出共产党宣言,说,共产党应该按照马克思,恩格思说的那样,武装夺取政权,施行无产阶级专政,建设共产主义.大多数代表也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成功.

会义进行当中被包打听(密探)闯入,马林有斗争经验,立刻让大家分散撤离,会义被迫中断,于八月初转到嘉兴南湖的画坊上继续进行.代表大会结束时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涛为组织主任.陈独秀不在上海时由周佛海任代总书记.
马林这位苏俄布尔什维克的代表对于中共的产生和发展做了重要的两件事.1,亲手创立了共产党. 2, 最先提出国共合作,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 他只所以会提出这一主张,是考虑共产党当时只有五十几个党员不能很快有所做为,但是参加国民党之后可以借助国民党在中国的普遍性,发挥作用.因为孙中山等人昌导的革命已经进行了几十年,革命已是时髦的名词,已是人心所向,很多军阀名义上也都成了国民党员.

而国共只所以走向联合( 我更愿意把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叫做”联合”而不是”合作”这两个字,因为当时参加国民党工作的共产党员都入了国民党. 而不像十一年后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各自保持较高的独立性.)是基于以下这些原因.

在共产党方面,
1,共产党组织刚刚成立,只有五十几个党员,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建起自己的组织网络.暂时不能对中国革命发挥作用.而这时属于国民党员的革命者已遍布全国,已经有全国范组织网络,有不少国民党名义下的军阀武装.共产党可以通过参加国民党的组织来参与领导全国范围的资产阶级革命.而这一点正是在中共二大上达成的共识. 中共二大上其中一个决议就是:先协助国民党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当然这个决议是在共产国际的指令下做出的. 在中共内部是有很大的反对意见的,正像我们以后看到的国民党内部有很强的反对派一样. 但是中共内部的反对派在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下消失. 而在国民党方面就没有这么幸运. 否则的话也许不会发生国共之间的内战,而中国也许走向议会制也未可知. 如果说这是条直线的话,那么历史总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地方拐弯. 孙中山的突然去逝就是这种预料之外.

2, 共产党初级阶段的政治主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 与国民党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这也是合作基楚.

在国民党方面:

孙中山需要苏联的援助.孙中山已经五十几岁了,几十年闹革命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一直没有一个支撑点.没有自己的军队,没有自己的地盘.还不如当年的刘备,刘备还有自己的军队.闹来闹去自感疲备而无力, 结果转而寻求要打到的对象合作. 帝国主义列强当中孙中山求的最多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是日本国. 反清时就多次乞求日本的支持,其中最具卖国性的提议是.一九OO年八月会见日本帝国妇人协会会长下田歌子要求援助军资.为达目地,孙中山劝其谒见慈禧太后,并设计于她,要她以组织东洋妇女会的名义让清室赞助资金转而供给革命党,并承诺下田歌子,作为报酬事成之后将满洲割让给日本.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的境况依然是没有改变,除了名声之外依然是两手空空. 一九一五当得知日本逼迫袁世凯签定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时,不是立即起而反对,而是于二月一日至五日和党徒陈其美,王统一,与日本人原伪满铁株式会社理事犬塚信太郎,伪满铁社员山田纯三郎拟订并草签<中日盟约>十一条.原文如下.
中日盟约

中华及日本为维持东亚永远之福利,两国宜相提携而定左之盟约.
第一条: 中日两国既相提携,而他外国之对于东亚重要外交事件,则两国宜互先通知协定
第二条: 为便于中日协同作战,中华所用只海陆兵器,弹药,兵具等宜採用与日本同式.
第三条: 与前项同一之目地,若中华海陆军聘用外国人时,宜主用日本军人.
第四条: 使中日政治上提携之确实,中华政府及地方公暑若聘用外国人时,宜主用日本人,
第五条: 相期中日经济上协同发达,宜设中日银行及其支部于中日之重要城市.
第六条: 与前项同一之目的,中华经营矿山铁路及沿岸航路,若要外国资本或合办之必要时,可先商日本,若日本不能应办,可商他国.
第七条: 日本须与中华改良弊政上之必要援助,且速使之成功.
第八条: 日本须助中华之改良内政,整顿军备,建设健全之国家.
第九条:日本须赞助中华之改正条约,关税独立及撤废领事裁判权等事业.
第十条: 属于前各项范围之约定而未经两国外交当局者或本盟约记名两国人者之认若,不得他者缔结.
第十一条: 本盟约自调印之日起,拾年间有效.依两国之希望更得延期.

如上之条约,如若孙文当政,中国再无主权可言,前门拒虎后门引狼.此计非计也.
对中国民众而言,与其让孙文丧权辱国获的日本支持和袁世凯开战置民众于水火之中,莫如干脆接受<二十一条>而不要开战.

中国就有忠勇有识之革命党人.既不接受<二十一条> 也不接受披着革命外衣的”十一条” 愤而致函各报馆声明: 停止革命(内斗)一至对外.声称:”然借异虐同之举,引狼拒虎之谋,前为天良所不容,后为智计所不许.”实际在骂孙中山,这哥儿几个是,程潜,林虎,熊克武等.

孙中山除了乞求日本援助之外.也不断乞求其他西方列强, 而尤其钟情于美国.他在一九二四年一月于广州会见美国驻北京公使舒尔曼时对他说: 美国是中国唯一可以信赖的国家.他认为美国的支持是最值得争取的.他甚至建义美国和其他西方列强共同干于中国内政,实行为期五年的监护统治.然而,舒尔曼则认为孙中山的谈话语无论次
如同一个精神错乱者.因此他并没把孙中山的话汇报给他的政府.舒尔曼至所以有这样的认为可能是因为孙中山这天的谈话与他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革命主张严重相悖所致.

除此之外他还四处联络军阀,除南边的小军阀外,他还联络过皖系段其瑞,丰系张作霖
直系吴佩浮,等,而吴佩浮对孙中山有一段评判甚是精彩.留做后述.

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孙中山与共产党有了正式接触. 1922 年一月共产党代表马林抵桂林,住了几天,与孙中山长谈.

1.4

随后的一九二二年六月十六号,发生了陈炯明叛变,炮轰孙中山总统府事件.

很多历史事件的真象随着时间的远离已经被淹没了. 并且随着历史跨越的加大,很多事件都被简化成一两句话.而且形成定论. 越往后人们越把它当成定论来引用. 而忽略了事件当时的氛围.

陈炯明叛变事件及随后的商团叛乱事件在现存的历史书中都带有这种性质,因而大有可商榷之处.

当时社会上有一种议论,即所谓”联省自治” .各省息战,建立省级政府,开放地方选举,先在各省内开展民主政治,全国施行联邦治,效仿美国.陈炯明就是倡导者之一.陈炯明没有去中原逐鹿的野心.只想守住两广,因此反对孙中山的被伐企图.当然你可以说陈炯明有其私心.那孙中山要全党宣誓效忠他个人,跟随他武力统一中国,施行一党专制, 就没有私心?

撇开私心不论,应该说是国体之争.而陈炯明之所以有这种主张,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息战已经是一部分革命党人的主张,除了前面我已提到的三个人之外,还有其他党员,像黄兴,李烈军,柏文蔚,这样的革命重臣也发过停止革命,一致对外的声明.他们看到打来打去,最遭怏的还是老百性,而国家遭到破坏,国力不能增强反而削弱,屡遭列强欺辱,特别是日本要挟的二十一条的出现. 弱国无外交的现实,使他们对自己的主张和行为产生强烈的反思. 打来打去谁也没有足够的武力统一息中国.倒不如息战以建设国家成了他们的共识.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有了”联省自治”的思潮.也不能不说他是一种政治主张.当时在广州的共产党员就分成了两派,有的支持陈炯明,有的支持孙中山,为这个事共产党还开除了几个支持陈炯明的党员,毛泽东少年时在湖南也曾在报上大声急呼独省自治的,可见这种争论已深入到社会基层.应该说陈炯明和孙中山有同样的机会实现自己的主张.说陈炯明叛变是站在孙中山的角度上讲的,站在国家的角度讲无所谓叛变.造反者总是上一个朝代的叛变者.推反清朝的革命者要么是清朝培养的留学生,要么是清庭眷顾的新军.我们能用背叛来指责他们么?

孙中山的政府本身也不合法呀,合法的政府在北京.说什么呢,国民党,共产党成功了,历史就由他们写,总不能要求他们说自己不合法吧,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成王败寇,艮古不变的真理.但是我们不还原历史就不了解中国,就像我们不了解自己家一样.在交往中你就没法说清楚或回答一些问题.你就没办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定.比如你不知道琉球与中国的关系,你就无法理解中国人的琉球情结.中国政府现今坚决拒绝承认,日本在东海以中间线划界的提案,正是对琉球归属中国的默默坚持.所以对历史要知其来龙去脉.否则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事件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是由于陈炯明与孙中山的意见不合,孙中山解除了陈炯明的粤军总司令的职务, 改任孙政府的陆军部长.孙中山要北伐,政治目表是推翻总统徐世昌,军事目标是打垮直系军阀吴佩浮.集结地选在韶关,带走了粤军第一军,军长黄大伟,第二军,军长徐崇智.同时出钱约来滇军朱培德及赣军彭程万.又认命李烈军为北伐军参谋长.而粤军另一部,叶举部经孙中山与陈炯明协商留在桂粤边界防桂系反扑.这里已经看出叶举部的调动已经不是孙中山一人说了算了.叶举此时有兵五十营.

这时的国内形势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 奉系的张作霖要与直系曹锟,吴佩浮争夺北京政权,双方磨拳擦掌,大战一触即发. 张作霖并与孙中山联系,南北夹击吴佩浮, 在此形势之下吴佩浮也与陈炯明联系要陈炯明背后夹击孙中山,这真是螳琅捕蝉黄雀在后.这时侯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有很多次函电来往,孙中山的函电多是按抚,陈炯明则多是表忠心.

四月二十八日直奉战争爆发,战斗在长辛店和马厂之间进行,长辛店最为激烈,双方杀的难分难解,长辛店九易其手.最后直系靠冯玉祥的参战而打败了张作霖.五月五号张作霖战败向滦州退去.孙中山失去了北方的同盟力量.但孙中山并未就此罢手.

五月十一日北伐军开始进攻江西.北伐军初战顺利攻克数城.

这时由于廖仲恺连连报告陈炯明叛变迹象越来越明显,其部下骚乱滋事,请孙中山回广州镇懾,孙中山决定会广州.胡汉民则极力反对认为广州已不安全.但是孙中山坚持要去,提出两点理由:一是籍以镇懾陈炯明及其部下,二是安顿后方,安前方战士之心.此举显领袖之为.

六月一号孙中山回广州而陈炯明避于惠州.

六月二日徐世昌自行辞职,北京政权变更, 黎元洪恢复大总统位,同时恢复旧国会.

六月三日蔡元培等二百多位社会名流联名致电孙中山望停止北伐.电称: 今日,北京非法总统业已退职,旧国会已恢复,护法之目的可谓已达到,南北一致,无再用武力解决之必要,”敢望中山先生停止北伐,实行与非法总统同时下野之宣言”.

直系首脑吴佩浮也致电孙中山要他实现同时下野的承诺,并邀请孙中山,吴廷芳,李烈军来京共商国是.

黎元洪于六月十五日发出全国停战令,也邀请孙中山,吴廷芳,李烈军北上以商国是,并已任命李烈军为参谋总长,

孙中山拒不接受邀请也不接受停战令.仍然在江西采取军事行动,

在这个大背景下粤军叶举部于六月十五号发出通电,要求孙中山尊守宣示与徐世昌同时下野.并在广州城内张贴布告:”国会恢复,护法告终,粤军将士,一致赞同,请孙下野,表示大公,诸色人等,安居勿惊”.

孙中山不肯接受内外的逼迫. 当夜十点左右,粤军第三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魏邦平至电总统府,告以事变消息.魏邦平倾向于孙中山,但兵力少不敢动,只好保持中立.可是魏邦平的消息又是叶举亲自电话告知的.叶举应当是知道魏邦平的态度的,他这样做可能是有意让孙中山躲避,不想背谋害孙中山的名声.很多时侯细节很重要.他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当思考中的问题还不能说,不便说,不想说的时侯,通过一些细节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取向.

在卫士的极力劝谏下于后半夜离开总统府去海珠军部,路上曾遇士兵盘问,卫士答称父亲有病请的郎中.可能士兵不认识孙中山,得以放行. 粤军于拂晓开始进攻.现在大部分的史书都说是孙中山在卫士的强挽下在枪林弹雨中突围出来的,不对.当时叛军还没有发起攻击,写书的人他们可能没时间查当事人的回忆,轻率写上了.可是他们这样做误了我几十年.

在去海珠海军司令部的河中遇到海军舰艇,卫士喊出海军部长温树德,温见是孙中山赶紧请入楚豫舰.不久薛岳,叶挺来报,总统府丢失,卫队溃散.听后孙中山命令舰队向总统府开炮.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讲到中国近代史上又一个英雄人物,他就是蒋介石.为什么要讲到蒋介石,因为在这半月之内孙中山已两次召他来广州帮他解难,而且蒋介石也的确有精彩表现.

先是六月二日孙中山致电蒋介石谓:”粤局危急,军事无人负责,无论如何,请兄即来助我.千钧一发,有船即来.至盼”.此时蒋介石正在奉化老家安顿家事.

六月十八日又致电蒋维国(说是为保密):”宁波江北岸引仙桥10号,蒋维国先生:事紧急,盼速来”.

而蒋介石是什情况呢? 蒋介石这一段的行为是他在历史上获垢最多的行为之一.有人给他统计过,说他从1920初到1922年中,从广东粤军到他老家奉化之间七上七下.这一段是他思想最混乱,行为最轻率的时期.

我认为造成他思想混乱和行为轻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当然他当时很年轻是个原因我们先放一边.
1,孙中山的事业不济.既无嫡系的军队,也无自己的地盘.清庭已倒,军阀嘛又个个武装到牙齿.没有实力就没有在政治舞台上说话的权力.有一段时间孙中山本人退居上海声称要读书,研究.此种情况必然使年轻的蒋介石感到迷茫.
2, 唯一名义上听孙中山指挥的粤军蛰伏于福建漳州附近的一小块区域.而军队又是旧军队的坯子.大小将领骄横跋扈,污烟瘴气,跟本与他这样的学生军官格格不入,这
帮军官连他们的军长许崇智这样的老军人都不够尊敬,蒋下军营这帮老军棍都不拿正眼瞧他,吸鸦片,打牌,赌钱,连屁股都不抬.他受尽白眼和冷落.所以他说:”倾轧之祸,甚于庸蔽,娼嫉之患,烈于党争.

3, 对母亲的孝心.他这样子上上下下有几次都是为母亲.1921年5月10日在孙中山,胡汉民,陈炯炯,许崇智的频繁催促下,刚到广州没几天.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雪满山原,一白无际.他认为这是他母亲病情不好的凶兆.想必蒋熟读三国,想起马超梦雪而应了马腾遇害的梦.立刻于24日返回奉化,说也奇了,过了半个月他母亲真的病逝了.正当他起程回广东走到上海时,遇到暴雨天气,又担心母亲的灵柩被大水冲走,立刻返身回家.等他再次去到广州时已是九月十三日了.九月下旬又跑了.回去安葬他母亲的灵柩.

就这样他七上七下没安定过.对照一下共产党的教育,革命工作高于一切,多少英雄模范莫不是舍家为国,几十年没进过家门.宁可家破人亡也要保护党的名单.按他这种做派要在共产党里肯定被说成右倾投机份子而被批判,根本不可能提升的.话说回来了共产党员也是人,至所以能做到舍家舍己为党,也是因为环境太恶劣,被逼使然.说句调侃的话.国民党之所以斗不过共产党,从这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领导人温情太重.蒋介石身上有很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

正是他身上这种忠义,仁孝的传统,才在这次接电后的表现于往次不同.他立刻决定去广州.有人劝他说广州现在太乱,去有危险.他不听劝告,而且还给张静江写了一封类似遗书的的信,托付家事,并表示”决心赴难,虽死不辞”.

六月二十九号蒋介石携妻子陈洁如乘船从上海经香港抵达珠江江面.由船上的买办帮忙雇了艘汽艇直驶琶洲.登上永丰舰.孙中山见蒋到来大喜,授他全权指挥.蒋介石一直在孙中山身边,直到后来孙中山经香港撤离到上海.

说到这里又要发几句评论了.<孙中山年谱长编>里有段记载,不知是转载于<国父年谱>还是<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甚是夸张.记曰:”在双方激战时,先生站立于甲板上,对舰上发炮者,亲示以瞄准发射之法,教以测量,对叛军密集之枪炮,莫不为动”此处记载想是要表现孙中山的勇敢和镇静.但是怎么可能孙中山要教炮手”瞄准发射之法”呢? 莫非炮手是临时抓来的不会打炮?既便是这样也应该有教官呐,再不济,也应该是蒋介石来教啊,蒋介石是日本军校炮兵科出身,总比学医的孙中山强吧.?可见虚夸之风不仅限于共产党,国民党写起自己的书来一点不逊色.

而实际上,炮战时孙中山和陈洁如避于船舱内.这一情景在陈洁如的回忆录里写的明明白白.

没想到蒋介石和孙中山会合后没过几天,海军也出状况,舰队里三艘最大的巡洋舰也背叛孙中山升火起锚离队而去.没过几天海军陆战队也反了. 这时连海军部长说话也爱昧了. 我想这时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一定心情紧张.谁还可靠? 谁都可能反.

孙中山在舰上守着不撤走的目的是在等韶关以北的北伐军回军救驾.可是没想到北伐军里一部分粤军倒戈加入陈炯明阵营,导至北伐军战败.一部分向福建一部分向湖南退走.孙中山得此确实消息后才谋撤离.经协商由英国炮舰载离广州水域.去往香港.
在英国炮舰上又把英国大大赞扬了一番.他对幕僚说道:美国素重感情,主持人道.法国尊重主权,又尚道义.; 而英国外交,则尊重利害,唯其主张,中正不偏,又能识别是非,主持公理,故其对外态度,常不失其大国之风,实在令人敬爱”.这会儿他坐在人家炮舰上净说人家好话,忘记鸦片战争,及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的事了.

接下去他说的话更是匪夷所思,他说:”又以为俄国布尔什维克为可怖.而不一究其事实.------ 今日吾国人士对俄之恐怖心,固犹如昔.至于今日俄国之新经济政策,早已变更其共产主义.而采用国家资本主义,弛私有之禁,其事已逾一年.而国人不查,至今尚指其为共产主义,为过激派”.搞不懂孙中山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苏俄不是共产主义了? 不知是谁告诉他的. 真是孙大炮,真能侃.

就这样边侃边聊到了香港,从香港又坐俄国皇后号邮轮一路侃到上海.这其间还有不少”妙论”因无关本书弘旨,这里就不再赘述. 要说明的是蒋介石一直陪伴在侧.

孙中山于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四号抵达上海, 旋即于八月二十五号会见了共产党代表马林,会谈中,孙中山告诉马林,他现在感到与苏俄建立更紧密联系是决对必要的.他还请马林向俄国驻北京全权代表越飞转达他的想法:”如果能实现同苏俄的联盟,他将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后,允许苏俄参加中东铁路的关理”. 说着说着孙中山的老毛病又犯了,拿主权做交易换取支持, 指山卖磨.这一点还不如军阀,军阀还真没见到谁这么做
当然拿现在的政策看这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并没错,此一时彼一时了.

马林则告诫孙中山不要单纯军是观点,要发动工农群众,要注重宣传.后来孙中山见到的苏共代表像越飞,包罗廷都曾给他同样的建议.但从国民党以后的表现看,始终都没学会.

八月底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也赴上海会见了孙中山,与孙中山交谈数小时,并随即由孙中山介绍加入国民党.就这样孙中山与共产党之间频繁接触.陈独秀并被指派为国民党改组草案的起草人之一.

在此以后国共之间接触不断.

一九二三年一月十六日,苏俄驻中国特命全权代表越飞以治病养身名义来到上海.对外谎称修养看病,实际与孙中山频蘩接触.商谈诸事.一月二十三号越飞更于上海东方大旅馆与孙中山共进午餐.席间孙中山提出愿意派谴一个军是代表团到苏维埃俄国去学习.同时表示希望莫斯科派给他一些军事和政治顾问.

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接触,二三年一月二十六号孙中山与苏联特命全权大使越飞连合发表了一个宣言.史称<孙文越飞宣言>,此宣言垫定了国民党与苏联共产党的合作基楚.宣言称:
1, 孙逸仙博士以为共产党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均不能引用于己于中国.因中国并无使此项共产制度或苏维埃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也.此项见解越飞君完全同感.且以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关于此项大事业,越飞君子并告孙博士,中国当得俄国国民最挚热之同情,且可以俄国援助为依赖也.
2, 为明了此等地位其见,孙逸仙博士要求越飞君再度切实声明1920年9月27日俄国对中国通牒列举之原则.越飞君因此向孙博士重行宣言,即俄国政府准备且愿意根据俄国抛弃帝政时代中俄条约(连同中东铁路等合同在内)之基础,另行开始中俄交涉.
3, 因承认全部中东铁路问题,之能于适当之中俄会议解决.故孙逸仙博士以为现在中东铁路之管理,事实上现在只能维持现况;且与越飞同意,现行铁路管理法,只能由中俄两国政府不加成见,以双方实际之利益与权利,权时改组.同时,孙逸仙博士以为此点应与张作霖将军商洽.
4, 越飞君正式向孙博士宣称(此点孙自以为满意):俄国现在政府决无亦从无意思与目的,在外蒙古实施帝国主义之政策,或使其与中国分立.孙博士因此以为,俄国军队不必立时由外蒙撤退,缘为中国实际利益与必要计,中国北京现政府无力防止俄兵撤退后白俄反对赤俄阴谋与抵抗行为之发生.以及釀成较现在尤为严重之局面.

此篇宣言你如果只是泛泛一看,看不出什么不妥之处,但你深究一下立刻就看出很多奥妙来..

首先说,越飞与以前的马林身份不同.越飞是苏俄派往中国的特命全权代表,是代表苏俄政府的公开的住北京代表.而马林是代表苏俄共产的秘密代表,是肩负秘密使命的.
越飞的任务是要让北京政府成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保持在外蒙古的住军,和中东铁路的经营权.他的这三个要求都未获的北京政府承认.等于未完成任务.北京政府则是要求苏俄先行撤走在外蒙古的军队.保持中国国土完整,然后才能承认苏俄罗斯政权.致于中东铁路的问题说了也没用.那是在张作霖的地盘上呢.

越飞不能达成目的,这才秘密转与孙中山结盟.是想把孙中山扶持起来,建立一个亲苏政权.你看条款之中暂时可以不撤军之条款就是越飞的目的.孙中山也乐的给越飞指山卖磨,画饼充饥.

你再看第一款, ,就明白了,联共并非是孙中山所愿.但是孙中山需要钱,需要枪,炮.孙中山是病急乱投医,答应合作又要你不去实现自己的主义这怎么可能呢?国共合作是苏俄强塞给孙中山的附加条件, 所以,以后的国共分家就是必然的.马林当时的想法是让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依附在国民党这个载体上迅速膨涨起来.这种合作在现今商场上也是常见的.一个工厂挂靠在另一个大工厂之下,借用另一个大工厂的庞大销售网络获得稳定的订单和可观的订量,工厂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孙中山压根就认为共产制度是一个怪物.看看他在二二年四月是怎样与少共国际代表林达谈话的.孙中山说:”我给你一个山区,一个最荒凉的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教化的县.那儿住着苗族人,他们比我们城里人更能接受共产主义,因为在城里,现代文明使城里人成了共产主义的反对者.你们就在这个县组织苏维埃吧,如果你们的经验是成功的.那么我一定在全国实行这个制度”.完全是在调侃林达.林达气的七窍生烟.但后来共产党的发展还真如孙中山所言,是在最贫困地区发展起来的.

那么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也大力的抬高孙中山, 共产党人真的看不懂么,非也,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像毛泽东,周恩来这一时期的人都是看着孙中山闹革命的书,报长大的,从小就对孙中山怀着崇敬之心.二是,为抱住国民党这条粗腿而举起这杆大旗.后来和现在还大树特树孙中山,就是为统战了.三是,必竟孙中山死时还是坚持国共合作的,盖棺定论嘛.不必猜测如果孙中山不死以后会怎样.

孙中山被抬到现今这个高度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和毛泽东的共产党合力吹捧而促成的.蒋介石要报恩,是要用孙的三民主义来统领全党.毛泽东要统战.各取所需.

孙中山委派徐绍桢到洛阳联络吴佩孚,而吴佩孚在和徐的谈话中有一段对孙中山的评论颇为有见地,值得我们一读.:”彼所理想之主义,迄于今日尚未见有任何给予于国利民福,目前干戈之扰攘,苍生之困扼,岂非数倍于彼所视为腐烂而成为打倒对像之前清末叶政府耶? 孙先生一出,精神的或实际政治的,果有何物以裨补于中国乎.不独此也,彼急求成功,为敷衍一时计,从来不问对手是为何人,只有乞助于妥协一途,甚至联络日本,因无结果,乃转而利用俄国,不图反为俄国所利用.然其所以标榜于外者,则乃为救治中国数千年之痼疾也.彼不求传统之药方,而强用辛辣强烈之俄国猛剂,其失亦甚.孙先生联结俄国共产党,冀利用其学说组织,以谋自己事功之顺利,以为到时断绝其关系取所谓”飞鸟尽,良弓藏”之态度,则可坐收其利而不致贻患后来,其纯为理想,彰彰明甚.”其后来事情的发展很多为吴佩孚所言中.

宣言签定之后,廖仲恺又陪同越飞转到日本继序商谈细节.越飞指出:以往的中国革命
过于籍军阀之力,因而常导致失败,国民党必组织培养自身的军队,为此苏联将帮助国民党设立军官学校. 苏俄将为国民党提供经济和武器上的援助,帮助建一所军校,每年援助经费劲二百万金卢布.帮助改组整顿国民党,抓好组织建设和纪律建设.加强宣传工作和政治工作,发动工农群众.

共产国际还命令中国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为实现国民党的主义和目标而奋都.

总之大家相谈甚欢,孙中山和苏联共产党越谈越近呼.孙中山随决定派一个军事代表团去苏联参观学习.孙中山为这个这个军事代表团选的团长就是蒋介石. 我感到孙中山对蒋介石的使用和器重有点像共产党里毛泽东对待林彪一样.说起来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时是孙中山的后期,比蒋资格老的军事领导有的是,均跟随孙中山多年,并从事军斗争多年.原因就是老人都有一些背景,而蒋介石是学生出身,比较干净一些..

1.5
蒋介石是属于”根正苗红”那一类人, 军校出身的学生官,这一点于林彪同.没有军阀的匪气..爱读报纸,关心时事.注重读书学习,不懒惰,讲卫生,不铺张, 不吸烟,不喝酒,尚忠义,行仁孝..在他思想最迷茫的的时期他读了很多书.含盖很广,各类历史书,人物转记,名人扎记,政体论述,政治学,经济学,军事类,俄国革命类,进步杂志如<新潮> <新青年>等,尤其喜爱<曾文正公全集> 以致于他后来常用这套书送给他的爱将.

由于有爱读书的这点特质,虽然孙中山的事业不顺,他也有点前途迷茫,但是倒没影响他写诗作对的雅兴.当他住军福建游鼓浪屿时,见石壁上有刻:天地正气. 便有感而做对:”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据说此对联现被书写在苏州大学门上.他还写过:”从容乎疆场之上,沉潜于仁义之中”.他请孙中山为他书写这几句话,孙中山乘兴为他写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陈其美也赠他对联:”安危他日终需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他也曾沉湎于上海十里洋场若干年,曾经参加张静江,戴季陶开办的证券物品交易所.
但他没有参交易所的工作.从他这段时间所看的书,已及他追随孙中山的行为来看仍不失学生本色,及革命党人的特质.只是有点迷茫而已.

我们再来挖挖蒋介石的根. 俗话说三生(岁)看大.从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中,都可以看到他儿时玩劣的影子.最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台湾国史馆于2004 底公开的陈诚档案里有一封蒋介石于1943年写给陈诚的信,为使陈诚统领缅甸远征军,蒋写到”除向你三跪九叩之外,再无其他礼节可以表敬意”.言语如此那可能算是治党有方治军有方的领袖,所以蒋介石往往在关键的时侯指挥不动他的军队.还是我那句话,温亲太重,而同时,蒋也有在忿怒的时侯把茶叶水泼在陈诚的脸上.如此情绪化的言行举止作为一个大国领袖是否是国人之福?

蒋介石的家乡是浙江奉化溪口镇,蒋介石生于1887年10月31日. 乳明瑞元,谱明周泰,学名志清, 十四岁时学习易经,根据易经的爻辞改名中正字介石.小时特别玩劣,爱搞些恶作剧,喜欢舞刀弄棒,惹事生非,被村里人看成是无赖,常被母亲揍,但侍母至孝.学业优秀.

蒋家宗譜可追溯到周朝,已后历朝都有为官的名人, 唯独到清朝溪口蒋氏家族无人为官,保持反满清气节实为难能可贵,这种精神不能说不对蒋介石有重要影响.这在蒋以后的经历中可以看到.比如抗战时期无论日本如何压迫和利诱就是不投降,逃到台湾后,在风声鹤唳,一日三惊的环境下仍坚持,不独立,不让联合国托管.

蒋怀有强烈的民族气节.
蒋曾于1906年考进清朝陆军部举办的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一次一名日本军医教官在上卫生课时摆了一块泥巴在讲桌上用以比喻中国,说到,这块泥土上有4亿个微生虫就像是中国的四亿人口一样,一听这话蒋志清(此时用名)离开课桌走上台去把那块泥巴掰成八块,然后拿起一冲着日本教官说:日本有5千万人口,是否也像五千万微生虫寄生于这八分之一的泥巴里? 惊的日本教官无言以对.

无怪乎抗战时日寇如何软硬兼施都不能使他屈服, 对比一下汪精卫投敌,法国政俯向德国投降就显出英雄本色来了.

蒋介石一生多次去日本。1905年去日本为学军事,但当时日本规定欲进入军校学习必须由倾国陆军部保送方可。所以蒋未能如愿。但他有个非常重要得际遇,就是他认识了陈果夫,陈立夫的叔叔陈其美。通过陈其美他又认识了孙中山。完成了他追随孙中山革命的第一步。

1.6
凡是在世上叱吒风云,名留青史之辈,无论是在日后的争斗中成为英雄,还是成为败将,窝囊而死.在他初入社会时必定是血性青年,都是壮怀激烈,自命不凡,到了社会上,在斗争中大浪淘沙,方知到天外有天..如古时的曹操,袁术,袁绍。想当年袁氏兄弟仗剑宫门,逐杀十常侍是何等的英武。在董卓讨论废立皇帝的会议上袁绍推案而起仗剑怒对董卓,其血性及气概,何曾顾及生死。可是后来与曹操对阵时又是何等的昏庸。最后被曹操追的吐血而亡,不禁令人唏嘘。

近代的毛泽东,蒋介石,以及大周佛海,陈公博,汪精卫等。无不在青年时代壮怀激烈.誓为民请命,推翻黑暗腐朽的当权者,建立一个光明,富强的新中国.然而成年后的生活轨迹却大不相同.这些人大都在少年是豪情满怀,壮怀激烈.大都留有豪情万丈的言志诗. 蒋介石留日时就曾写诗言志:

腾腾杀气满全球
力不如人肯且休
光我神州完我责
东来志岂在封侯

周恩来也曾留学日本,1917 年9 月19 岁的周恩来作诗言志.
诗曰: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蜜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大周佛海中学时曾写言志诗:

登门把酒饮神龙
拔剑狂歌气似虹
甘处中流拦巨浪
耻居穷壑伴群峰
怒涛滚滚山河杳
落木萧萧宇宙空
不尽沅江东逝水
古今淘尽几英雄。
而周佛海,陈公博都是中共一大代表, 中共这个最革命的组织的发起人.然而后来由于利欲的牵掣,及际遇的不同,人生道路越走越显出不同。周佛海最后以罪被判无期徒刑死于狱中,陈公博以罪被蒋介石枪毙,谁又料得到呢。

汪精卫年轻时曾怀揣炸弹谋刺清摄政王,何顾生死? 被捕后曾作诗:
慷慨歌燕市
从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年轻时都是热血青年,

有意思的是被誉为诗人的毛泽东,少年时也写过几首改自前人的”言志”诗. 有说当年他在东乡小学读书时,有一天老师让大家各写一首”言志诗”.他化用社会上流传很广的<<咏蛙诗>>写到:

独坐池塘如虎距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那个虫而敢做声?

霸气十足,藏有帝王之气.我看多是后人附会的,就像古书上凡写帝王,总有什么征兆一样.多不可信.下面这首诗流传更广,可信度高一些.有说他在十七岁时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言志诗改了三个字,. 留赠父亲作为他出乡读书的誓言.


诗曰: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的原诗是: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在日本被誉为最后的武士.是公认的明治维新的三杰之一.他虽被政府军诛杀,但在日本还是视他为英雄,为他铸像.日本现多处还保留有他的雕像.

一百年前,西乡隆盛在中国的改革者中间,在中国的志士中间,在中国的年青学子中间广有英名.不少人都视他为榜样.前辈者如谭嗣同,梁起超,后来的如蒋介石,胡适,毛泽东.等代表人物.正因为如此毛泽东才会知道并引用他的诗.

我也惊叹于西乡隆盛的中国文学功底的深厚.我在这里选出几首你也看看.

另一类言志诗:

几历辛酸志始坚
丈夫玉碎愧瓦全
吾家遗法人知否
不为儿孙买美田

青年时期曾唱导倒幕府维护皇权,有诗如下:

朝蒙恩遇夕焚坑
人生浮尘似晦明
纵不回光葵向日
若无开运意推诚
洛阳知己皆为鬼
南屿俘囚独窃生
生死何疑天赋与
愿留魂魄护皇城

西乡战死前领着四百多武士被政府军几万人围困,住扎在山洞里.常与身边的人下棋,还作诗;聊以自慰.

百战无功半岁间
首邱幸得返家山
笑侬向死如仙客
尽日洞中棋响闲

西乡的事就说到这儿吧,否则就跑题太远了.


1.7
前面我们以经讲到在一九二三年是苏联共产党与孙中山的合作实质性开始.

一九二三年二月七号发生了”二七”惨案.二七惨案的发因是由于京汉铁路工人要于二月一日在郑州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整个行动都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比较著名的有林育南(林彪的哥哥),项英,陈潭秋等.本来一切都是按合法手续办理的,也申请到了开会许可证.可在这时有人送情报给吴佩孚,说此件事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于其中,工会成立后有计划要成立全国铁路总工会,并准备发动全国铁路大罢工.吴佩孚闻此言即打电报给驻郑州的军队首脑靳云鹗令他制止开会.据此电令郑州军方,警方,及铁路当局,都出面告诉工人方面不能举行总工会成立大会.

接到禁制开会通知后,工会人方面连夜派出代表去洛阳求见吴佩孚申诉.吴佩孚接见了工人代表.代表们力陈决无罢工之说.吴已被说动,但表示命令已下不可更改,工人可换时间换地点再行举会.

代表们回到郑州向工人转达了吴的建议,一部分工人也表示了接受的意愿. 其实这种事换个地点换个时间并无不可.达到目的就行了不必硬碰硬.但当时有一些激进分子包括一些年轻的共产党员如王荷波,李振瀛等坚持反对改时间,喊出头可断,会决不可以不开的极端口号.从而使事情走向了极端对抗的结局.

王荷波于当晚秘密招集骨干分子开会,拟就五个条件让当局答复.五个条件是:

1,撤换局长赵继贤,南段处长冯云,郑州警察厅长黄殿宸.
2, 路局赔偿成立会损失六千元.
3, 所有军警扣留匾额礼物,由地方官员以军乐送还;总工会一切损失,由郑州工会开单
索偿,并且由地方官员到场道谦.
4, 每星期日休息,照发工资.
5, 阴历年放假一星期,照发工资.

并要当局三日内答复,最后时间定于二月四日中午十二点.否则于己于二月四号举行大罢工.同时决定总会办工地点移至湖北江岸办公.

当局当然没有答复,工人开始罢工京汉线千里铁路运输立刻停顿.罢工发生后,北京,郑州,汉口当地的军政当局均试图找工会领袖谈判,但不得要领,因为总工会没有成立,只有筹备组,一时找不到总负责人.各地领袖都推说没有权力下令复工.并且罢工有失控的趋势,甚至有人提出要赵继贤,冯云,黄殿宸的头.等等.矛盾进一步激化.

调解无效的报告陆续反馈到了吴佩孚那里,吴佩孚不能容忍铁路停顿,随下令让军队强迫工人复工.二月二十七号军队出动开始镇压.

工人领袖的表现到是很勇敢的.江岸工会领袖林祥谦被捕后被绑在站台上的一根电线杆上.军法官对林祥谦说: 你赶快下令叫工人复工,否则杀你的头.林说:我无权下令.实际上林祥谦说的没错.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组织不建全,一没有一个总头目,也没有一个体系来传达和执行命令了.

军法官对刽子手说:先让他尝尝刀的味道.刽子手即在林的脖子上轻割一刀,林的脖子立刻血流如注.军法官接着问林:你下不下复工令?.林已知死不个免,说道:”头可断,复工令不可下”.军法官向刽子手示意.刽子手手起一刀,林祥谦人头落地.旁观者无不为之动容.

郑州工会的负责人刘文松亦是让人可敬.当时郑州工会被捕十七人他不在其列,军法官对被捕者说,找出刘文松即可放他们回家.刘文松听说后当即去当局投案.当局倒也守信放掉了这十七人.刘文松被杀.

总计这次惨案,工人被杀三十七人,伤两百多人.吴佩孚也因此遭全国舆论谴责,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二七大罢工是共产党参与领到的最早的一次工人运动.


1.8
一九二三年中国政坛上的另一个大事是曹锟贿选当上总统.曹锟是直系的头,吴佩孚是直系的魂.直系内部分成两个团伙,一个团伙是曹锟直接指挥的驻屯于天津和保定地区的军事集团,第二个团伙是吴佩孚直接指挥的驻屯于以洛阳为中心延展到陕西,河南,湖北等地区的军事集团.第一次直奉战争后虽然直系喊出了”直系即中央”的口号.但还不敢直系的人做总统,还要有些过场要走.所以北京政的总统还是黎元洪.这边儿曹锟心里怎么能平衡,无论如何都想要把黎挤走.黎元洪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干不下去了,最后一走了之.

黎元洪走了,曹锟身边的一帮人就开始紧锣密鼓的酬备要选曹锟当总统.为了确保曹锟当选,这帮人开始用钱收买议员,开出价码一张票八千圆.最后终于在十月五号完成了选举程序,曹锟如愿当选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结果除直系以外,其他各党派,各势力团体都骂曹锟是贿选总统,不予承认.孙中山则以广州政府大元帅的名义下令讨伐曹锟并通缉参于贿选的议员.并电邀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一致行动.

实际上孙中山也只是喊喊口号表个态而已,跟本无力北顾.他这时的肘掖之患是陈炯明.广州东面正打的热火朝天呢.孙中山邀请了有家不能归的滇军驱逐了陈炯明的部队占据了广州.陈炯明领军反攻,滇军为顾自己的饭碗,也不能让陈炯明回广州,但也无心消灭陈炯明.所以当陈的部队攻近广州了就打一打,陈的部队远了就松松劲.所以战斗呈胶着状态.这就是二三年下半年广州的状态.

话接前面,蒋介石带着代表团于九月二号到达莫斯科,在苏联停留了三个月.其间参观学习,会谈,坐谈自是繁忙的很.曾有传说苏联方面曾建议,蒋介石脱离孙中山独立出来,去中国北方建立基地,苏联将给他武装几个师,打遍天下, 终因蒋介石不愿背叛孙中山而作罢. 此事有没有,因没有见到官方文件不好确说,但苏联没给蒋介石留下好印像却是人人皆知的,因为他给孙中山写了考察保告.里面写上了他的观点.大致是: 1, 苏联的政治太过激,不可取,不适合中国.2, 苏联终究是要扶持中共上台的, 使中共成为中国的正统. 3, 苏联对中国的领土有野心, 并不必西方列强友好多少,不过是五十步笑百不而已.

蒋的观点平心而论不无道理,回放历史苏俄只所以找上孙中山除了其他原因之外还有一个特别原因.就是北京政府不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因为苏联红军当年追击白俄军队进入外蒙古,还没撤走,.北京政府要求苏俄先撤走红军再谈承认的事.苏俄驻北京全权代表越飞与孙中山签的协议里其中就有一条:当孙中山取的全国政权后既承认苏俄政府.同时苏俄也将撤出他在外蒙的红军.言下之意现在可以不必先撤军.

蒋介石对孙中山与共产党的全面合作有意见,而且也认为孙中山在党里不给他地位所以广州也不想去.呆在溪口悠哉悠哉.后来在孙中山,张静江,戴季陶,汪精卫,廖仲恺,许崇智等人的函电邀请及当面促谈之下才于二四年一月中旬姗姗来到广州.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