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京什刹海往事

(2008-07-27 05:18:31) 下一个
 昨日因为下大雨,未能外出游玩。于是在晚间去室内冰场滑了场冰。

  因为老公是个滑冰爱好者,所以我们对周边室内冰场的开放日程十分清楚。在漫长的冬季,我们每周去不同的地方赶两三次场,而夏天只此一家开放。如果我再告诉你,无论哪个季节,每次收费才$3,一定会让国内滑冰爱好者羡慕死了吧?

  由于我们去的是成人场,相对于免费的家庭场人少了许多。昨晚若大的冰场加上安全员还不到二十人。所以,我们可以尽情放松,自由自在地在冰上滑翔。

尽管我是到了北美才学会的滑冰,但因老公的缘故,早在我大学时代就开始接触了,这就要追溯到好多年前的北京什刹海。那时我读书的学校离什刹海很近,所以那时每日都要骑车经过那里。

  说起什刹海,其实那里四季的人文景致都应可圈可点。可是也许是因为不同年龄阶段关注点不同吧,学生时代的我,对什刹海的印象并不停留在景致上,而是觉得那里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冬天,那里是个天然的露天冰场。

  为什么说是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呢?不必追溯历史,就我读书的四年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就足以让人好奇了。

  每年夏天,那里都会淹死人。可是每年人们还是继续在那里游泳。我记得有次警察还在那里发现了凶杀案的弃尸。可奇怪的是,这一切并没给什刹海笼罩上任何恐怖阴影,似乎那里是风水宝地,迷信的人觉得那里能镇住亡灵。

  记得那时每次骑车路过岸边,常看到一个三十出头的独臂男子,长发因常年不清理已结成一缕缕。穿着一件深蓝色的衣服,一只袖管就那么悲伤地垂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从未看过他的正脸,见到他时他永远是静静地站在岸边面对水面。每次我都忍不住多看他几眼,就觉得他是一个充满故事的人。也许他的爱人在此死去了,又或许他失去的手臂和这里有关。总之,他失常地那么日复一日地盯着水面,一定是受了什么刻骨铭心的打击吧?那时我总觉得那经历一定和爱情有关。

  不过那时我太年轻,年轻到无暇去关心一切与悲伤有关的事情。总觉得天是那么蓝,阳光是那么灿烂。而什刹海之所以在我眼中与众不同,是因为冬日,那里的露天冰场上,有我爱的人的身影。

每到冬天,什刹海冰面就热闹非凡。来自民间的滑冰爱好者,当冰刚刚冻到能站人时,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滑了。

  那年月北京男孩流行穿军大衣,脖子上围上三米长的围巾。当然,这围巾绝大多数是由女朋友给亲手织的。我就是偷偷买了膨体纱的毛线,向邻居阿姨咨询了双元宝针的织法,然后等家里人都睡着了,熬了两宿织的一条围巾,送给了我的男朋友(就是我现在的老公),然后每次就站在冰上看他穿着军大衣,围着我织的围巾,和他的哥们一起得意地滑着冰。有时我就穿着棉鞋在冰上淄溜。其实我曾有过一双跑刀,穿上后一直站不稳,总摔跟头,后来我就放弃了。奇怪的是,来北美后,买了双花刀,没过多久就学会了滑冰。我想大概是因为跑刀比花样难控制平衡的缘故吧。

  不管在别人眼中怎样,我是很喜欢北京男孩那种痞劲儿的。那时我特迷王朔的小说,尽管他描绘的年代早我许多年,但是很多场面都描绘了什刹海冰场,所以我觉得特亲切。在《血色浪漫》中,有场刘烨在什刹海和人茬冰的场面。我一看就觉得他那次太不敬业,滑冰水平太差,一点没北京男孩的痞劲儿。相反,里面演小坏蛋的那个演员却滑得非常有味道。

  每年入冬后,什刹海收费冰场就会用苇席围起来,可是外围的野冰依然有很多人滑。可气的是,有人会在野冰上撒煤渣,这样就没法滑了。我们一致认为是冰场人干的。至于吗?为了门票就干这种缺德事。尽管如此,外围野冰依法被精明的小摊贩充分利用。他们会在野冰上出租自制小冰车。接近春节时,还会有卖冰糖葫芦,烤白薯,小糖人和棉花糖的,特有老北京的气氛。

  听说近几年三里屯的特色酒吧陆续搬到什刹海周边了,晚间的什刹海上面都是游船。你尽可在船上边聊天,边吃毛豆,还边听弹唱。下回回国一定去故地重游一下。

  但是冬天的什刹海还开冰场吗?那个据说从日本人进北平就在那里磨冰刀的王师傅还在吗?还是所有这一切都随着军大衣和长围巾一起,随时代发展而成为青春的记忆了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