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干枯的胡杨^_^

一些文字与几张图片Email: dream_land_there@yahoo.com

WeChat: sunsetset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攀登Timpanogos山峰●屁股滑雪

(2008-06-01 22:30:12) 下一个
从顶峰下来后,下一步就是跟同事去滑雪了。八月酷夏,雪已融化成一片一片的不相连,适合滑雪的地方没几处,而这几处中最好的就应是冰川了。冰川大约半英里长,上面的雪还没融化完,可滑一分两分钟。

冰川同纯冰与纯雪有何不同呢,以下就是一种解释:“原始形态的结晶雪花,在地面热力和自身压力作用下,重新结晶变成颗粒状的粒雪.继而细粒雪经过合并再结晶逐渐变成中粒、粗粒雪。底层的粒雪在上层粒雪的压力下,发生缓慢沉降压实,进一步重结晶而变成粒冰。在粒雪变成粒冰的过程中,融化的水沿粒雪颗粒间的空隙下渗,将底部的粒雪冻结起来,使原先存在于颗粒间的空气被封闭而成为气泡。粒冰含气泡较多,气泡的体积也较大,看起来颜色泛白,故有“白冰”之称。粒冰继续受压的结果,排除一部分气泡,并使留在冰中的气泡压缩得很小,逐渐变成带蓝色的块冰----冰川冰,块冰在重力作用下发生移动而形成冰川。雪花 粒雪 粒冰 块冰的过程,在冰川学上叫作“成冰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积雪要经过一系列的重结晶变质作用,最后变成冰川冰。这是冰川冰与水冰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非常缓慢,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冰川冰的年龄越老,冰体越显得清澈灿烂。”

今年八月份还看不到清澈灿烂的冰川冰体,因为冰川已越来越薄,而去冬今春Timpanogos山上的下雪量很大,这种纯蓝的冰川还覆盖在雪下,也许九月份可看到,也许今年就看不到了。看不到也好,这样冰川就融化得少些,存在的时间可长些。

↑离开顶峰,往顶峰边的冰川方向前进。最后回头望一望这花了六小时才登上去的顶峰。这辈子也许再也不来,这是最后一眼了。

忽觉人是多么渺小。这座顶峰自个儿立在这已几亿年了,见证了多少动物世界的兴盛消亡。人类是否也是一个匆匆过客?

然不管了,不为故人担心,抓住眼前,玩了再说。

↑在这种原始的乱石堆中Trail的印迹很难找,一不小心走错了路。看,就得从这悬崖上爬下去。

↑我们就是从这爬下来的。

↑这就是冰川了

↑这样既陡又深的冰川峡谷,光是站在旁边双腿就打颤不已,更不要说往下滑了。让同事先行,我在边上壮壮胆。

同事一手抓雪一手拿一小木棍往雪下刺,双脚轮换插入雪中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往下移。好象电影中的情节。

他现在的姿式就是我后来往下爬的样子。

↑可我功夫不到家。看,刚下到一半就支撑不住,不知手还是脚一滑,就这样滚下来了。

这是个危险动作,侧滚人会滚晕,前后翻滚更危险,很容易把脖子扭断。每年在此山上出的事故绝大部份都出在这。也许人有种自然的危险规避本能,我只翻滚了几圈就双脚双手张开得象只蜘蛛样,十指如钩死死地扣入雪中,这样就变滚为滑,速度极快地滑下来了。

那时根本没时间想怎么做,全是自然反应。只记得当时双脚双手划起的雪的粉末使我睁不开眼,向下滑落的感觉就象往地狱中坠去一样。

就这么几秒或十几秒的时间,手指被冻伤滑伤。几天后大母指还是觉得有点麻木。

↑而真正厉害的是我同事。竟然在这么陡峭的雪崖上可以如雪鹰般地飘滑下来

↑同事滑到平坦处,速度减慢,可较容易地抓拍张滑雪的英姿

↑而我狼狈地从陡坡上摔滑下来后,在较平坦的坡上用屁股滑雪。虽不大好看,但实用,感觉也不错。

↑而更重要的是,老夫站起来还是条好汉!

↑既然开了个用屁股滑雪的先例,剩下的就不是什么事了。

看,用屁股从这儿再滑下来,省了许多下山所要费的力。

↑在两雪原的断裂处,看这雪有多厚

↑一路下山一路观景,途中看到一群山羊

↑还有这数不清的小瀑布

↑越往下走气温越高。近山脚时又回到了夏天。

犹他州是半沙漠地区,然这儿雪水充沛,温暖潮湿,如同热带雨林。

↑看,植物多么地青翠

↑终于到底了。花了六小时上山,再用五小时下山。

回望,刚才清晰可见的起伏的山峦现神秘地隐入了云雾中。暮色渐浓,拖着疲惫的身子,满足地回家。

===============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