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孩子和钱的故事

(2009-08-10 23:04:17) 下一个

孩子们小时候接触钱的概念大概有两条渠道,一是“勤捡”,二是过年。“勤捡”就是在家里的地上常常能捡到父母,特别是父的兜里掉出来的硬币,有时候父母会收回来,有时候就留给他们玩儿,告诉他们这是钱,可以用来买东西。过年的时候,姥姥姥爷会给他们10块8块的压岁钱,所以小小年纪,也有自己的小钱包,放着一点儿钞票和一点儿硬币。

女儿第一次想花钱是拿着自己存的硬币跟我去买菜,她知道姥爷要看中文报纸,就很慷慨地嚷嚷着要用自己的钱给姥爷买报纸,当然这份儿孝心来源于她过生日的时候姥爷给她买裙子,她注重礼尚往来。可是她不认识钱的大小,一份中文报纸50分钱,她不知道那是多少。我请哥哥帮她数出50分钱准备给姥爷买报纸。等哥哥把她手上的硬币分成两部分,一大堆是50分钱,一小撮没几分钱是剩下的时候,她急了。冲着我说:我不想给姥爷买报纸了,你给他买吧,我想有好多钱。接下来怎么劝,人家也不肯松口、撒手,这份报纸到底没买成。

每年的压岁钱他们都没什么机会花,有时候赶上爸爸妈妈的同学一起过年,叔叔阿阿姨也会给一些,俩人各自也有了近百元钱。

那年他们去shoreline lake的夏令营划船,被照了一张兄妹二人在一起的照片儿,好几年了,那张照片儿每年春天都被用来做夏令营的广告。今天儿子看见今年的广告还有那张相片,颇有感慨。我们还开他玩笑,说:照片还是那张照片,湖边的那个小卖部也还是那个小卖部。儿子也笑着回答:那时候真傻,在那个小卖部花了100元钱。我们赶紧纠正,不是100元是10元。日子一久,刻骨铭心的往事就被他给夸大了10倍,记忆真是一个不可靠的东西。

那是他们第一次去划船的夏令营,发现湖旁边有个小卖部,小卖部里可以买到冰棍儿。哥哥就从自己的钱包里拿了10元钱,准备去消费一番。妹妹有了买报纸未成功的经历,就很难从自己的钱包里往外拿钱,见哥哥拿钱,自己却不舍得,就罢了。第二天,哥哥拿着10元钱,去买了一根冰棍儿,给妹妹分享了几口,觉得很不错,就又买了一根儿,俩人又分享了,接着就又买了一根儿。不知道一共买了几根儿,反正最后剩的钱不够买一根儿了,就停止了。

他们回来后,我们对这件事儿表示了极大的惊讶。我们知道哥哥想买冰棍儿,但只猜测到他会买一根,没想到他会不停地买,把10元钱全都用完了。妹妹虽然也享受了一部分,自己没出一分钱,回到家里反倒开始点自己的钱,点来点去发现自己比哥哥多10元钱。哥哥也比较沮丧,这钱花出去了,就填不回来,只要妹妹不糊涂,这10元的差距就很难缩小了。从那以后,他倒是再没有斥资购买冰棍儿之类的奢侈品。

孩子们掉牙的时候,可以得到一点儿钱。听说市场价是一颗牙一元钱,也有黑市价,五元、十元或者上百元的。我们搞惯了计划经济,强行制定了一颗牙25分钱的公平价格。孩子们说,你可千万别忘了,半夜时分,我们都睡着了的时候,你悄悄进来,拿走牙齿,把钱放在枕头底下。没过几分钟,又很不放心地嘱咐:还是放在桌子上吧,枕头底下不保险,万一掉到床底下也不好找。

(上面这段是2009年3月22日写的,没写完。上周末跟一些朋友聚会,半路上大家揭发我在过去10年里的反动言行。其中一条,有一次,他们在IKEA碰到我们全家,俩孩子还小,共享一推车。孩子顺手从货架上拿了个什么自己喜欢的东西,我当场对孩子们说:这个妈妈买不起,放回去。孩子就放回去了。这都是什么事儿,愣有人在旁边帮你记着,难怪一革命,各种揭发材料都出来了。你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人窗口的风景。)

看到那篇“儿子嫌我们穷”的贴,想起来这些。最感触的是,不能让孩子先发现我们比别人穷,要在孩子发现这个问题之前就抢先告诉他们,让他们穷得无怨无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