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谈谈文学城文化走廊里的新鲜事儿
个人资料
正文

自古英雄出少年 林彪粟裕王耀武

(2010-07-02 08:38:08) 下一个

黄埔三期,1925年年初开学,整整一年后毕业。

在校期间,王耀武就参加了东征。毕业后,参加了北伐、中原大战、剿共等,在何应钦、钱大钧、刘峙等赏识下,从排长、连长、营长一路升到团长。是年,王耀武26岁。

这期间,王耀武乏善可陈。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军校毕业那年,他在连长任上,福州法院的一个推事把女儿郑宜兰嫁给了他。郑宜兰可真是个有福之人:此后20多年,丈夫步步高升,但对她是一心一意,在家不纳妾,在外不搞女人。这也算是一段美好姻缘了。

1933年6月,王耀武迎来了他人生的又一次转折。当时,他在32旅做团长,旅长是柏天民,黄埔一期。该旅赴江西剿共,刚进宜黄城就被红军围在里面。蒋中正考虑到孤城难守,加之手头已无援兵可派,就命令柏天民弃城突围。王耀武经过权衡,建议守城不动。柏天民纳其言。

你道攻城者谁?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一年以前,林彪率红一军团打下过宜黄城,生灭国军两个旅。这次可谓卷土重来,但结果却不同。连攻两日不下,林彪撤围,自另寻战机去了。两位虎将的唯一一次正面交锋,就这样结束了。从结果来看,双方争战,各为其主;攻守进退,旗鼓相当。这一年,王耀武29岁,林彪26岁。

宜黄保住了,柏天民却负伤住进医院。蒋中正亲往医院探望。柏天民除当面报告守城经过以外,考虑到腿伤一时难愈,推荐王耀武接任旅长。这样,王耀武算在蒋中正那里挂上了号。

四个月后,蒋中正召见王耀武,问及在宜黄建议守城而不突围一事,王耀武回答得很到位:“当时已经身陷重重包围,突围已不可能。与其突围失败而死,不如坚守与城共亡,何况宜黄是战略要地,一旦失守,即便付出一万人的牺牲也未必能够重新夺取。为整个战局着想,我们便下了与城共存亡,宁死也不放弃的决心。”蒋中正深感满意,通知他已升任补充第一旅少将旅长,同时关切地对他说:“补充旅由保定编练处的部队改编,士兵都是北方人,你带很相宜。三十二旅的团长、副旅长等都是黄埔军校一、二期的,你带不了。所以我调你任补充旅旅长。”王耀武对此感激涕零,他后来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时我对蒋先生用心之细和考虑的周详,既佩服又感激,认为他有识人之目,是个难得好领导。对于柏天民的不嫉才妒能举荐我,亦非常感激。”

何应钦特别关照,补一旅“独立行事,不付别将节制”,也就是不划归野战部队而是独立作战。如果划归野战部队,那王耀武不过还是像以前当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时那样,是供人驱使的小媳妇,只不过官大了一点,手下的人多了一点而已。现在则发生了质变。这是王耀武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他现在是一个独立军事单位的长官,执掌独立军权。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国军本质上是一个私家军的松散集合体,军队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军队打光了,番号就被撤掉,就意味着自己也完了。因此,起家部队非常重要,独立军事指挥权非常重要。另外,在不同的时期,国军的基本军事单位也不尽相同,有时是军,有时是师,不可一概而论。

顺便说一句,王耀武在八年抗战期间,大多数时间都是独立军事单位的主官,而张灵甫在整个抗战期间没有执掌过任何独立军事单位的军权,直到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才获任74军军长。因此两人的抗日贡献,不可同日而语。那些吹嘘张灵甫为抗日名将者,可以休矣。

王耀武的补一旅,下辖三个团。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第二团团长周志道,黄埔四期;第三团团长李天霞,黄埔三期。王耀武对补一旅的评价是:“干部多是中央军校的学生,系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士兵以北方人为多,装备较好,战斗力相当强。”补一旅后来逐步发展成抗日铁军74军。

一年之后,王耀武再次与红军对阵。那时,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方志敏建立的赣东北苏区也处境艰难,因此由红十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蒋中正认为这是剿灭红军的最佳时机,因此调补一旅王耀武参与围堵抗日先遣队,归浙江保安处长兼剿共总指挥俞济时调遣。这俞济时是蒋中正的外甥,黄埔一期,手眼通天。但此时却焦头烂额,因剿共不利受到记大过处分和撤职留任的处分。

方志敏此时也异常困难,部队虽有万余人,但由于缺衣少粮没有武器,战斗力并不强。红十军团长是刘畴西,兼二十师师长;副军团长是寻淮洲,兼十九师师长;二十一师师长是胡天陶。参谋长是粟裕。

1934年12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设伏,准备吃掉补一旅。但由于红军出击过早,反被王耀武抢占了高地,攻守易势,战斗惨烈。最后寻淮洲重伤牺牲,红军撤出战斗。几天下来,红军只剩三千人左右。来年1月,王耀武与方志敏再战于怀玉山,胡天陶被俘,红军只剩下千余人。等红军撤到苏区边缘时,敌情紧急,粟裕要求部队连夜行动,突破封锁线。但刘畴西认为部队十分疲劳,当晚不能再走。方志敏决定粟裕率百十人先行,自己留下与刘畴西一起行动。

这一别,就是永别。方志敏、刘畴西被围,被俘。因刘畴西是黄埔一期,作战勇敢,蒋中正派顾祝同等黄埔教官前去劝降,刘畴西不为所动。胡天陶也很坚强。从王耀武对他的描述中,也可以看见红军当时的艰苦情形:“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绽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磁碗,除此之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最后三人全部就义。

这是王耀武与粟裕的首次交锋,王耀武完胜。但粟裕逃出生天,也可谓顿开铁索走蛟龙。十多年后,两位虎将再次交锋,王耀武最后被围。粟裕亲拟的口号是“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是有渊源的。

这一年,王耀武30岁,粟裕27岁。

经此一役,王耀武与俞济时结成生死之交。

1936年夏,补一旅升格为师,接着获得51师番号。第51师是3团制剿匪师,师长王耀武,副师长李天霞,辖第301团吴克定,第303团周志道,第306团李天霞。此时王耀武开始整军,招募新兵,同时成立军官训练班,轮训基层军官。11月,陕西警备旅的一个团并入51师。至此,51师成为两旅四团制的甲种师。李天霞兼153旅旅长,周志道任151旅旅长。1936年9月5日,铨叙厅正式叙任王耀武为陆军少将。

(下一回的标题:抗日英雄赴战场 保家卫国不辞让)

本文首发在 有文化的军事家——王耀武 ੍ 自古英雄出少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无中生有 回复 悄悄话 文化走廊的回帖:
* 非常精彩,大顶! -沧浪悠悠- ♂ (0 bytes) (29 reads) 04/08/2010 12:46:23
* 先遣队失败和他的政委乐少华有很大关系。粟裕还是知兵机,才能逃生 -luckman88- ♂ (0 bytes) (251 reads) 04/08/2010 17:55:55
  * 我看到的资料,很少提到乐少华 -千古一帝- ♂ (2131 bytes) (131 reads) 04/08/2010 19:42:10
   * 乐少华是邓小平连襟,“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 -luckman88- ♂ (2346 bytes) (124 reads) 04/09/2010 15:25:33
* 精彩好文,跟读中。 -月城- ♂ (0 bytes) (14 reads) 04/08/2010 18:31:24
* 好看。这位师长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绽的单衣。。。这样的军队,最后胜利是必然的:) -有言- ♂ (0 bytes) (21 reads) 04/08/2010 20:25:19
登录后才可评论.