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雨声·指上花

在文字之间行走,在文字内外相爱,由生到死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 转载请说明,禁止一切商业用途 ameidar@hotmail.com
正文

废墟之旅 (图)

(2007-05-05 19:58:47) 下一个

 

■枯荷(中国)/文


  废墟,在我居住的不远处,就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废墟――圆明园。行走其间,我早没有了那种断垣残壁带来的满目苍凉的感觉,这里不断地被修缮,不断地被改造,不断地增加着越来越多的供游人娱乐的项目。

  她已经不再是废墟,除了谁都知道的那几块残缺不全的柱子,被所有来过和没来过的人供奉着祭祀着,已经不复存在所谓废墟的内容和意义。我不大相信,那些从来没有读过历史的人来到这里会感觉到她是一座废墟,她的那些斑驳淋漓的伤痕,被人不断粉饰,抚平,人们或许不愿去欣赏一个贫困衰败风烛残年的女子一般,也不愿看见这座曾经的皇家园林辉煌不复的惨淡容颜。

  可是,我终于能飞越万里,去一个叫印度的地方,我有幸目睹了真正的废墟,一个不需要讲解,不需要翻阅古籍就能让我心荡神怡的废墟――Group of Monuments at Hampi(汉宾古迹群)。

  这个世界有多少废墟,我不知道,可是,我却能有幸看见了这个世界最大的废墟群,它们完整地存在于印度德干高原南部那个叫卡纳达克邦(Karnataka)西北部的一座小镇上,这座小镇叫Hampi。

  从Bangalore到Karnataka需要坐一个晚上的火车。无论你对火车有多厌倦,无论你多么不想旅途疲惫不堪,我都建议,来印度,不坐一趟火车,你会遗憾终身。也许有一天,印度不再这么贫穷,那么这样的火车盛景是否还会存在,我也很怀疑。

  也许因为曾经是大英帝国殖民地的缘故,英国人在印度铺设了这个世界曾经最大的火车网络,四通八达,便于他们把印度的财富源源不断的输送出去。当英国人走了以后,这个富庶的国家已经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唯有这些铁路成了耻辱见证的同时,也成为了不多的财富。

  印度的铁路总长比中国要长,这个比中国人口略少的国家,却有着比中国人更多的火车乘客,只要有火车的地方,就有如蚂蚁一样密集的印度人,无论车上还是车下,无论城市还是乡村。

  印度的火车票,可以从售票处(BOOKING OFFICE)和预售处(RESERVATION OFFICE)购得,也可以直接从网络上购买,总之方便到你有些嫉妒印度人的程度,最少对我来说是如此,国内火车票购买之艰难,乘坐过火车的人怕都是有不少体会的。印度想来不会有票贩子,也不会存在私存车票的情况。火车票上是没有车厢号的,因为印度规定,车票实行实名制,必须提前一些时间去车站确认自己的车厢和座号,找到你的名字,就找到了你该乘坐的位置,而且在每节车厢门口都会贴上该节车厢旅客的全名单。

  印度人是严格遵守等级制度的,就是乘车也不例外,所有的印度人都自觉遵守着车票上标注的等级,去自己所在的位置等候。车站内外没有盘查,也没有人来检查你是否持有车票,也不必被当罪犯和小偷一样把包裹放在X光机上过来过去,自由,自由得有些让我觉得不像车站。让我有些偷笑自己的愚来。或许被某些东西限制惯了,就有了一种想当然,当不想当然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渴望过的东西是如此奢侈。

  印度的候车处(Waiting room)是等候时休息的最佳去处,尽管站内外人员密布,却也看不出多混乱与拥挤,印度人天生的好脾气,永远笑眯眯的脸,让等待成了艺术。持有车票就可以进入相同等级的Waiting room,女士一般设有专用的Lady’s Waiting room,所以相对来说还是令人满意的。

  印度的车站都有Drinking water,就是那种自来水管,千万不能看见人家印度人伸着脖子或者接水喝,你也迫不及待的照猫画虎。印度的这种水,包括家里的,都不能直饮,印度人的肠胃或许是和别国是不一样的,除了印度人,其他人喝这些水,绝对会肚子出问题。所以,出门在外,一定要自己准备矿泉水,去Hampi,我基本只带了矿泉水。

印度的火车票分很多等级,有2nd Class Chair(硬座);2nd Class Sleeper(硬卧);2nd A/C(空调硬卧)和1st A/C(空调软卧)等,大多外国旅客会购买2nd A/C(空调硬卧)和1st A/C(空调软卧),空调车虽然贵一些,但是会给你提供免费的餐饮服务,会提前询问你需要的食品和饮料,然后配备你给,应该是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假如不是为了深入印度民众的生活,我不建议购买2nd A/C以下的车票,其壮观景象,会让你目瞪口呆。不夸张地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一节车厢里会有多少的乘客,密密麻麻,如同耗子一样蜷缩在车厢里,甚至,你可以经常在印度看见车厢外满满挂满了人,就连车厢顶上也坐着人。印度人不怕死吗?我总是会问这样愚蠢的问题,可是分明他们就那么把自己袒露在飞驰的列车外,他们还能神情愉悦的跟你打招呼微笑。尽管这么多印度人乘坐火车,但是我没有看见谁抢上抢下,都很有秩序,不紧不慢的,倒让人替他们有些着急起来。

  印度的车几乎都是没有门的,我不知道是因为炎热还是因为方便,还是其他什么原因,火车也如此,停站后,随便上下车,不会有人来管你。只有车行驶以后一段时间,才会有查票员(TTE Train Ticket Examiner)来查票,印度逃票的人很少,没有多少人甘愿冒着被罚款的风险,让自己的信誉扫地。

  5岁以下的儿童是免费乘坐,在印度,做一个孩子是很幸福的,很少有向孩子收取费用的场所,包括外国的儿童也可以享受这些待遇。火车票也有外宾之分,不过,印度人对在他们国家工作的外国人实行国民政策,即你只要手持纳税卡,就可以和当地的印度人一样消费。

  车厢和国内的有比较大的区别,硬座的我没有看见,卧铺的一般都是两层的,每一小间两个相对的铺位,共四个,用一个布帘隔成一个包厢,另一侧的窗户边是顺着的一个两层卧铺,也是用专门的布帘隔着,这样睡觉的时候,有一种私密的安全感,也觉得比较自由和坦然一些。不像国内的卧铺,睡觉的姿态能被每一个经过的人看个清楚,看个够。不过卧铺车厢里的空调开得太足,乘务员所发下来的毛毯不足以挡御,所以最好能跟他多申请一个,一般都会得到满足。

  铺位在设计上比国内的合理一些,睡觉的时候可以把背靠的那个垫子放下来,这样就比原来的铺位宽大了许多,躺在上面,有单人床的感觉。

如果是夜间乘车,最好要乘务员提前提醒一下到站时间,否则会睡过站,我离开车还有两分钟从铺位上爬起来跑下车的,幸好行李都在手边。

  这或许是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我原本以为会遇见那些夸大其词把印度不守时渲染得恐怖的情况,火车居然很正点地到达车站,所以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不可信,尤其一些国人以傲慢的目光去看待这个看上去很贫穷的国家,我不能说是诋毁,最少是很不真实。所以亲自去看看,这个与我们仿佛有许多相同,其实却完全不同的国家,也未尝不是让人欣喜的。

  也曾经看见一些人写印度火车时,竟然在提示大家逃票,看得我是羞愧难当,就如你在印度任何的一个风景名胜地区,随地吐痰和乱扔杂物的人,你不用看,也知道是中国人一样,这让我多少担心起现在还对中国人保持着尊重贵宾待遇的境况,在不久之后,就如同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国人待遇”来,我们不会走到哪里都要被别人“另眼相看”吧。保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就是要在别人面前活得更有人样,也或许,很多人忘记了人该是如何的行为准则了。



  清晨里的那点霞光慢慢隐去,这座南印度的小镇霍斯比特(Hospet)很快就被太阳紧紧地裹抱着。车站很小,还没有出站,就看见了站前停着的那些Auto Rickshaw正在拉活,这有些像国内的黑车,可以跟他们随意砍价,前提是你必须要知道行情。

  来之前,我们就已经询问了从车站到酒店的车价,因此司机看我们也不那么好蒙,一句废话也没有,就把我们带到了预先订好的酒店。

  车站离酒店并不是很远,小镇安静得不像旅游胜地,所有的人都懒散得一塌糊涂,没有忙碌,没有嘈杂,倒是那些在街上摇摇摆摆形若无人的牛,给这个镇上带来了那么点点热闹的气息,还有那些四处奔蹿的小猪,偶尔的鸡鸣犬吠,让我感觉仿若回到了中国的某个乡村。

  那些一早卖花的女子,穿着五彩缤纷的纱丽,悠闲的坐在路两旁的地上,那些结扎在一其的花束,还闪着一些清灵的水光,如姑娘们脸上的双眸,清澈盈动,忍不住地就想用双手去轻轻呵捧在怀。

  这里的酒店干净得超乎我的想象,因为当你从一片狼藉般的市场中穿越而过的时候,你看见狗与牛在你身边熟视无睹你的存在的时候,又如何能确信走进去的这座房子,会如此清雅与幽静。

  依旧是那些印度随处可见的神像雕塑,占据了两个楼层的高度,肃穆而高贵,这个酒店不带星,但是丝毫不亚于国内三星级酒店。所有房间都是套房,外面是一间小客厅,里面是卧室,加一个洗手间。

  印度的酒店都同时配备空调和电风扇,多高级的酒店都如此,私人住所也如此。我想大多的时候,印度人更习惯用电风扇而不是空调,空气的流通对于一个常年高温的国家来说,比制冷更重要些吧,毕竟空调的后遗症太大,常年与空调为伴,是不能在印度这个国家行走的,尤其是南印度。习惯炎热,不会让他们自古就进化来的抗暑能力退化。

  其实,在这个一看就很舒适的房间里呆了还不足十分钟,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那些废墟了,在我的记忆中,圆明园已经足可称之为庞大了,我实在不知道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废墟又会是怎样,而离她如此之近,谁又能按捺住急迫的心情,安坐在房间里呢。

  我不晓得那些曾经来过的人为什么写这里的人狡诈奸猾,最少,两天包一辆Auto Rickshaw的车才600卢比(合人民币120元)的价格,在国内就很难找到。而司机还是很好的导游,一路讲解下来,收获不少。印度人的热情是天生的,这之中是否存在对自己国家的爱,我不好说,最少,他们能把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自己这块土地上的故事,不厌其烦地告诉你。



  一个葡萄牙的商人曾经这样记载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废墟城市:这个城市比罗马还要大, 有无数的黄金、钻石、珠宝交易,建筑巨大华丽,生活富裕…。

  我没有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甚至,我连算得上豪华的建筑都看不见,不论是古代的残留,还是现代的新建。这里朴素得你根本不能确认是一座城镇,是一座曾经举世闻名的世界珠宝交易中心,是《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曾经万里跋涉,航海冒险而来的神奇土地。这里的生活,一眼望去的只有两个字:贫困。尽管这里每天有无数的游客奔来,却显然不能和国内那些招摇的旅游景点相提并论。这里的人好像已经丧失了曾经天才般的商业交易能力,这里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那些被摧毁的文明一样,沉没了,或者沉默了。

  文明是否被掩盖在废墟之下,我不得而知,印度人天生最弱的破坏力,只为我们完好地保存着这座废墟,他们精心呵护,如同她依旧辉煌着。也或许,只有我这样的旅人才把它叫做废墟,而对于他们来说,这里就是家园,无论它是被摧毁,还是保持着旧有的光辉。所以他们舍不得往这些已经面目全非的残骸上去多余地涂饰什么,他们只是尽力的让她能够继续存在于天地之间。

  所以,我来了,我被震撼了,为着辽阔无比的茫茫废墟,我沉迷其间,在时光中轮回,在岁月里穿梭。

  所住的地方离废墟还有30分钟的车程,我要追着辛巴达的脚步,去朝拜那个充满了传奇,充满了神秘的地方,那里没有王子,而我也不是公主,我只是一个神话的追随者。如千年之后的今天,一个中国男人他把自己的梦幻依托在了这个惟有神话可以比拟的地方,他成了印度最著名的中国人,在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他招牌式的微笑,打开电视就能看见他骑着摩托风驰电掣在印度大地的雄姿,他就是著名影星成龙。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电影艺术的巨大魅力,她可以轻轻地就开启一扇陌生的门,在文明与文明的碰撞中再次激发新的光彩和魅力。

  在南印度的公路上,你不会有多少异样的感觉,假如你如我一般年纪或者比我大,那么你会对眼前掠过的风景有种儿时般亲切与熟悉的感情油然而生,这里或许就是七,八十年代中国的乡村,我只是偶尔错过了一个时空的隧道,偏离了前进的航线,一不小心回到了过去。只是,我没有追溯到更为古老的从前,那个姑娘小伙载歌载舞,商旅摩肩接踵而来的盛世,那个遍地黄金与珠宝,四处瓜果与奶香的中世纪维迦耶纳迦罗(Kingdom of Vijayanagara),王朝。

  庞大的农用拖拉机,轰隆隆从身边开过,小伙子伸出头来吹两声响亮的口哨,然后摇晃着脑袋,冲你如南印度的阳光般灿烂地一笑,你的心如何能不一起随着他们哼着的歌声中心荡神怡。

  一路都是成群的羊和牛,车子常常要为它们停下来让道,它们是丝毫不懂得客气的,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从你眼前走过,它们是这个土地的主人,而我只是一个过客。

  这是印度最贫穷的一个省,自从被无数的侵略者一个年代又一个年代刮地皮般洗劫,这里的那个富庶之城,就已经成了无数文字中的传奇。所以它荒芜,荒芜成了真正的废墟,不仅仅是那些残垣断壁。我不晓得这里的人们为何不舍弃这里,背井离乡,开辟新的家园,他们为何甘愿守护这里,坚持着在这些荒地之上,继续祖辈们没有遗产的耕种。

  椰树与甘蔗是这个土地上的主宰,它们盘踞着绝大的农田,也就是这个还能让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甘蔗交易市场,还有那些香蕉,它们不复从前的水果之王的霸气,也就难以让人想象那个著名的香蕉帝国是何等雄姿。只有那些杂草自由摇曳,仿佛没有岁月的忧欢,它们是嘲笑我吗?嘲笑我终于会如腐朽的木头一样灰飞烟灭,而它却能生生不息。在春风的吹拂下,又是嫩翠娇绿。

  这是印度最真实的农村,它基本和富有绝缘,只是顽强的存在着,如那些废墟。



  也许只有到了这座废墟,才能真正体会印度所有宗教的真实意义。这个世界有没有轮回,其实并不重要,来自心灵的祈祷和企盼却可以减少外在的那些逼迫而来的苦难。

  她千疮百孔,体无完肤,她被来自世界各国的侵略者蹂躏,这些人里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蒙古人,阿拉伯人以及葡萄牙人和英国人,他们带来异国的文化,却也带来了灾难深重的历史。那些侵略者用最贪婪的目光盯着这个曾富饶而美丽的土地,他们用最卑劣无耻的手段,把这块土地上有价值的东西搜刮而去。

  这里的人们除了渴望轮回来世,如何寄存希望于今生?于是,宗教蔓延盛行,人们寻求各种方式以摆脱所受到的折磨。这里成了世界宗教的博物馆,无数的宗教从这里起源,几千年前,我国的玄奘高僧就历经千辛万苦来此取经。而这座废墟,或许就是我们著名的美猴王孙悟空诞生的地方。

  来到这里,你就不奇怪为什么猴子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因为这里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这是一座建立在大石头上的古城。也正因此,即便她成了废墟,我依然能够在这些屹然挺立的石头残骸前,回想那盛世之华。

  繁华背后,几多苍凉,荒芜之前,盛世繁花。聚拢一些历史的残渣碎片,能否聚拢一些温暖的过往?我们可以随着岁月一起成长,一起忘却,一起死去,却惟有这些废墟,是土地上文明与野蛮的见证。更新换代的美轮美奂的楼宇华堂,会被更新更美的替代,而废墟,无可替代,那是一段历史,一段辉煌,一段沦落,人们的记忆会被不停的从历史残迹中捞起,不再是被隔绝在历史门外的孩子。

  古代的印度,与古代中国不同的是,几乎没有完整和统一过,各个大小不等的国家割据一方,彼此之间相互掠夺,也因此,当外族入侵之时,被各个击破。而南印度的这个城市,是印度历史上不多的最为强大的王国的首都。在公元846-1279年期间,朱罗王朝曾经统治着整个南印度,这个王朝在最鼎盛得时候曾征服过今天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安达曼、苏门答腊、以及马来亚和缅甸的部分沿海城市。朱罗王朝如同其它大多数的王朝一样,也信奉印度教。他们在这座被小山丘和巨石围绕形成的一片独具自然景观特色的高地之上兴建了大量宏伟的庙宇,同时也铸造了无数精美的青铜神像,而今天,我们能来这里,能看见这些神奇的建筑和塑像,是经过了近两个世纪才形成的。

  到公元1336年,毗伽耶纳伽罗王朝(Kingdom of Vijayanagara)在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上兴起,她的领域包括今天印度的卡纳塔克邦、玛哈拉施特拉邦和安得拉邦,首都是毗伽耶纳伽罗城,也就是今天的Hampi,由南印度甘比离王国的大臣诃利诃罗和布迦两兄弟建立的。他们被苏丹穆罕默德.图格鲁克俘虏至德里后,被迫改信了伊斯兰教。后来他们被派往南印度戡乱,被当地人民反抗穆斯林的精神所感召,重新又皈依了印度教,开始领导摆脱穆斯林统治的独立运动。胜利之后,诃利诃罗在加巴德腊河南岸建立了坐落在山谷和丛林间的毗奢耶那伽罗城(Vijayanagara)。

  她有一个让人仰目的名字“胜利帝国”,因其强大,辽阔,和无尽的财力尔得名。葡萄牙商人费尔诺.努伊兹这样描述过毗奢耶那伽罗城:当时,在位的国王维持着一支由5万名士兵组成的军队,其中6千名是构成宫廷卫队的骑兵。此外,这位君主还拥有2万名配备了利矛坚盾的武士、3千名驭象者、1千6百名马夫和3千名训马师。为了时刻保持警惕,他还雇佣了一小队间谍;而高耸在皇家禁苑城墙之上的嘹望塔,随时防备着来犯之敌。

  而另一位16世纪的葡萄牙旅行家多明戈.佩斯得到了进入皇宫的机会,皇宫的富丽堂皇与绚烂奢华让他眼花缭乱,从相关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见当时的场景:一间间内室全部由象牙镶嵌而成;另一间屋子的天花板上垂下几根金链,链子上吊着一张小床;还有一间宽大的舞厅,装饰得流光溢彩。在这座壮丽的宫殿中,国王黎明起床,先是有人为他按摩,接着他便进行严格的锻炼,然后再沐浴。拜过神后,精神和肉体都充满活力的国王开始接见大臣。如果他在一天当中感到厌烦的话,他可以用许多方式得到消遣。他有几位妻子和300多个姬妾,还有1200女子被雇来作歌妓、舞娘和乐师。在皇城之外,还有无数以美貌、智慧和财富闻名的高等妓女等着国王去寻欢作乐。

  而诸多的王朝的统治者把目光汇聚在这里,不仅仅因为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她的北边,是南印度著名的通格巴德拉河(Tungabhadra)流经之处,其他三面是花岗岩,可以运用这里的多岩石地做成天然的军事防御屏障抵御邻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信奉宗教与神话的国度,这是神圣的地方。据说,在远古的时候,有兄弟两人狩猎道此,猎狗在前方追赶野兔,忽然停住不再追逐。两人疑惑之下,便询问此间的一个老者。老者说,猎狗停住脚步,是因为神在保护生命。这块吉祥之地,不仅仅生命受到神的护佑,而且神还保护权利,让弱小的逐渐扩张到四方,变得越来越强大。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这里还是女神PAMPA居住的地方,她和她的丈夫最早在这里修建了圣庙,以后这里修建的350座大大小小的寺庙几乎都是以他们的故事为主题,而据说Hampi中央建造的VIRUPASHA塔也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崇尚神圣与圣洁的印度人后来把这里建成了桑伽玛王朝的首府。

  两个世纪呕心沥血的缔造,终不能在穆斯林的强盛崛起中继续叱咤风云,在1565年近半年的地毯式席卷掠夺中,印度历史上最后一个印度教的王朝覆灭了。穆斯林究竟毁灭了印度多少的文明,其实已经不能计数,他所奉献的辉煌文明,与他对印度教文化与历史的破坏力是相同的。尽管,我们今天能看见泰姬琳,能看见胡马雍,但是,我们再不能看见的是曾经精美绝伦的毗伽耶纳伽罗城,这里曾经铺满了钻石,红宝石,祖母绿和黄金,如同辛巴达第一次看见的那样,美得让人眩目。

  这里不会再有毗伽耶纳伽罗王朝的王子和公主,可是,我却分明在耳畔有他们的欢歌笑语由远及近地传来。

  行走在这里,总会有奇妙的感觉在你心头萦绕,你不晓得是你在看风景,还是风景在看你,或者,你们只是在彼此注视,默默相望,然后相视而笑,在某些愿望升腾的时候,灵魂与灵魂交融汇合,然后又再次分离,再次汇合。反反复复中,你已经不再以为她是被遗弃的城市,这只是一度失落的文明。



  今天,这里可以让你重现辉煌的,可能只有节日时候的欢乐海洋了。人们从四面八方簇拥而来,朝拜神灵,祈求来世的幸福安康。

  眼前的辽阔,还是让我心有所惊,在土地资源并不富裕的印度,这座废墟之城,被如此完美的保存,实在是太奢侈的事情。

  穿过一片绿色的田野,一片红沙土,茫茫无所终的石头,和散落在大大小小石头之间或者上面的寺庙还有宫殿,在我的眼前绘成了一幅奇妙得难以置信的图案。苍莽,广阔,浩大,我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准确形容的词汇。只是我的眼光从这里扫去,便又不自觉地往另一处扫去,一时没了主意该是先往哪个地方看去。

  于是在一座坟墓前,我们停了下来,这是进废墟后第一个建筑,就在马路边上,和几户村民的住宅相邻。茅草房简陋而陈旧,和旁边的那个坟墓相比,有些不忍睹目。可是,在这一片空旷之下,有这样的几户人家,有这样一处热带高大的绿色植物掩盖之下的居所,顿时让人感觉到一丝清凉,而此时,南印度的太阳是如此炽烈,几只狗见了我们,连尾巴都不摇摇,就转过身去,继续在地上睡觉了。

  坟墓是典型的穆斯林风格,能这么安然无恙存放在这里,有些让人吃惊,因为这里的人对于穆斯林对他们的毁灭性的掠夺,应该是记忆犹新的,尽管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是历史的痕迹依旧那么深刻地存在,我想不会有谁会忘记。对于一个以信仰印度教为主的南印度的村镇Hampi,对于穆斯林一个古代侵略者的坟墓如此善待,让我还是有几分敬意的,因为几个月的接触,我已经对他们宗教的疯狂虔诚深有体会了。

  走过这个我在废墟看见的唯一的纯正穆斯林风格建筑,很快我就被印度教典型的华丽精致的建筑风格吸引去。那不该叫山峦,那是一些巨大的卵状的石头,横卧成了几座山的模样,这才让我明白为何有人把这里称为石头之城。这里几乎除了石头,很难再找出其他材料建筑的寺庙或者宫殿。尽管,我也知道,几乎印度教的建筑都已石头为主,但是这么大面积的石头建筑,还是让人感觉到一个词叫:巍蔚壮观。

  当然,我不可想象的是,如此高温之地,在石头城中,该如何生存,对于我这样的游客,可以选择冬季来此一游,可是,对于这些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如何生存。当年,那些国王把都城建在这里如何解决降温问题的呢?答案很快就在我们进入的第一个寺庙得到了解答。

  这座寺庙没有标牌,荒弃于此,几乎也很少有人来,只是我们远离了主道,顺着一些被踩平的土路,寻迹而至。房顶几乎不完整了,稀稀落落,阳光肆无忌惮地照射进来,地面反射着耀眼的光芒,眼睛有些被刺得疼痛。平整的石块铺成的地面,周边是浅浅的水槽,绕房子一圈。这就是Hampi城主要的降温方法,在后来看见的所有建筑里,这都是必不可少的。

  带路的司机告诉我们,这些被废弃的寺庙没什么好看的,再往里走,就是一些著名的建筑了。可是,我还是舍不得就放弃了,因为对于我来说,这些根本没有任何人打理和修正的地方,历史的刀痕往往刻画得更清晰,没有人来抚平她的创伤,没有人来修饰她衰败不堪的躯体。她就那么一览无遗的把遭受的屈辱与苦难,赤裸地展露在你面前,让你没有丝毫为历史辩驳的力量。一切妄图用各种历史观价值观去解释评定,都是苍白的。

  望着这些曾经辉煌过,美丽过的寺庙,我的头不自觉地低垂,俯身去拨弄那些苔痕,那些零散而开的野花,它们是这些逝水红颜唯一的妆饰。

  留不下我的感伤,来不及凭吊这些破损得已经没有人愿意多眷顾的寺庙,我们被带到了这个废墟之城著名的Zanana Enclosure宫殿。



  Zanana Enclosure是Hampi两处需要门票方能入内的地方,这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宫殿,保存也相对完好,虽然陈旧是依然的,但是它曾经的富丽堂皇还是可以想见的。它有些高贵的孤独,行走在它的里面,总有空寂的感觉萦绕,或许是游人太少,在这高大的建筑物面前,显得有些渺小,它像一个寂寞的垂暮美女,端坐优雅,却无法让人亲近,又有些怜惜岁月对它无情的摧蚀。

  废墟之内,另一处需要门票的就是那座有神奇的能转动轮子的石头战车和用手指轻轻弹去就能发出不同美妙乐声的56根音乐柱子的维塔拉寺群(Vithala Temple Complex)。这是Hampi最宏伟的建筑群,神殿的前方矗立着伟大的曼塔帕mantapa。成龙的电影神话中的几个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如一群信徒对腾空而飞的僧人顶礼膜拜的地方,就有那个精致绝伦的石制战车,被两只生动的浮雕大象牵引着向前跑,惟妙惟肖,让人忍俊不禁想去拍拍象的大腿,使之飞驰起来。寺庙里,到处是雕刻精美的廊柱,这些柱子支撑着整个房顶,大概有15英尺高。只是,这些柱子再不复从前的美丽与完整,几乎找不到一根没有被摧残过。而几乎所有的中心柱都被彻底摧毁,让人观之惟有扼腕痛惜。

  行走在这样的建筑群落,惊叹与惋惜交相错落着,起伏着,心潮在一浪高,一浪又低落中徘徊,这有些折损人的神经。从音乐的殿堂,到宫殿,从宫殿到城门,各式的神庙,无数的雕像,这座曾经建设完备,功能齐全的城堡,向我们展示的是印度人超凡的技艺和智慧,还是在告诉我们,再牢固之城,也会被贪婪的侵略者伺机摧毁。

  这里香火最盛的该是维鲁巴克沙庙(Virupaksha),它建于15世纪,位于Hampi的计时中心,穿过一条热闹的集市,就可以看见它繁琐而精美的顶端掩映于树木枝叶之间,它的顶端高出地面有50米,上面雕刻着无数的神像,爬满层层塔龛周围,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这里供奉的是Virupaksha,湿婆神jqkShiva]的化身之一,Shiva有无数的化身,在这个废墟群里,你可以看见他多个著名的化身,比如高达6.7米的纳拉辛哈Narasimha神像,半人半狮,还有一个基座落于水中央的男性生殖器,这个地方吸引了很多人,尤其一些年轻的男女,都要来这里投币,恐怕生殖器象征繁衍的目的吧。有些化身狰狞恐怖,有些化身简洁朴素,有些是动物与人的结合,有些干脆就是莫名的柱子,总之,你猜想不到哪些是他,哪些又不是他,仿佛天地万物间,他是无所不在的,又是无所不能的,所以他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他保护和破坏着他领域内的一切。所以也就衍生出无以计数的寺庙,我不知道印度人本身能否记得清楚究竟有多少名字的神庙,最少,我是很难分清楚的,如果不做笔记,我怕是一个都记不得的。他们之间相似之处甚多,却又有不同的传说和历史,总之听上去有云山雾罩的感觉。所以,如果事先对印度教的传说和故事不做一些简单的了解,那些纷繁复杂的雕刻,也不过就是大同小异精美雅致的艺术而已。

  这座寺庙的主建筑修筑于毗迦耶那迦罗帝国时期,但是司机告诉我们,其实这里有很多的神殿更为古老,比如那座南迪公牛石像,它的历史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对于不那么爱记录历史的印度人来说,用各式各样的传说代替历史,或许是最好的方式,因为一切都可以和神挂钩,都可以显得更为神圣与圣洁。

  这个寺庙的门口,总有一个装扮怪异的小女孩在乞讨,她的装扮或许会让人大吃一惊,因为那像极了我们的美猴王孙悟空。可惜,这是印度,是印度人最喜爱的神话故事中的神猴哈努曼。



  Hampi不仅仅为世人呈现了一组组美轮美奂的寺庙宫殿,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城市建设的成熟与完备,即便是现代的我们,看了也不得不惊叹。这里即便是冬季也是酷热高温,可想其他的季节是如何的炎热了,怕是西游记中火焰山周边的村落也不过如此。所以水利工程在这里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的水利设施,虽然已经被毁坏得几乎面目全非,但是还是能从这些残留的遗迹中窥得当时的一二。

  当时的人就已经懂得建高架石槽石管,从山上把水引到城中,并送到城内的蓄水池,循环使用。在一片空旷无比的废墟上,我看见了这个好大无比的工程,许多的蓄水池星罗棋布,遍及城中心的各个地方。当年,是谁设计出如此科学而合理的水利设施的,我没有得到考证,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理应写入史册的 ,该被后人记忆的。这也向来过的人证明着这里曾经的光荣,这里让人垂涎欲滴的繁荣,这里的文化曾达到了何等的鼎盛。文明的陨落,让人痛惜,烧杀掠夺,让人更怀想和平。

  维鲁巴克沙地下庙(Underground Virupaksha temple)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当司机把我们领到这里的时候,正好看见村庄里的一些妇女在闲谈聊天,印度人天生的热情与悠闲在她们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拉着我们照相合影,其实她们也知道这些照片并不能回到她们手中,但是她们依旧把最灿烂的笑容留存在我的相机中。远处有几个小伙子在搭人梯摘芒果和椰子,让人不禁为他们担忧,旁边的人告诉我们,其实在古代她们就是这么摘果子的。果子掉在地上,他们招呼着我们去拿,于是我们就有了短暂的相聚,于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更为喜欢这个民族的人们。其实,我们不远万里来看风景,而我们又未尝不是她们眼中的风景呢?陌生与熟悉,不正是这样一点点渗透,一点点接近,一点点融合吗?

  这里或许是整座废墟中最清幽凉爽之所了,才拾阶而下,迎面就吹来一股凉风,瑟瑟地让人无比舒畅。此时的我早已经被阳光宠爱得如同它怀里红彤彤的孩子,尽管防晒霜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抵御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有几个骑单车的外国女子,肌肤几乎已经和这块红粘土一样了。

  在这座地下寺庙里,我们谁都不想再挪动脚步了,踏踏实实地往石板上一躺,通彻的冰凉。这里被称为全城最避暑的地方,名符其实。寺庙是逐渐下渗的,所以越往里走,积水越多,脚丫伸下去,刺骨的凉意袭向周身,顿时睡意与暑意全部消失。

  在寺庙之内,也有浅浅的水槽,循环着流水,或许是水流动少,而整个寺庙又比较潮湿阴暗,青苔处处可见,水槽里也都满满的浮萍,青翠欲滴,煞是可人。当然,这里的建筑如今也只残存了一半,再往里走,就是纯粹的碎石块没有规则的横七竖八倒在那里 。这座建于1442年的皇家消暑胜地,是这座城市最早的建筑物之一,也是供奉着湿婆神jqkShiva]的另一个化身:维鲁巴克沙Virupaksha。可能是我没有涉水而入的缘故,湿婆神jqkShiva]的神像我未能看见,也算是遗憾吧。

  离开这里是真的恋恋不舍,因为在随后的旅程中,又要再次回到炎热难耐中。



  去往巴德拉河(Tungabhadra)的路途,已经不那么平坦了,一路颠簸着,晕晕乎乎的行进着,有时经过一处废墟,已经不似先前那般有兴致了,精彩的建筑越来越多,百态千姿纷呈在我的眼前,尤其莲花宫(Lotus Mahal)的美丽叫人惊艳不已。

  在哈扎拉. 拉姆庙(Hazara Ram)附近,有一座四面围墙的印度和穆斯林风格完美结合的闺房,这是皇宫里的妃嫔公主女眷们消暑嬉戏的地方,这座典雅精致的院落,就是Hampi著名的荷花宫。这里的拱形门早在侵略战争中被破坏,不过它优雅的弧度,在阳光的照射下映衬着美丽夺目的光华,依旧舒展着欢颜,岁月的沧桑洗尽了她的铅华,曾经的百媚千娇也已变得淡定纯朴,宛若一朵出世高洁的荷花。这里的莺歌燕舞沉睡在了穹顶之上那些雕刻的荷花之蕊中,等待某些时刻的苏醒,等待这些含苞欲放的荷花吐露醉人的芬芳。于是,我们这些不知疲倦的旅人接踵而来,为着传说中的神话,为着神话中那些绝代红颜,为着她们明眸善睐的顾盼生姿,为着能在这个神话早已经走远的年代,再次聆听那天籁神音,我们虔诚而来。

  莲花宫近旁是一个象厩,那些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巨大间隔,据说可以同时饲养11头大象,在这个尊大象为神物的国度里,能有这样的规模的象厩还是让人惊叹的。这里遥想的不再是金戈铁马,而是朱罗王朝时期所向披靡的大象部队的雄姿威武。浩浩荡荡,惊天动力,在今天再不能重现,只能在回望历史的时候可以奢靡地想,恣意地望。

  莲花宫的美女们常常在王后浴室王后浴室jqkQueen''''s Bath]中沐浴欢聚。一条并不浅的护城河环浴室一周,这里没有房顶,完全是露天的,浴室的墙壁上旧痕斑驳淋漓,可是即便娇颜仓皇着老去,它也还是散发着典雅端庄妩媚的气质,让人深深沉醉。此时的浴池,自然早就枯竭无水,就如被拱形走廊环抱的浴池如今没有了香氛与美女,玫瑰花瓣再不能自由于水中飘浮,池子之中,早已经没有一滴水,那些能流淌芬芳的水槽,如今无所适从的躺在四周,坐在浴室的阳台上,透过窗户,望着它们,却不知道它们是在守望还是无奈地老去,被岁月吞噬尽最后的残骸。 我抚摸不出它们身上的疼痛,光滑的表面,不知道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把手掠过它们的额头,最后怅然离去,只握着一缕历史的风,却又在随后的旅行中放飞。

  浴室外,是一座破损得几乎没有了模样的瞭望塔,据说是从前供贵妇人观宴所用,而对于来此几乎有些不分南北的我来说,这个瞭望塔却恰好成了我的坐标,不论在废墟的哪个角落,我都会找寻一下它,然后确认是否遗漏了一些场所。

  胜利帝国的 “胜利之屋”(Mahanavami Dibba)就在莲花宫的不远处,站在高台上可以远眺四周,Hampi城的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毗迦耶那迦罗帝国的历代国王就是坐在在这里观看游行和阅兵的,每年的达撒哈拉节(Dasahara)要持续欢庆九天,这九天国王都会在此与民共庆。 据说这个胜利之屋是克里斯纳德弗.拉加王远征奥里萨国凯旋而归时建造的。密集而有序的基柱空隙之间,都镶嵌着各式精美雅致的图案,印度人好像不喜欢留白,总要把所有的空间上都雕刻或者镶嵌上美丽的花纹或者图案。

  穿过两扇被毁坏的石门,沿着小径一路向西,就是哈扎拉.拉姆斯瓦密庙(Hazara Ramaswami)。据说Hampi城原来是珂斯辛达Kishkinda,即猴子的王国,现在这里常常是成群结队的猴子穿越在石头与石头之间,仿若这里依旧是猴子的王国。而这座寺庙内雕刻的罗摩衍那神像就记录了这方面的神话故事,这里也是国王敬神的秘密所在。



  因为岩石陡峭,车子已经不能继续前行,所以司机约定好在这里等候,在三个小时之后,我们返回。这一路,就要去往猴王哈努曼的神庙了。当然,三个小时的脚程并不轻松,艰难不是来自路途的遥远,而是来自高温的气候,烈日之下的跋涉,是一种对体能和意志的考验。

  这一路上,其实遇见了很多苦行者(TAPAS)。苦行者在印度是最受尊敬的,很多人也都通过这个苦行脱离原来的低种姓身份。在北方的苦行者就气候来说,都比较得天独厚,苦行的程度较之Hampi这个地方来说,已经算是极乐之所了。

  这些苦行者盘踞在这些巨大的卵石之间,神态自若,我们经过他们身边,也恍若无人一般。酷暑炎热于他们好像是并不相干的事情,也或许他们已经进入了“梵我化一”的状态。印度教徒毕生以追求这种最高境界为目标,在这方面达到很高修为的人是极其被尊重的。这是对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挑战,需要具有坚韧与顽强的意志力才能完成,把个人的物欲完全封闭起来,在自我折磨与环境的折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意志力,不断地向更高境界推进。

  苦行的人相信,人是可以激发内在潜能的,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进而让生命得到净化。这是和那些在寺庙之中修行的人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途径,这条路更充满了艰辛,在极端的恶劣条件下,挑战人体的极限。这多少有些匪夷所思,对于我这样的俗尘中漂游的人来说,这些自我虐待,有些残忍过了头。尽管,我们也并不少的遭受着来自自身,或者他人的摧残折磨,但是这些在客观上都是被迫行为,而非自愿行为。

  我多少不能体会他们精神的实质,但是,我却为他们这种精神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形态而感染着,感动着。所以,我理应给与他们崇高的敬意。他们也给了我精神上的鼓励,让我对前面的路有了一些信心。

  因正值南印度的旱季所以雨水较少,通格巴德拉河(Tungabhadra)的水位已经降得很低。大块大块的鹅卵石裸露出来,历经万年的冲刷,早已经光滑圆润如玉,只是阳光照射在这些石头上反射的光热,使得即便在河边,也热得让人大汗淋漓。成龙的电影《神话》中,那头大象戏水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些女人拿桶舀水,然后自头顶浇灌下来,浑身湿透,婀娜多姿的体态更显丰腴与性感。孩子们干脆都扎在河水中畅快地游泳,皮肤在河水的浸泡中更加黝黑发亮。看见我们来了,口哨声在河面上飘荡,此起彼伏。一时之间,我们也跟着吆喝了起来。因为岸这边供摆渡的大笸箩已经悉数送游客到了对岸,所以我们只能在这边稍微等一会。

  很多妇女会把她们在河里洗好的衣服就地铺在平整的石头上晒,没等多久这些几米长的衣裙干了,也就在她们晒了两轮的功夫,我们就搭乘上了返回的大笸箩。

  这种大笸箩为何能被用来摆渡,我不知道其原因,因为它的不安全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人分坐不均匀时,侧翻是很容易就发生的。当然,还有更恐怖的是,它会渗水。在大笸箩离岸没有多久,河水就慢慢浸了进来。我们马上要求返回,但是摆渡的人说没关系,不会下沉的。在胆战心惊中,已经没有多少心情去欣赏河两岸的风景,就是白鹭飞翔,也都提不起兴致,毕竟到达对岸需要近20个分钟。

  沿河两边都是一些废墟遗迹,一些低矮的石房还没有被完全破坏,就成了一些鸟雀栖息的家园,枯枝烂叶搭盖在那里,倒也有几分的温馨。

  提心吊胆,终于到了岸上,我们的鞋也几乎湿透了。因为回程也是需要乘坐它,所以我们坚决要求他们涂上新的防水层。摆渡的印度男子看着我们直笑,指指石岩上正晒着的大笸箩说:还有新的。当然,我们是半信半疑的,因为就是那个正晒着的大笸箩好像也不那么防水的样子。不过,来去只有这一条路可行,我们也并无其他办法。



  从河岸边往丛林中走,是一个可以望见的村落。

  河床干涸之处,那些支撑引水的石管水槽的柱子光秃秃地裸露在那里,潦倒落魄,有沧海桑田巨变的感慨。还有一些断垣残壁稀稀落落横卧在河床上,不复当年青山绿水撒欢着轻歌一路流淌的静美,几多辉煌,终成眼前的沦落,人类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让人胆寒,我们在创造着,是为了更大的破坏着吗?这是否就是废墟遗存的理由?

  罗马可以成为废墟,那么Hampi又如何能够幸免?罗马可以重建,Hampi却成了被时光彻底遗忘的耄耄老人。都有着世人瞩目的废墟,一个依旧享受着现代文明的辉煌和繁华,一个却被品味着被现代文明遗弃的冷落和孤寂。

  可以忍住一些感慨,却不能拒绝不邀而致的忧伤。他们存在过,他们又消失过,他们顽强地把自己生命的痕迹烙印在了这个土地上。

  在Hampi村庄并不多,尤其是在这些乱石堆中,村庄稀少到稀奇。因此路经的这个村落就要人尤感珍贵。河岸边上的这个院落,其实更像一个富贵人家的别墅,丰田的越野车停靠在大门口,院子的门是敞开的,里面种植了各种花草,美丽异常。高声叫了几声,里面并没有人应和。本想放弃,但是又被里面怡人的景色所吸引,于是又踱步进去看了几眼。对于印度人来说,其实他们并不介意陌生人的闯入,因为他们天生的友善平和,让他们可以平静对待一切。

  当然,因为没有主人在,也只能匆匆离去,但是这个大院子里幽静恬淡的环境,让我却真的艳羡几分。

  穿过村庄,这里的孩子一路跟随,直到我们走出村口,还依依不舍,追问着我们的名字,来自哪里。这个村庄好像还实行长老制度,因为正好赶上他们在议事会的厅堂上讨论事情并结束会议。参加的人年级都是很大的长者,应该是在村中威望较高的。

  走过两个村庄,爬上几百个台阶之后,就到了白色的哈努曼庙。说起哈努曼,应该是中国人还算比较熟悉的印度神话故事中的神了。我最早接触的印度神话,应该就是哈努曼的故事。他上天入地,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能,与我们国家的孙悟空有异曲同工之妙。吴承恩的《西游记》取材自大唐高僧玄奘西行印度的回忆录,那么他描述的关于印度神话史诗《罗摩衍那》中的一个猴王哈努曼,应该很容易被借鉴去演变成新的神话人物形象,而他们彼此之间很多相通之处,也让人觉得两者实为一人比较顺理成章,其实这些人物不属于中国本土产的,并没有什么可耻的,善良与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那么一个代表这样力量的人物被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民接受和认可,应该是人类精神共同珍惜的财富呵骄傲,没有必要为此而争辩不休。是哪里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崇尚着他所代表的精神。在本质与表面之间,往往截取皮层把最为重要的内核抛得干干净净,这未尝不是一种让人惋叹的悲哀,或许人类的战争能够生生不息,也就在于这些争一尺之短长的义气而以。

  村民说,哈努曼庙年代比Hampi古城还要古老,猴王哈努曼就诞生在这个山顶,而这个山顶,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那么与孙悟空自石头中诞生何其相似。他因为替罗摩找回被魔王抢走的妻子悉多而被供奉建庙。他也是印度众神之中,人们最为喜爱的神之一。

山上,最多的自然就是那些长尾叶猴,也叫哈努曼猴。多得数不清,感觉来到了花果山一般,这里是猴子的天下。不过这些猴子很友善,或许是常年与人共处的原因,他们并不躲闪,而且会跟你嬉戏玩闹。寺庙的空地上种植的鸡蛋花,已经开得娇美明艳,寺庙里的一个小男孩给我摘了几朵,插在我的发髻。

  寺庙并不大,里面显得有些局促,如果真是孙猴子在里面,怕早就憋闷坏了。一些妇女坐在门口闲聊,这是印度常见的景象。印度小媳妇很多,这些女子中有一个怕才十足十八,可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看着她左手一个,右手一个,我有些心疼她。

  寺庙本身并不那么吸引人观赏,但是站在这里,几乎是Hampi最高处了,一眼往下望,苍茫一片,原来看着精美细致的建筑,如今如同乱石细碎地散落在各处,一切的过去与现在都变得更缥缈,更没有踪迹可以追寻。

  也许所有的故事都是发生,发展与结束,这是永恒的定律,如同人的生命,有生就有死亡,废墟,从辉煌走向衰落,也就是如此而已。可是,我在面对这么庞大的一座废墟之城时,我的心还是会震撼,还是会疼痛,还是会在过去与未来之间不断的游走。

  可是,没有废墟,那么我们就不知道一些文明的沦落是多么的可怕,那么未来就更没有可以值得期待的希望。因为废墟的存在,因为过去的记忆不断的刷新,因为苦难的不断累积,,我们更为强大强盛,更有了超越于前人的力量,这就是人类可以不断向前的原由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